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元气”,当求之于《难经》,其首先将“元(原)气”引入中医学,如《难经·三十六难》言:“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提出了元气之根源于肾脏,与命门相系;又《难经·十四难》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言明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物质,为脉气之源。元气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三焦,其辅助三焦之气运行,又借此输布于各脏腑,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内经》中虽无“元气”一词,却有关于“真”和“真气”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食岁谷以全真气”即先天真气有赖于后天脾胃谷气之给养。真气散布脏腑,从而化为具有各脏腑特定功能的脏腑之气,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此“脏真”并非本属于肝、心,而是源于他脏的物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道家也将“先天肾气”称为“真一之气”,故“真”应指先天肾气。因此“脏真”即为源于肾脏的真气,因其散布于五脏六腑,推动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因此可引申为脏腑正气,具体而言可以是各脏腑生成与运行的气血津液等物质。
“元气”与“真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故可视“元真”为人体一切正气,后世医家鉴于二者的来源和功能相似,故将元气和真气看成是异名而同体的一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