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

 周原樵翁 2022-11-13

本辑曲目:

1)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MERCURY  434 321-2

保罗·帕雷/底特律交响乐团

2)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

MERCURY  434 321-2

保罗·帕雷/底特律交响乐团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保罗·帕雷/底特律交响乐团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

保罗·帕雷/底特律交响乐团

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PremierSuite)比才作于1872年。管概述弦乐曲。根据为法国剧作家都德(1840-1897)的三幕戏剧《阿莱城姑娘》所作配乐改编而成。

原剧作剧情为:法国罗纳河畔阿莱城郊某村青年弗莱德里自幼丧父,与祖父、母亲、老仆和白痴弟弟一起生活。一次,弗菜德里在阿莱城结识一位不知姓名的美丽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弗菜德里想和姑娘成亲,但因这位姑娘来历不明,遭到全家人的反对。老仆巴尔塔查尔惟恐小主人日后受苦,更是极力作梗。邻村姑娘维惠特自小常来弗莱德里家帮助家务,一直爱恋着弗莱德里。维惠特长得温顺可爱,得到弗莱德里全家人的欢心。弗莱德里对维惠特也很有好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弗莱德里决定与阿莱城姑娘分手。在庆祝弗莱德里与维惠特订婚的宴会上,老仆人巴尔塔查尔年轻时的恋人路诺老太太来到弗莱德里家,两位老人久别重逢缅怀旧事,不胜唏嘘。这时牧场看守人米蒂菲欧透露当晚将与阿莱城姑娘私奔。这个消息对弗莱德里犹如晴天霹雳,他再也按捺不住对阿莱城姑娘的感情。当人们纵情歌舞的时候,他从粮仓高处的窗口跳下自杀了。阿莱城姑娘是剧情发展的核心人物,但在实际演出中并不出场。

原戏剧配乐采用单管编制的乐队和混声合唱共同演出。组曲取消了合唱,采用规模较大的双管编制。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

L'Arlesienne Suite No. 1: I. Prelude (第1首 前奏曲)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 Overture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 Prélude      
第一曲:《前奏曲》。C小调,快板,4/4拍。一开始,英国管、单簧管、萨克管、大管、圆号与弦乐有力地奏出饱满坚定的进行曲主题。这一主题源自普罗旺斯地区的民歌《三个国王的队伍》。在戏剧中用于第三幕第二场的村民合唱。这首民歌系圣诞歌曲,其中“三个国王”指圣经所述基督诞生时前往朝拜的东方三贤。在法国的民间传说中,东方三贤演变为三个国王。这首民歌原为分节歌。剧中只唱了一段歌词,大意为:天气晴朗,三个国王带领部下走在大道上。这一主题在乐曲中变奏四次,每次变奏都有较大的情绪变化。单簧管呈示的第一变奏轻快柔美;木管圆号和弦乐的颤音相互交叉呈示的第二变奏活泼而富于戏剧性;圆号和大提琴呈示的第三变奏变为小行板,庄重平稳;乐队全奏的第四变奏回复快板,雄浑而有力。接着,乐曲用简短的尾声结束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转为降A大调,行板,4/4拍。由萨克管吹奏出弗菜德里的弟弟白痴儿的主题。旋律带有悲哀的情绪,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剧中,这一主题作为伴奏出现过六次,每次都是在白痴儿出场时演奏。

第三部分的主题徐缓忧郁,带有阴暗沉闷的气氛,表现了弗莱德里的烦恼和痛苦。这一主题逐渐发展成高潮后终曲。

L'Arlesienne Suite No. 1: II.Minuetto (第2首 小步舞曲)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I. Minuetto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I. Minuet      
第二曲:《小步舞曲》。源自戏剧第三幕“节日的农家”开幕前的音乐。

采用三部曲式,C小调,欢快的快板,3/4拍。这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快速舞曲。第一部分主题朴素明快,洋溢着无忧无虑的欢乐情绪。中间部转为降A大调。由单簧管和萨克管奏出流畅华丽的旋律,小提琴则以优美的对位旋律作呼应而富于变化。接着,乐曲紧缩再现第一部分主题后结束。

