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能误会了溺爱孩子这件事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任性、不懂得感恩、没有责任感是独身子女时代,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抱怨。

       有家长问我,“父母溺爱,造成了孩子任性,该怎么处理和解决?”

     看吧,很多家长其实是非常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的,之所以仍然抱有疑问,是知道问题在哪里,却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说,知道该如何解决,却始终做不到。

       看到孩子天真无邪的脸,就恨不得答应他所有的要求,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恨不得为他挡去所有的风雨;看到孩子一不高兴,就心慌意乱,坐卧不安;要是再来个撒泼打滚,或者离家出走,那就更是无可奈何,只能束手就擒。

       溺爱孩子这件事,从来都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你可能对它有所误解。

何为溺爱



       溺爱,是一个很难量化,也很难标准化的一个形容。对于爱孩子每对家长都有发言权,每个孩子可能都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有求必应是溺爱吗?难道一定明明有条件对孩子好,天天骗孩子家里要破产了,要让孩子去捡破烂来挣零用钱就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富养孩子,要带孩子去见世面又如何解释呢?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是溺爱吗?或许在另一对父母眼中,这是为人父母的本能,那些批判的人更多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拼命买学区房,拼命找关系,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是溺爱吗?人类的本能是抚育后代,尽可能为后代创造好的生存环境。

       时时刻刻准备为孩子擦屁股、善后,不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和后果是溺爱吗?或许很多父母会动情的说:“看到父母受苦,不忍心,这也是本能。”

       换句话说,我们总是说别人溺爱孩子容易,换到自己身上,更多的会变成身不由己、情不自禁。

       在我看来,溺爱最大的标准不是具体行为,而是在家庭互动关系中需要的满足状况。只满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他所有人的需要,便是溺爱。

       举个例子,一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生理层面需要:吃什么?去哪里?时间怎么安排?心理层面需要:高不高兴?生不生气?有没有委屈?通通是孩子说了算,这就是溺爱。

      只要孩子不喜欢,父母再想要也不要;只要孩子一生气,所有的要求都可以作废;只要孩子一不开心,全家人都要陪着不开心,这就是溺爱。

       整个家庭只有孩子有需要,其他人的需要都是被压抑,被忽略的,这是一种不平衡的互动关系,扭曲被动,孩子不任性才怪。

为何我们总是忍不住溺爱?



       既然都知道不应该溺爱,为何却又忍不住溺爱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爱得过多,爱得忘我,就变成溺爱。

       在这个年代,是个父母都在理论上知道不能溺爱孩子,溺爱孩子对孩子将来不好,对孩子要有要求。

       据我所知,父母的态度大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浑然不觉:我不觉得我溺爱孩子,我就是对他好一点,反正我现在有能力,对他好一点也没什么影响。等到哪天我没能力了,我也没办法。

       另一种是无奈型:我也不想这样,我也知道太溺爱不好,但是做不到啊,不满足就发脾气,就不吃饭,我们也是没办法。

       如此,循环往复。都一直陷在无法自拔的爱的泥潭里,左右为难。

       究竟是什么助推了整个过程,让家长们或心甘情愿地一头扎进去,或是无奈地挣扎反复却又不得挣脱呢?

         我们尝试来分析一下原因:

01

通过爱孩子来爱自己

      我们都是擅长说“我爱你”,而不习惯说“我爱我”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此。

       对别人好会被看作无私奉献,积极付出,会被说是好人,对自己好会被称为自私、冷漠。

        舆论的口水会淹死人,而且也会化成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八十年代以前的家长们的童年,正赶上祖国的大变动,物质条件的丰富程度远不及现在。加上鼓励生育,多子女家庭是常态,大都过的压抑而委屈,物质也是同样紧缺,弟弟妹妹一大堆,获得家长关注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但他们韧性强,生存能力高,乐于奉献,团队观念强,在事业上,工作上,无疑是中坚力量。

       只是早期缺失的爱与关注就像一个空洞,随时张着明亮的眼睛,等着被满足,被填满。

        没有被充分爱过的孩子,其实并不懂得如何爱自己,我们更擅长的是奉献和付出,孩子,天然就成为最佳的付出对象,承载我们全部的情感。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都恍惚认为他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一部分。

         爱他就等于爱我们自己。

       多少省吃俭用的家长,孩子却过着富二代一般的生活?多少起早贪黑工作的父母,孩子天天在家里打游戏,父母连饭都舍不得让他们做?谈到为孩子掏钱,眼睛都不眨一下,若是为自己,总是犹豫再三,能省则省。

       因为早年缺失的爱,缺失的物质条件,我们更需要疯狂的在孩子身上去补足才觉得够,才觉得满足。

      看到孩子满足了,开心了,我们就彷佛小小的自己也得到了一般,心满意足。

02

害怕孩子的眼泪和脾气

     如果说前一种是主动溺爱,那么这一种便可称为被动溺爱型。

      不想溺爱,但是身不由己。

       因为主动权已经被孩子牢牢掌握,父母除了乖乖听话,缴械投降,别无他法。

       其中最有用的,也是很多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的眼泪和脾气。

       大约我们都见过孩子在玩具摊前眼泪婆娑地不肯走,甚至撒泼打滚的场面,买还是不买?真的是个问题。

        我也曾亲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将四五个成年人完全拿住,乐高几乎每周一套,一言不合不发脾气,不吃饭。后面上学不愿意在家里住,嫌家里太远,要求住酒店,家人无法,真的就天天住酒店。

