分享

朱永中讲摄影美学(之十四)——非决定性瞬间

 与春天同行 2022-11-08 发布于青海

《决定性瞬间》一书1952年首先在法国出版时,书名叫《抓拍的照片》,后来在美国以英文出版时,编辑把书名改为《决定性瞬间》,这一新的书名取自卡蒂埃-布列松自己撰写的前言中的一“关键词”。据说卡蒂埃-布列松对编辑的“擅自主张”甚为恼火,说是“强加给他”的。所以,卡蒂埃-布列松本人并不承认“决定性瞬间”这一说法。但迅速流行后,承认不承认已不重要了。

但不管怎么说,书名这样一改,却使该书一下子在当时摄影界被奉为“圣经”,卡蒂埃-布列松及其这一摄影美学思想被无数摄影师的顶礼膜拜,成为当时二十世纪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不承认“决定性瞬间”的卡蒂埃-布列松却因“决定性瞬间”成了摄影师们的偶像。因此,他个人的有关摄影的种种喜好,如“画面绝对不裁剪”、钟情于50mm标准镜头、注重画面构图的完美、追求形式美感与瞬间美感的统一等等,被许多年经人学习模仿,并逐渐演变成为摄影界的“金科玉律”,或者说“清规戒律”。

在卡蒂埃-布列松的无数粉丝中,就有来自瑞士的犹太人罗伯特·弗兰克。

一、罗伯特·弗兰克与他的《美国人》

1、罗伯特·弗兰克荒谬的项目计划

罗伯特·弗兰克1924年出生于瑞士,16岁起步入瑞士的摄影界,接受过严格的摄影专业训练。1947年来到美国。在美国他结识了摄影界的重量级人物,如沃克·埃文思、路易斯·福勒、安德烈·科特兹、以及爱德华·史泰肯等。这些摄影大师对弗兰克的摄影产生了巨大的帮助与影响。

1953年左右,弗兰克遇到了两件非常不顺心的事:1、《生活》等杂志因为他的照片风格“不合格”的问题,经常拒绝刊登他的作品。2、他自认为与他的偶像卡蒂埃-布列松关系尚可,却在申请加入马格南图片社时被拒绝,这让他感到是一种羞侮。两次挫折使弗兰克立下誓愿: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个人事业达到顶峰,并超越卡蒂埃-布列松。为此他许下“豪言壮语”:要拍摄 “美国的影像”,从字面上看,这个庞大的项目名称显得很荒谬。然而,弗兰克却真的付诸实施了。

1955-1956年,弗兰克开车穿越美国30个州,行程累积超过10000英里。他拍摄了767个胶卷,超过28000张的底片,从中精选83张照片,最终编辑出版摄影画册《美国人》。

文章图片1

新奥尔良电车,1955年

《新奥尔良电车》是《美国人》中的标志性照片,也是这本影集的封面。照片中,电车前面坐的是白人,最后面坐的是黑人。有趣的是,白人小女孩的手正好放在一块写着公共汽车的“有色人种”的木头上,从这张照片可以窥见美国严重的种族主义现象。

2、独特的编辑。当弗兰克1956年6月回到纽约后,他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整理编辑这些照片。他从28000多张照片中选出1000张底片打印,把它们贴在墙上,反复观看。1957年夏天,弗兰克从这1000张照片中,又挑出大约100张,并重新打印。在排序中,他建立一个规则:如果两张照片来自同一卷底片小样,两张排序必须隔开,其中一张一定要跟着其他卷的底片小样排序。最后,弗兰克选出83张照片编辑成《美国人》这本画册。

画册中,他没有按照时间、地点和有头有尾的照片故事的逻辑来排列照片,而是考虑主题、照片形式,情绪和概念上的关联,以隐喻的主题将照片排序起来,让照片互相对抗。

比如,开头的六张照片,弗兰克将关注点放在人身上,直接让观者看到美国人在不同环境的状态。这几张照片中,你注意观看人物的表情、手势,画面的角度和氛围,会发现上下两张照片之间有着微妙情绪状态的关联性。

文章图片2

游行队伍-新泽西州,霍博肯市

文章图片3

市政官员-新泽西州,霍博肯市

文章图片4

政治游行-芝加哥

文章图片5

葬礼-圣海伦娜,加利福尼亚州南部

文章图片6

竞技表演-底特律

文章图片7

萨瓦纳,乔治亚州

除了这六张照片外,弗兰克将其他照片分为四个章节,每章都以美国星条旗的影像为引言,以探索美国文化的不同面向。

3、对传统摄影美学思想的颠覆

①、弗兰克认为单张照片不能说明什么,也说明不了什么。摄影应该以一个项目来进行,并且以摄影画册的形式来呈现。摄影画册中的一张张图片不再是“独立成篇”,而是积聚成一个整体共同发声,阐述“整体意义”。弗兰克的《美国人》这种“整体化”的画册编排方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的摄影师更重视图片的互相关联与集体呈现,更注重画册在整体意义与气氛上的表达。

