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羊腹泻病临床综合诊断与治疗方法,降低疾病对养羊户造成危害

 皇甫瑞 2022-11-12 发布于甘肃

羊腹泻病是指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其中以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羊肠毒血症等腹泻性疾病较为典型,对羊养殖业的影响较大,需要加以重视。要做好对羊腹泻病的防控工作,还需要切实做好鉴别诊断,准确把握病因,对症加以治疗,降低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本文就将对羊腹泻病临床综合鉴别诊断与治疗展开探讨。

导致羊出现腹泻症状的疾病有多种,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羊腹泻症状后,应当先查明具体病因,才能保证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要做好对羊腹泻病的临床综合鉴别诊断工作,从病因着手针对性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危害。同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病率,达到防治目的。

一、几种主要的羊腹泻病及其临床诊断要点

1、羊大肠杆菌病

羊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多见于6周龄内羔羊,每年冬春季节多发。病羊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症状,肠炎型发病早期出现体温升高,随后发生下痢,排稀便,粪便颜色呈黄色或灰白色,可见便中存在气泡,或带有血液。部分病例也可出现急性败血型发病,此类发病死亡率较高。病死羔羊剖检可见真胃、小肠、大肠内容物呈灰黄色半液或带血丝的水样便,同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诊断时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同时配合实验室镜检和细菌培养检测最终确诊。

2、羊沙门氏菌病

羊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一种疾病,孕后期母羊和初生羔羊较为易感,有潜伏期,一般为4日至15日间,急性发病死亡率较高,亚急性和慢性发病死亡率相对较低。临床症状上母羊多表现为腹泻和流产症状,而羔羊主要表现为腹泻下痢,部分病羊还可出现急性毒血症。病理剖检可见病灶组织有明显水肿、充血变化,肝脏肿大,病灶处呈现出灰色,母羊可见胎盘水肿和充血。诊断时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粪便采样细菌培养作出确诊。

3、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魏氏梭菌,病羊感染后会在肠道内快速繁殖,并造成毒素在羊肠道内聚积,通常发病较急,1-2岁龄成年羊较为易感,且患病后致死率较高。疾病发生与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防寒保暖工作不到位等因素有关。临床上,急性发病多为猝死,多数病例无明显临床表现。慢性发病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呈暗黑色,便中可见血液或黏液,并伴有体温升高、肌肉抽搐等症状。病死羊剖检可见体腔内积水,小肠粘膜有明显的出血性病变。诊断时除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判断外,还可通过对病原的实验室培养、染色镜检等方式,做出准确判断。

二、羊腹泻病的治疗及预防要点

1、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及预防

针对羊大肠杆菌病,在确诊后应当及时用药治疗。口服抗菌类药物,如土霉素和新霉素等,前者根据羊体重需要30mg/kg,后者每公斤15mg给药,一日两次,加以治疗。肌注恩诺沙星或头孢噻呋,按羊体重前者2.5mg/kg,后者3mg/kg量给药,可达到抗菌治疗的作用。同时根据羊的其他症状配合进行补液、强心治疗。对该病的预防,要注意做好养殖环境卫生管理,保证圈舍洁净干燥,定期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保证母羊和羔羊的营养充足,提高羊群免疫力,羔羊饲喂时适当饲喂益生菌,以调节其肠道功能,降低腹泻几率。

2、羊沙门氏菌病的治疗和预防

羊亚沙门氏菌病病原对链霉素敏感度较高,针对病羊可采取链霉素口服给药方式,进行治疗,给药量按羊体重每公斤10mg计量,每日分3次给药。也可通过头孢噻呋肌注进行治疗,给药量为每公斤3mg,频率为每天1次。羊沙门氏菌病防控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上要做好引种检疫防控,避免从疫区引种,引进种羊、羔羊需经检疫合格后方可饲养,且要做好隔离观察工作,避免潜伏期将病羊与健康羊混养造成传染。同时,要做好圈舍防寒保暖措施,避免羊受寒生病,日常做好科学饲养管理工作,降低发病率。

3、羊肠毒血症治疗和预防

羊肠毒血症急性发病通常较难救治,一般可选择淘汰,慢性发病情况,可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胃肠胀气可通过穿刺排期及植物油灌服促排泄等方式缓解症状,积食症状可采取硫酸镁口服促进积食排出,心衰症状使用安钠咖皮下注射给药予以控制,并根据需要对病羊补液,整体降低死亡率。预防方面,除常规养殖预防外,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所适用疫苗为羊三联四防干粉疫苗。

三、总结一下

做好羊腹泻病的临床综合鉴别诊断是羊腹泻病治疗防控的基础,针对常见的羊腹泻性疾病,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当对各类疾病特征及病因有明确把握,并综合病羊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通过对羊腹泻病的有效防控,避免地方性动物疫情的爆发和传播,也保证羊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