        父母变成孩子的附属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脸色,大气都不敢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无所谓大人孩子,只要一方的气势弱了,另一方便很容易乘虚而入抢占上风,并且在这个位置上享受自我无限膨胀的快感。

       当然,这样的家庭角色是完全颠倒的,就看父母哪一天到忍耐极限,不得不处理、调整。

03

得来不易,倍加珍惜

       有些孩子得来非常不易,电视里时常出现的老来得子,之前轰动一时的李天一事件,因为孩子身体弱而特别保护的例子并不鲜见。

        我将其称之为在“恐惧”支配下的过度保护,害怕失去,因而过度敏感地呵护、溺爱。

       我接过一个初中的小女孩,厌学。妈妈告诉我,她是在流产了三次之后,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孩子,在怀她的时候,子宫没有修复好,所有医生都坚持要让她打掉孩子。她舍不得,最终相当于拼着命把孩子生了下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会做噩梦梦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她在大雨中无助哭泣的画面,自己哭醒后吓得瑟瑟发抖。

       为了减轻内心的恐惧,她从小到大对这个孩子都非常的保护,完全可以用来形容。女孩长得很胖,因为妈妈怕她不够营养,拼命想办法帮她补身体;女孩在学校很胆小,但没有人敢欺负她,因为妈妈会去帮她摆平;当然,包括上好的学校,包括她不愿意学的东西都不勉强她……

        一直到孩子厌学。

       我们有恐惧,害怕孩子生病,害怕失去孩子,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不习惯去面对恐惧,处理恐惧,我们习惯想法设法去转移、去缓解。

       保护孩子,看着孩子好好的,没有痛苦,没有挫折,我们安心。 

付出与感恩不一定对等



       不是爱得越多,孩子便越懂得感恩。

       作为父母,当我们忘我付出的时候,会自然地有种期待: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付出,懂得感恩,能够有所回应。哪怕只是偶尔想到父母,也是安慰。

        很遗憾,大部分被溺爱着长大的孩子,并不懂得感恩。

        不仅不懂得感恩,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半会认为父母给的不够,埋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全部的需要。

      比如,父母不够有钱,不能给他买名牌;父母不够有文化,让他感觉没面子;或者是父母不够有能力,让他去更好的学校……诸如此类,似乎父母总是不能让他完全满意。

       他们的内心像个无底洞,父母即使拿自己的全副身躯去填,似乎都填不满。

       谈何感恩?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谈到的溺爱的标准,是父母完全放弃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按照这样的逻辑,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便是没有需要,没有感受的工具人,是用来满足他需要的工具人,那他为何要感恩?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理所当然就是为满足他的需要而生的,做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义务,他只需要心安理得的接受。

       付出得越多,孩子就越懂得感恩,完全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孩子心中,有完全不同的一本账呢。

抱怨抱怨,你是否听见



       看到这里,是否大家都在心里暗暗羡慕被溺爱的孩子呢?简直过得像皇帝一般的生活,不费吹灰之力,便走上了人生巅峰。拥有如此父母,简直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然而,这个世界上事情,永远是要有来有往,保持平衡的。

       于是,我们熟悉的一幕就出现了:父母一边忙碌,一边念叨孩子东西到处乱丢;一边无可奈何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一边抱怨孩子不懂事,不懂得感恩,任性;一边帮孩子善后,一边满脸的失望,恨铁不成钢全都写在脸上。

       换句话说,父母只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却不代表他能够接纳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只要一方付出,另一方只是享受,只要是人,都会心理不平衡。

       “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不动还发脾气,还不能让人说一下了?”的确,什么好处都让你占了,还要满心欢喜,喜笑颜开,是否有点太为难人了呢?

       自己的生生父母,每天反馈给自己的都是负面评价,在怎么“充耳不闻”,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更何况,按照目前的研究结论,无论孩子表面上多么不在意,内心里都是最在意父母的评价的。

        他们活得随心所欲,但他们无法得到认可,他们拼命想证明自己无所不能,却连一个正面的评价都得不到。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他们看似威风八面,其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些孩子内心里都是极度自卑的,而越是自卑,越是害怕父母嫌弃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越是试探,越是要提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证明父母还在意自己,而父母越是无奈的满足,越是对孩子不满,如此恶性循环。   

       所有的耀武扬威,强势权力,都是架在自卑表面的虚无的壳,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如此付出、溺爱,伸手要、享受其中的方式,注定是一种大家都不舒服的互动模式,这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没有边界、没有自我的爱。

       没有基本的爱的互动,就像置身于汪洋大海中,茫茫无边,没有方向,孩子被困在其中,越是挣扎,越是深陷。

       如此絮絮叨叨,归结到一句话:要想不溺爱孩子,就不能在与孩子的关系里放弃自我,把给孩子的爱里,留一部分来爱自己。

       别忘了,父母也是人,也有感受,也有需要,同样,需要让孩子看到这一点,他才能学会感恩、尊重、回应父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