②、彻底砸碎了对卡蒂埃-布列松的崇拜及“决定性瞬间”的所有“清规戒律”。表现在:1、卡蒂埃-布列松强调,摄影构图应该在取景器里完成,摄影师绝不能在后期对图片进行剪裁。而弗兰克在《美国人》中的照片,经过后期剪裁的照片比比皆是。2、卡蒂埃-布列松认为50mm标准镜头最能客观抓取现实中具有美感的景物。而为了与卡蒂埃-布列松对抗,弗兰克则主要使用500mm的长焦镜头。3、卡蒂埃-布列松注重画面构图上的完美与画面的美感。而《美国人》83张照片中的不完整构图和随意的画面,看到的只是画面的“丑陋”。弗兰克认为,“卡蒂埃-布列松除了对美感和构图外,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感受。”4、平淡的日常瞬间,琐碎的生活细节,根本找不到“决定性瞬间”追求的视觉奇迹。弗兰克认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成为按下快门的时机”。因此,弗兰克的方式被称为“非决定性瞬间”。

4、对《美国人》的反应与评价。在《美国人》一书中,繁荣的美国成了颓败、孤独、感伤的大地。技术至上论者认为弗兰克的照片技术上不合格,许多照片对焦不实、构图失衡、颗粒粗糙。而更多的美国人则认为他无视美国的“光明”,以一种充满恶意的眼光在抹黑美国,甚至给他贴上“反美”的标签。“没有意义的模糊,粗糙的、灰雾的、倾斜的地平线、大面积的歪斜。”美国评论家斥之为“丑陋”,“一个无趣的,憎恶收留他的国家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的内在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新一代艺术家们开始认可弗兰克,所有曾经的负面评价都被忘却。弗兰克的《美国人》成为了处于拜金热潮与冷战恐惧下的美国人的焦虑、不安、冷漠、疏离的最好图像。评判家们称弗兰克是天才,称《美国人》是静止的电影,是没有情节的小说,是没有音符的交响乐,称弗兰克用胶片抓住了人们的灵魂。弗兰克也成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的《美国人》被誉为“现代摄影圣经”。

弗兰克和他的《美国人》彻底颠覆了当时摄影审美趣味和艺术走向,也成为摄影“古典时期”与现当代时期的分水岭。

二、威廉·克莱因与他的《纽约》

威廉·克莱因1928年出生于纽约。一九四八年,刚满二十岁的他到巴黎学习绘画。1952年,他的油画作品在意大利展出,期间一位建筑师希望他能制作一批抽象派的摄影作品,于是,克莱因回到了纽约,一边为《时尚》杂志工作,一边在大街小巷拍摄自己的作品。这些照片最后集结为1956年问世的《纽约》。

《纽约》一书的全名叫《纽约的生活对你好上加好——恍惚中见证的狂欢》,这是借用了当时风行于美国的一句广告词“生活对你好上加好”,书名充满了对美国社会的反讽与对传统摄影审美的反判。

《纽约》一书出版后,在摄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失焦、模糊、晃动、粗大的颗粒、黑白分明的反差、劈头盖脸的构图,特别是充满“克莱因”式狂放不羁的版式设计,充满了对一切“现存制度”的反叛,把人们震得目瞪口呆。

文章图片8

《布鲁克林之舞,纽约》威廉·克莱因摄

一些人直接将之斥为“狗屎”;另一些人,如日本著名摄影师森山大道等,则将克莱因奉若神明,并在克莱因视觉的基础上寻求建立自己的风格。

文章图片9

森山大道 摄

克莱因独特醒目的影像风格、对大都市的关注、画册设计的大胆前卫,成为后来者长期效仿的对象。集中表现在《纽约一书中的“反叛”,促使摄影界展开了一系列反思,进而揭开摄影美学的新篇章。

首先,对“好照片”标准的思考。威廉·克莱因是个摄影狂人,而且是狂到极点。他的狂体现在专干反权威的事,尽管他很佩服卡蒂埃-布列松,却对其“决定性瞬间”的理论斥之如狗屎。只要卡蒂埃-布列松主张什么,他就反对什么。传统的“好照片”的标准被他以“粗暴肮脏”的照片砸得七零八落,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之前的“好照片”的标准。颗粒粗糙、反差巨大的影像最终作为摄影艺术领域中重要的一种审美风格而崛起,被摄影界和大众所接受。

其次,对“瞬间”的再思考。与表面上刻意回避“瞬间”的罗伯特·弗兰克不同,克莱因的照片都具有极强的瞬间感,但很显然,克莱因的瞬间选择标准完全不同于卡蒂埃-布列松。他关注的“瞬间”等同于直觉触发的“偶然”。用这种方法,克莱因用照相机不断对平凡的生活进行取样,进而萃取出生活的本质。

对“被摄者—照相机—摄影师”三者关系的再思考。克莱因的照片里充满了攻击性和挑衅性。仔细阅读克莱因的照片,就会发现画面中明显的“摄影师所处的位置”,给观者一种强烈地“进入画面”的奇妙感觉。例如,当你观看他著名的作品《百老汇》时,可以直接看到被摄者的反应,可以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可以感觉到摄影师在按下快门时所站的位置。克莱因的这些照片提醒我们,照相机曝光的一刻固定下来的不仅是被摄者和情境,还包括了摄影这个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

文章图片10

《百老汇》威廉·克莱因摄于1955年

克莱因和他的《纽约》展示了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特征——一切皆可打破、一切皆为打破。从此,摄影再无“清规戒律”。此举改变了此后世界摄影的走向,拉开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影“新时代”的大幕。

由此,摄影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画意摄影”的早期审美阶段,到“直接摄影”与“新客观主义摄影”的“精细审美”、“决定性瞬间”的“瞬间审美”的古典审美阶段,发展到以罗伯特·弗兰克和威廉·克莱因共同创立的“非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的“个性化”、内容的“日常化”、影像的“粗糙多义化”的现代审美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