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圣外王的“天人师”——纪念曾仕强先生

 曾仕强 2022-11-10 发布于北京

文/徐凯



子程子曰:“世无其人,归而求之吾书。”

很多大师随岁月而逝,却与日月同辉。曾仕强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良师,他将古义今情,西学中学,融会贯通,以国人可听可讲可喜可用的方式,为时代开创了一条通往未来的传统文化之路。

大师已矣,文章犹存,让我们在心折骨惊、高山仰止之余,再次领略一下这位内圣外王的“天人师”。

古人云:“圣贤备黄卷中,舍此何求?”

曾师教会了我们从六经中钩沉文献,汲取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明明德: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良知电台”

曾师一生为传承中华文化奔走,以“让后人了解中华文化精髓和优势为己任”,守正创新,提出了很多颇有教益、源远流长的观点,这些皆承六经,鉴往知来。

比如曾师有云:“一切一切都是凭良心做事,那是一个二十四小时不停的电台。”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脉相承。

天造人杰,虚灵不昧,脑清目明,仁爱普善,具众理而应万事。奈何被气质所拘、欲利遮蔽,便成草芥、被红尘拂荡。

曾师不忍世人放弃自明自主,用《易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再次为人们点燃“止于至善”之心,因为明德不昧之心用不止息,常明本体,是良知的“充电宝”、上善的“永动机”。

良师以大智慧、平常语勉励后人,修己安人乃人生之“必修课”、第一要务、根本要务,我辈不敢忘却。


为无为:自我完善和启蒙的“创可贴”

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是一味完全为了自己的自足自满自立自强,懂得礼让与分享、尊重与成全,才能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曾师常说的“做大做强不如做长做久。”

嗜欲深者天机浅,曾师经常告诉我们:一等人不想刻意做什么,有人做了我就帮助他、配合他就好了,这叫不居功自傲;二等人自己抢着做事情,功过参半、得失皆存;三等人阻挡人做事情,看不惯别人比自己行,基本上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经常因为自己的利益所在、兴趣所在、喜好所在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干扰了自己的判断、同化了自己的理想,或是盲从于短期的目标、或是奔波于既定的奖励、或是“奋进”于偶像剧中的人物或职业之中,这在曾师看来都是一种“偷懒”或“软弱”。

他们缺乏一场“内心真正的革命”,也就自然缺乏理性的成熟与自我规划和认识的过程,就是先贤所说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阙如。

不懂得破除权威、打破流俗、冲破成见,就按部就班、心安理得、全力以赴在“规则”和“群体”中“讨方便”“做勇者”,早晚会被这些“虚假需求”划伤,会被包装出来的“优秀”和“人上人标签”捆绑。

最后的得与失、成与败、美丽与哀愁、荣耀与伤痕都将“自己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相比之下,那些“无所为而为”的付出,“功成不必在己”的勤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自律,反而多了一份人间烟火气、平常心是道、功到自然成。


无所住:生命单纯而思想进取的“定盘星”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曾师曾反复教导我们:要认清自己这一辈子来要修哪些功课。要时常问好自己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

2.来到这个世界需要做哪些事情?

3.如何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

听起来好像有一些“命定前缘”的意味,其实这是人们大大误解。

这三个问题乃是纯粹的“实践论”,是上承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中有康德“人为自己立法”,直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

不去做,无所知!

而这一种做,并不是追寻“趋利避害”的种种原则,也不是“权衡利弊”的自娱自乐,乃是理性真正成熟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可以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法则”。

利己和利他是硬币的两面,是支付宝的“用户名”和“密码”,搞错一个大小写都无法成功换取“回报”,若是人品还有“余额”,不论是“白富美”还是“真善美”都可以“刷脸支付”,

但如果心里只能容得下自己、只能容得下“扫码即得,闲人免进”,那么人生不仅少却了诸多温情和善意,也会如梦如幻、充满后患,往后余生、都在“还款”。

做事不留后遗症,是曾师洒向人间最温情的告白。

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做简单的人、做简单的事,得我所得、享我所乐,余生都在清幽中度过。

END


作者简介:

徐凯,阅读推广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倡导者。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让我们为恩师献一束花

寄托心中无尽的思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