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遭遇家庭变故,该怎么开导孩子的情绪?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最近,接到一个家长的提问:

自己的孩子高三了,父亲的病逝让他难以接受。老师说每天在学校偶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很低。

该怎么开导他?

遇到家庭变故之后,孩子情绪的处理,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形成创伤,造成长期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结合这个家长的问题,来谈谈这个问题。

01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哪些属于家庭变故?

从字面意思,就能探知一二。

所谓“变”,就一定是相比于平常,有变化,有变动,最主要的,当然就是家庭成员的变动。

“故”呢?引申意有“意外的事情”,如事故、故障。

结合起来,就是家庭成员意外的变化。

诸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父母去世。

甚至也可以包括家庭添加新成员,父母生育二胎、三胎等。

孩子本身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变动更敏感,加上应对的变化少,因此,在面对诸如此类的“变故”时,也更容易受到影响。

而很独特的是,孩子的情绪,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他还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他们不仅懂得,还能有深刻的感受。

02

在谈怎么处理孩子的情绪之前,要先话分两头,处理父母的情绪。

父母不宜强装镇定,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见过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担心,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在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或者打击之后,故意表现得很淡定。

一周之后,就能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啥干啥,脸上云淡风轻,看不出任何悲伤的痕迹。

情绪就真的不在了吗?当然不是,稍微一提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雷区是完全不能触碰的。

比如:离婚;比如去世的父亲;离开的丈夫(妻子)。

就像一个“扳机点”,平时绕着走,便相安无事,一旦触碰,就会引发大爆炸。

父母处理哀伤的方式,其实是给孩子一个榜样。

父母都每天坚强、乐观地活着,孩子怎么好意思哭哭啼啼,沉浸于悲伤、哀悼之中?

孩子也会学着父母一般,压抑自己的情绪,淡定地生活。而显然,孩子的忍耐力是比不过成年人,一旦时间之后,决堤的情绪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而至于不想让亲人担心?父母有,懂事的孩子也同样有。

他也知道父母看到他状态不好会担心,他也明白父母希望他尽快走出来,开始新生活。

而难就难在,彼此都是最亲近的人,有些情绪,即使不说,对方也会观察到。

大家一起玩捉迷藏、躲猫猫,最终,一起精疲力竭。

而哀伤情绪,是越不表达,越压抑,持续的时间越久。

遇到重大的家庭变故,大家都很淡定,才是不正常。

一起努力的、挣扎着,相互扶持着有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对于双方,可能都是成长。

03

给孩子时间哀伤。

提问的家长,孩子高三,一个迫在眉睫的时间点。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着急。

希望尽快找到办法去开导孩子,让孩子振作起来,认真学习。

的确,在这样的时间点,遇到如此重大的打击,谁都不想。

但,高三年年有,爸爸只有一个。

再重要的事,也抵挡不住失去亲人的悲伤。

与其想尽办法让孩子尽快走出来,不如先跟孩子一起,尝试直面这个现实。

爸爸离开了,我们都很难过。

有权利难过,也必须空出时间来哀伤、难过。

哀伤的处理需要时间,越是着急想让孩子振作起来,可能越会给他压力。

勉强振作的结果,不是处理了哀伤,更多可能是压抑或者说隔离了悲伤。

04

仪式的重要性。

特定的仪式,是处理哀伤的有效途径。

比如葬礼。

而因为地方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去参加亲人的葬礼,担心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又或者觉得孩子还小,这种场合可去可不去。

就像一个孩子说的:“反正我就是个小孩子,去不去没所谓。”

但小孩子,同样会有不舍,需要告别,需要表达哀伤。

葬礼这样一个隆重的仪式,对于生者而言,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

①光明正大的表达悲伤。

不用担心他人的看法,无论如何失态,在这个场合下,身边人都能理解和包容。

所有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约束,在这个场合下,都不具有效力。

②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隆重的葬礼仪式,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无论再不舍,那个至亲,终究是离开了我们。

看在眼中,真真切切。

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哪怕痛彻心扉,却也同时开启了新生活的希望。

05

在哀伤辅导中,有一个词叫作“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孩子经历了父亲的突然离世,反而几天之内就调整好了,学习和精神状态都无比良好。

那可能你才更需要留意。

这种正常孩子的表现,在孩子这个“特殊”的当下,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他是压抑,甚至隔离了情绪。

这些情绪会在他内心中不断发酵,最终产生更大的,更长久的影响。

相反,孩子有一点类似抑郁的表现,没精神,对什么都没兴趣。

甚至不时哭泣,情绪低落,都可以算作是这个阶段下“正常的”表现。

不需要过度担忧,过度关注。

当然,如果这种“正常状态”持续三个月以上,那就需要警惕了,必要时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

06

哀伤辅导,最重要的工作是表达和陪伴,而非引导。

在表达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一点点接受现实,宣泄家庭变故带来的各类负面情绪。

而陪伴,则是重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孩子这时候需要的,不一定是需要身边的人告诉他很多道理,开导他“想开点”。

他需要的更多的是倾诉和表达。而如果孩子是男孩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容易情绪压抑。

父母可以评估一下自身的状态,如果感觉自己已经比较好地处理了家庭变故带来的影响,能够比较平静、有力量的面对孩子。

那么可以自己陪伴孩子,鼓励孩子表达、宣泄。

或者只是安静的陪着孩子,不多说话,也同样有意义。

如果父母自我感觉不太好,建议求助于专业人士。或者孩子比较信任的年龄相差不大的哥哥、姐姐之类的。

尽量不要因为“身为父母亲的责任”,而勉强自己去帮助孩子。

就像两个溺水的人,勉强相救,可能帮不到对方,还会让双方的负面情绪相互传染。

无论在任何时候,照顾孩子的前提,都是照顾好自己。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固定更新文章。

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