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审美,在一针一线之间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11-10 发布于陕西

图片

非遗之上——中国式审美与智慧 

历史和文明的积淀,使滇西北成为一座文化的富矿,一个充满春之气息的生态区域。循着古老悠久的人文史迹,穿梭于古滇村落的门楼照壁中,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做一次贴近人性的穿越和记录,将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度梳理,低声吟诵,高声咏叹,相约一场文化艺术的聚会与守望之中。

图片

▲大理崇圣寺三塔

彩云南现——人与天地对话的语言

历史中,伴随着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他们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它缘故,先后从内陆迁入云南,云南零星散落的坝子(西南方言里的盆地)土地平坦而肥沃,适宜发展农业,险恶的地形又提供了不受外族入侵的庇护。迁入的居民们慢慢各自演化出了不同的文化,与原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一起,最终形成了现在云南拥有的25个少数民族。

图片

▲云南地形图

云南的少数民族分布主要受到立体地形的影响,集中分布在河谷、坝区、半山区和高山区。总的来看,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祜、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傈僳、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图片

▲摄影/扎西罗丹

文化之内——开辟创造万象更新

云南各族人民,在宗教习俗、民间文学、歌舞、服饰、审美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异彩纷呈,富有鲜明的浪漫情趣,首先是多元的宗教习俗:在历史上处于一个封闭、半封闭环境下的各族人民,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许多较发达地区已经跨入现代文明的时候,摩梭人尚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克木人是母权与父权并存的社会格局;独龙族尚存父系原始公社的风俗。傣族接受了小乘佛教,纳西族信奉东巴教。随着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更多的民族接受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儒家思想,但也还有一些民族社会文化崇拜自然、敬奉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如:佤族崇拜水鬼,苗族崇尚山神;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孕育各族人民具有不同的风情。 

图片

▲大理洱海边的周城镇因扎染而闻名

其次,云南也是“歌舞之乡”:从沧源的崖画中就能看出云南的先民头戴羽毛翩翩起舞,铜鼓、葫芦笙也最早出自云南,在隆重的节日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打歌”,各族人民都能歌善舞。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铜鼓舞”、纳西族的 “东巴舞”、彝族的“阿细跳月”......他们或摹拟动物的形态,或赞美自己的劳动,或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或豪情奔放,或委婉细腻......无不表现得浪漫多姿。

图片

▲铜鼓舞,是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

再者,云南也是神话与诗歌的“海洋”:云南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史诗、传说、寓言…...浩如烟海,其内容或崇拜神灵、赞美自然;或记叙历史、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美好的愿望;或讽刺权贵、驱除邪恶,在艺术上浪漫夸张,想象瑰丽。如:傣族的叙事长诗《兰嘎西贺》 全诗有三万行,描述了秀丽的山川,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爱情;佤族的神话传说 《司岗里》反映了佤族人民走过的一段原始社会的历史行程;拉祜族的著名史诗《牡帕密帕》塑造了神奇万能的厄霞;还有哈尼族的神话史诗《奥色密色》、彝族的长篇史诗《阿诗玛》、普米族的神话传说《嘎达米》……无不浪漫夸张、动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图片

▲东巴师所持的木牌画上,最下端形似蛇状的图形就是东巴文中的“署”字。在每年的“二月八”仪式上,“署”作为最重要的祭拜对象,其地位甚至超过纳西人心中至尊无上的天。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云南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云南各族人民的服饰与民族风尚,审美观念和劳动生产息息相关,并有色彩艳丽装饰性强的共同特点。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布包头,但款式色彩各异。如:白族崇尚白色;怒族、拉祜族、阿昌族喜爱黑色;布依族、哈尼族多为黑、兰两色;苦聪人的男子常戴兽角以示擅长狩猎;佤族、景颇族男子则喜佩长刀;德昂族妇女喜欢以竹腰箍显示年龄;佤族妇女以腿套图腾为美……他们穿戴着异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唱起欢快的民歌,奏起悠扬的乐曲,跳起浪漫的舞姿,无不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风情画卷。

图片

▲色彩是一种标志社会归属的符号

图片

▲身穿白族传统服饰的老人正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行程亮点

01

蓝白间的大理白族

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白族扎染的色彩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白色在白族地区是吉祥的象征,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青白结合代表白族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图片

▲大理白族传统扎染

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扎染图案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

图片

▲染缸

图片

▲扎花

图片

▲扎染图案

02

祈福与寄托的甲马

甲马,又称纸马、神纸,它是中国民间宗教进行祈福消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类雕版印刷品的总称。甲马上印刷的内容可谓是名目繁多,一般有神袛鬼灵、飞禽走兽、自然山川、建筑交通等各类图形,是一份及其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在大理,使用“甲马”的民族主要有白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在众多民族信仰神袛中,白族的“本主”、彝族的“土主”与来自汉文化的“甲马”互相吸纳、融为一体,增添了大理甲马的民族色彩。

图片

▲大理甲马

图片

▲甲马印板

图片

▲拓印

图片

▲祈福图案

03

刻在木头里的艺术

剑川县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剑川有“白族文化聚宝盆”之称。由于在少数民族中较早接受汉文化,历史上大批进士、举人涌现,又有“文献名邦”的美誉。在两种文化的交融渗透过程中,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的作品里蕴含了丰富的白族人民的匠人精神、家庭观念和本土崇拜。剑川木雕的制作通常以家庭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剑川白族结婚时,家具布置、婚房装饰都会选用“麒麟送子”、“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祝福新人。除此之外,木雕里还会传达吉祥富贵等寓意,都体现出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图片

▲剑川木雕

图片

▲剑川之宝“九龙吐珠”

图片

▲剑川木雕匠人正在雕琢创作

04

千年历史的尼西黑陶

迪庆的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汤堆自然村,是藏族村民的传统手工艺,由男性传承。它历史悠久,保留并传承了中国传统制陶工艺萌芽期的技艺。尼西黑陶的特点是肚大口小,选料精,做工细,表面勾勒出简单花纹图案或镶嵌上各色瓷片做装饰,是当地群众喜爱的日用器具。

图片

▲尼西黑陶

图片

▲黑陶土窑

图片

▲瓦猫

05

小锤敲过一千年

一块银,在鹤庆银匠的巧手中,伴随着叮当作响的小锤声,魔术一般变化着形态,小孩脖子上挂的长命锁,姑娘手腕上戴的银手镯,造型精美的茶、酒器具,巧夺天工,花样百出。从普通小学徒到非遗传承人,每一个鹤庆银匠手中的小锤,敲打的是精神,是技法,更是文化。

图片

▲银器制作的生活用品

图片

▲装饰品:六鹤同春

图片

▲装饰物

06

纸香弥漫的文化脉络

鹤庆的手工造纸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体现着鹤庆白族先民的智慧和文化,并有着柔软、耐揉、抗老化、防蛀虫、吸水性好、不易变色等特性,鹤庆白棉纸一度享有“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西南”的赞誉。

传统的造纸工艺极为繁复,大致可分为选料、浸泡、蒸煮、碱化、漂洗、制浆、抄纸、柞水、批揭、烘托、切割、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随着技艺的传承发展,如今的鹤庆手工纸有着二十余种不同的品类,拓印、书法、装饰……各种用途各有对应。

图片

▲烘托

图片

▲柞水

图片

▲制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