戥子和小巧的戥子盒(秤杆长25厘米、秤盘直径0.65厘米)
我家珍藏有小巧玲珑的戥子,据说是曾祖开药铺用的。这杆象牙秤,杆长25厘米、铸铜秤盘直径0.65厘米。这把乖巧的戥子,蕴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待我来寻觅或挖掘。我知道这种小小秤叫戥子,还是在启蒙上学那时,因调皮翻出来玩,外婆告诉这把小小秤很金贵,它正规的名字叫戥秤或戥子。赌物思情,往事、童时的风趣一下子涌上心头。
小时候淘气不懂事,只知道贪玩,自己一人玩的不过瘾,还常邀上小伙伴到家里玩,常惹大人不高兴。作为双职工的父母常不在家,年迈的外婆顾不了那多,其家就成了我们这群些侯爷王爷的天下。
小巧玲珑的戥子用笔参照可知大小
有天闲暇没事在家画娃娃的我,信手涂鸦,不一会图画本上的白纸就给画光了,就上楼到堂屋十屉柜中找,从上到下翻了半天,也没看到我所要的,顺便在旁边的垛柜(书柜)下抽屉中看看运气。哪知,无意间发现一个形似琵琶不足一尺的小红盒,躺在文件中格外显眼还逗人喜欢。那小巧玲珑做工精致的秤盒,在朱红色裹照下凸显珍贵,盒底、盒盖上端处的铰链柱,及各类压件均系铜质的,在阳光下发出温柔金灿灿的光芒,链柱上那十八瓣压扣,在半圆形古铜色压片衬托下分外抢眼。我轻轻挪开秤盒盖,只见里面嵌着一杆很小很小用象牙做秤杆的小秤,其秤盘、秤砣都是铜铸的,比铜皮敲打出的更显庄重和厚实。我拿在手中左顾右盼爱不释手,正当我准备塞进书包,楼梯上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慌忙之中的我,还没等放进抽屉,就被上来的外婆发现了,她一把夺过秤盒放还原处道:“细伢莫翻大人的东西......”并拉着我下楼。在下楼的楼梯上,我问外婆那杆小秤是做什么的,怎么这小?外婆说:“那叫戥(deng三声)子,是抓药或秤贵重东西用的。”并嘱咐而我:“大人的东西细伢是不能随便动的,要动必须征得大人的同意。”从此,我就记住这杆小小秤叫戥子。
幸存下来,家中唯一的戥子盒和戥子
有天趁外婆不注意,还是悄悄将其放进书包带到学校,放学后拿出来在同学面前炫耀。我们一起拿到操场称砾石、称泥巴,玩得不亦乐乎。记得还有一次,玩耍争抢中,将象牙秤杆给折断了,因不敢带回家,直接将其丢进了垃圾桶。原本说好打死也不讲的,老了,不经意间还是说了出来。现回忆起来那时太不懂事、太糊涂;但童时的幼稚总是那么的纯真,回想起来又特别温馨和惬意!
当下在电子秤风靡的日子里,杆秤已难以见到,更不要说戥子了,这稀罕物的式样和用途自然更鲜为人知,大有尘封和失传的危险。据说,戥子是宋代人刘承硅发明的,他是一位,宫廷掌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公元1004年至1007年间。
戥子的俗名叫戥秤,属于小型的杆秤之类。在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仪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档收藏品。
戥子和铰链柱上的十八瓣压扣和半圆形的压片
收藏界将戥子归于杂类,戥子称由秤杆、秤砣及秤盘组成,把小秤藏身于一个小红木盒里,盒内有放杆秤的长形沟槽和放置秤盘和秤砣的圆形凹穴。抚摸这支微型象骨杆秤,手感光滑,在纤细的戥子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间隔有序的“星眼”。该“象骨秤”不仅本身精致,连装秤的盒子也一样精致。用盒子装“象骨秤”,就像小型电子秤一样方便,商人可以放在兜里,走南闯北收购贵重物品。
这把戥子称制作十分精美,保存得也很完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说起戥子的发展,离不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度量衡。上千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衡器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不久就普及开来,到了唐朝和宋朝,衡器(杆秤)发展日臻成熟,计量单位也由“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发展到“两、钱、分、厘、毫”的十进位制。当年刘承硅看到木杆秤计量精度有限,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在他潜心研制下,终于在公元1004年至1007年之间,发明创造了第一杆戥秤。经测量,这戥杆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125克);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戥秤设计精美,结构合理,分度值(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
不一样的戥子
有这样一段记忆:说的是,上海有位学者到欧洲某医学院进修,临行前,他特意上苏州一商店,没花几个钱就买下一杆戥子,可以说是在商店戥子堆中信手拈的。他准备于圣诞节作为小礼品,送给所去进修学院的院长,在送戥子时,还特意附了一张使用说明,详细介绍中国的戥子,能在药物用量上控制的精确性。出乎意料,送出戥子的第二天,院长突然要见他。等他来到预定场所,几位学院的要员早已入座,看来是,已有所商榷的一次严谨的与会。只见自己送的那杆戥子正放在办公桌正当中,旁边还有一架天平相伴。
人到齐后,院长首先郑重其事地向他表达感谢,然后请这位学者上去演示操作戥子,等戥子称完重量后,再用天平复核一下,果然戥子与天平所称的重量一样,不差分毫十分精确。会场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不久,院方给这杆古老的中国衡器,配上了了一个精美的座子,并永久性地陈列在该院收藏室的展窗中。并著文字介绍:“在中国,这样的衡器来控制药物用量,已使用了上千年。”充分展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如今在中国,还许多医院药铺的中药配方上,仍在使用这种传统戥子。
宋朝刘承硅发明戥子这杆精确的小秤,并广泛得以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物收藏热,收藏的品种、范围也越来越广,象牙秤、戥子也在其中。戥子以珍贵的材质,讲究而又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深受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在上海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一个元代的戥子以226万元的价格拍出,这一下,戥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收藏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