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不建议家长,夸孩子聪明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一些表达:

“你看我家孩子,他不聪明吗?玩手机玩得可明白了,聪明得很,就是学习不用谢。

“我家孩子就是心思没用在正事上,不然,脑瓜子那么灵活,成绩怎么可能不好?”

“你呀,要是肯把玩游戏的劲头,用在学习上,凭你的聪明劲,有什么事做不好的?”

聪明,似乎是评价孩子,逃不开的用语。

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不建议大家过多夸奖孩子——聪明。

1

真正智力超群的是少数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就是智力普通的普通人。

首先,我们当然不笨,却也并非天赋异禀。

即使是中小学,各个学校的学霸,也并不一定都是智力超群的。

孩子们没有做过专业的智力测试,只是凭我们主观的判断,来评估孩子的智力水平。

当然,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因而这种“主观判断”,自然就有了选择性、偏向性的成分。

俗话说,“刺猬看自己的孩子也是光溜的”,这里面必然有心理安慰的成分。

孩子大约是比较聪明的,但远没有到天才的程度。

从遗传的角度,智力是遗传几率最大的特质之一。

说自己的孩子聪明,约等于“谦虚地”说自己聪明。

另一方面,只要坚信自己的孩子聪明,那么“只要他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个结论也就成立了。

我们需要这样的坚信,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漫长岁月里。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希望从蛛丝马迹中挖掘出孩子聪明的证据来。

会玩手机算不算?

能说会道算不算?

反应力快算不算?

都可以算。

实际上,除了智力真的有问题,大部分智力普通的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聪明的。

不过,这种欣赏还是更适宜放在心里。

过多在孩子面前提及,可能会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

2

聪明的稳定性

前文也提过,从遗传学的角度,智力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换句话说,聪明,几乎是天生的,是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在归因理论中,这是最容易让人失去动力,陷入自我否定的模式。

反正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变得更聪明,那还折腾啥,躺平算了。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以上五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

①控制点:简单理解就是内归因(个人条件),还是外归因(外界环境)。

②稳定性:指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③可控性:指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很显然,个人能力(包括智力在内)是属于个人内在条件,而且是稳定的,不可控的。

这样的归因方式,可能严重损害孩子动力。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在心理期待中,以后的考试大概率会继续失败。

因为能力不行,怎么都学不会,自然考不好。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之后的考试,在心理期待中,就有成功的可能。

过度强调聪明这一特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归因方式,将失败有意无意地归结到——我不聪明。

3

聪明人设

孩子要维持自己“聪明人设”,就不能太努力,随便学学,就能成绩很好,那才能配得上自己的聪明。

付出了100%的努力,最后成绩还是不好,怎么自圆其说呢?

那不是证明自己是“假聪明”吗?

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防御:为了保住我聪明的人设,我就是不能太努力。

事实上,太多的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包袱,为了维持自尊心,故意吊儿郎当,不敢全心投入。

不努力,即使失败了,还能找出“我没有尽全力,我要是认真学起来,肯定不差”的心理安慰。

为着这个心理安慰,我们有些时候,宁愿放弃可能成功的机会。

因为,至少,那会大大降低我们觉得自己失败的几率。

最终,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聪明人设”,白白浪费了大量可以竭尽全力的机会,成功,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擦肩而过了。

4

坚持比聪明更重要

不管是课业学习,还是钢琴、舞蹈、轮滑等技能,一个人要学有所成,都有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必然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瓶颈期或者高原期。

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孩子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寻找细微的改进、完善,直到量变积累成质变,突破瓶颈期,重新迎来新的上升期。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成为高手。

在突破瓶颈期的过程中,这种不断重复,显得并不聪明,或者说,跟聪不聪明关系不大。

而从小被夸“聪明”孩子,身边人的依据无非两点:

一是上手快,二是灵活,反应快。

例如,老师讲的内容,自己一遍就会了。

又如,做题比别人做得更快,总是第一个交卷的。

甚至包括,别人都玩不懂的手机,他拿到手上,两下都搞明白了。

孩子在这些方面建立起来的“我很聪明”的自信,其实非常不堪一击。

一旦遇到上面所说的瓶颈期,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挫败,觉得自己没法一遍过,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

为了逃避这种挫败感,他们唯一的选择只有回避反复练习,或者干脆放弃这项技能。

5

聪明不会消失

另一方面,聪明并非我们不刻意强调,就会消失,或者减弱的东西。

当然,前提是孩子还保持着基本的学习、思考状态

而且,家长没有反方向地打压:“你怎么这么笨,简直笨得像猪。”

那么,孩子的聪明,是会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帮助他,促进他的。

聪明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

但就如美貌是一个女孩子的资源一般,怎么利用好这种资源,才是关键。

若是聪明加上坚持,加上谦虚,加上热情,那就是如虎添翼。

反而,若是聪明加上自以为是,加上人设包袱,加上沾沾自喜,那可能就是一种灾难。

作为,帮助孩子在聪明之上,加成能够将其充分发挥的特质,才是上上策。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