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厌学心理分析: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会失败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提到厌学的孩子,我们第一反应也许会想:这些孩子是不是成绩太差,学习跟不上,上课听不懂,才渐渐厌学呢?

毕竟,天天上课像听天书,谁受得了?

事实还真不是。

在我接触的大量厌学孩子中,从来没有成绩好过,也就是成绩从小学一直差到高中的孩子,几乎没有。

大部分孩子,都拥有他们在成绩上的——高光时刻。

其中很多甚至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却也毫无预兆的厌学了。

他们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恰恰是——害怕失败

1

从未尝试过失败的滋味。

大部分优秀的孩子,对失败的感觉是陌生的,甚至恐惧的。

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异,是众人瞩目的对象,他们很难想象,若是有一天自己变得默默无闻,成绩一落千丈,应当如何自处

设想着周围人的反应:

父母会很心寒,很灰心吧?

自己的孩子这么失败,一点用都没有。

老师会对我非常失望吧?

他那么看好我,对我那么用心,我这么差劲。

同学们会幸灾乐祸吧?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我掉下来了,他们就能排到前面了。

综合而言,一旦失败,一旦考不好,走进教室了,身边人的目光,就能把自己“凌迟处死”。

我们尝试告诉孩子:别人没那么关注你,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

没用,想象出的恐怖画面,已经让孩子打消全部尝试的勇气。

2

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会失败。

怎么办呢?

方法一:什么都不做,就永远不会失败。

通常情况下,会从放弃考试开始。

平常都好好的,一到考试就焦虑得不行,甚至直接生病:发烧、肚子痛、头痛。

也有直接交白卷的:美其名曰,就是要让老师知道我的态度。

还有做题十分钟,睡觉1小时的。

总之,你不要想测试出我的真实水平。

渐渐的,会回避去学校,害怕上课,害怕见同学。

担心上课会听不懂,又是新的失败。

害怕同学问自己怎么那么久不上学,多尴尬,多失败啊。

另外堆积成山的作业,越落越多的课程,想想都头大,都失败。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头扎进沙子里装鸵鸟,眼不见为净。

于是,在家日夜颠倒的生活,除了玩手机、打游戏,看小说、漫画,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什么都不做,自然永远不会失败。

心理安慰也好,至少短期内,获得了宁静。

3

见势不对,马上撤退。

害怕失败,而陷入厌学的孩子,还有另一个应对方式:

对周围环境保持高度警惕,见势不对,随时准备撤退。

具体的表现就是:时不时下定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却往往是三分钟热度。

说好去补习班上课,去了三五次,便找各种理由,不愿再去。

想好认真学画画,但没学几天,就觉得枯燥,很难画好,很难再拿起笔。

下定决心重新回去上学,坚持了不到两星期,就忍不住打退堂鼓。

而仔细分析他们打退堂股的原因,大部分都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难以克服,或者自己没有信心克服。

困难克服不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失败。

这些孩子似乎对于失败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失败还在几十里开外,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危险,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如此反复,家长们也变得渐渐失去了信心,不敢再抱期待。

4

家长们会说:去上学就好,我不要求你的成绩。

要求了十几年的成绩,突然有一天不要求成绩了,考多少分都没所谓。期待着孩子能够立马轻装上阵,开开心心去学校。

其实不现实。

孩子内心的想法下面这样的:

①孩子根本不相信。

十几年都对成绩那么看重,怎么可能突然就没所谓了呢?

肯定不是发自内心,哪个家长会不在意孩子的成绩?

还不就是为了骗我回学校,让我能正常上学。等我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肯定又会期望我努力学习,把成绩搞上来。

我才不上当呢。

②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失望。

一直优秀的孩子,其实并不想听到父母说:“你考多少分都行,我们都能接受,你自己尽力就行。”

看似安慰、放松要求的背后,透露着不报期待的失望。

意味着在父母眼中,你不再是以前那个能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孩子了,他们无奈之下,不得不接受你不那么优秀的现实。

但是孩子内心里是接受不了的,他仍然坚信,只要他去做,他还是能成功。

至于什么时候能真正去做,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③你不在意,我自己很在意。

父母不在意,不代表孩子就能真正放下。

在过往的时光里,他们接受的价值观,都是如果你不成功,不优秀,你就没有任何价值。

你成绩不好,那你上学就没有任何意义。

孩子们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自己成绩平平的现实呢?

5

只是参与和尝试,人生有没有意义?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跟家长们探讨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成功,只是尝试和参与,究竟有没有意义?

运动会上,没有拿到名次的同学,和一直坐在观众席的同学,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学习,如果考不到好成绩,是不是还不如去打工、挣钱呢?

上学,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意义呢?

创业,最终失败了,是不是就还不如安于现状,不去突破呢?

婚姻,如果苦心经营,还是离婚了,是否就没有任何价值呢?

当然,成王败寇,一定是社会的生存法则。

失败,就有被淘汰的风险。

只是在孩子的成长期,过早的、过重地看待成败,未必是一件好事。

6

我记得有个很知名的校长,讲过一个关于“差生”的观点。

一个成绩垫底,却天天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努力抄作业,看到老师都热情打招呼的差生。

能找到什么地方表扬他们吗?

很难。

在成绩这场竞赛中,他们是失败者。失败者,不值得被肯定。

而厌学,上不了学的孩子,是更糟的失败者,除了层层碾压,我们找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很少去想,成绩垫底,上每门课都是“外语”的那些孩子,能坚持天天上学,是多么难能可贵。

隔三岔五被老师批评,还能发自内心地笑着给老师打招呼,是挺乐观的体现。

坚持参与,不放弃自己,也是优点。

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或者说,这是一个孩子们努力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每周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