L'Arlesienne Suite No. 1: III. Adagietto (第3首 小柔板)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II. Adagietto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II. Adagietto      
第三曲:《小慢板》。源自戏剧第三幕第二场前的间奏曲以及第一场老仆人巴尔塔查尔与久别重逢的年轻时代的恋人路诺促膝谈心时的配乐。“小慢板”作为标记速度的术语,表示速度比慢板稍快;作为曲名,意为“采用慢板速度的小曲”。本曲采用弦乐合奏形式,F大调,3/4拍。弦乐器都带弱音器。首先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在慢板速度上呈示优美纯朴的主题。

这一主题反复时稍有变化。接着,乐曲奏出了略含忧愁的新旋律并形成高潮。最后再现开头的主题。整个乐曲充满了崇高纯洁的情结。

L'Arlesienne Suite No. 1: IV. Carillon (第4首 钟声)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V. Carillon      
L'Arlésienne Suite No. 1: IV. Carillon      

第四曲:《钟》。乐曲的第一部分原为戏剧第三幕第一场启幕时,人们为准备庆祝节日忙忙碌碌的场景的配乐。E大调,中庸的小快板,3/4拍。在模仿钟声的乐声衬托下,乐曲呈示出明快的主题。在整个第一部分模仿钟声的三个音( mi do-re)不断反复,展现了别有风味的民间风俗场面。

第二部分转为小行板,升C小调,6/8拍。由两支长笛以三度重奏呈示的优美旋律,原为戏剧中路诺老太太上场与弗莱德里频频招呼时的配乐。在弦乐伴奏下,这一主题温和亲切,表现了路诺老太太纯朴可亲的形象。

最后,乐曲再现有钟声的主题,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18分钟。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L'Arlesienne (DeuxieneSuite)法国作曲家比才作于1872年。管弦乐曲。由法国作曲家吉罗( Ernest Guiraud,1837-1892)根据比才所作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剧情见【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选编而成。

比才曾从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中选出四曲编成管弦乐组曲。比才逝世后吉罗又从中选出另外三曲,加上比才所作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中的一曲,组成本组曲。为加以区别,后人称比才改编的组曲为第一组曲,称本曲为第二组曲。

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乐队编制与第一组曲基本相同,推第一曲第四曲中增加了打击乐器,一种鼓身细长的小鼓一一普罗旺斯鼓。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 Pastorale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 Pastorale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 Pastorale (第1首 牧歌)      
第一曲:《牧歌》。一译《田园曲》。采用三部曲式。乐曲第一部分原为剧第二幕开幕前的音乐。A大调,行板,4/4拍。纯朴的主题A从容稳重、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中间部速度稍快,小行板。在普罗旺斯鼓奏出的三拍子舞曲节奏的衬托下,长笛和单簧管用八度齐奏奏出轻柔的主题。这一主题音调源自戏剧第二幕启幕后的配乐,用以衬托第二幕秀丽的乡村景色。原配乐采用混声合唱,无歌词,用“啦啦啦”的衬词演唱。渐渐上行的旋律和清断明快的同音反复,使人感到一股清新宜人的气息。这一主题由短笛与双簧管反复后逐渐展开。最后简单地再现主题A结束。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I. Intermezzo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I. Intermezzo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I. Intermezzo (第2首 间奏曲)      

第二曲:《间奏曲》。原为戏剧第二幕第一、二场之间的音乐。表现弗莱德里的家人为他的婚姻担忧的心情。开头部分采用降E大调,适中的快板,4/4拍,悄绪较稳重。按着转为中庸的快板,由萨克管奏出柔美而感伤的主题。

这一动听的旋律后被填上歌词面成为独唱曲,名为《神的羔羊)。常单独演出。乐曲达到动人的高潮之后,用开头部分庄重的乐声收束。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II. Menuet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II. Menuet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II. Menuet (第3首 小步舞曲)      
第三曲:《小步舞曲》。原为比才的歌剧《美丽的珀思姑娘》第三幕第二场前的音乐。常单独演奏。曾由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改编为钢琴曲。后又改编为长笛曲吉他二重奏曲等。

采用三部曲式,降E大调,较快的行板,3/4拍。一开始,在竖琴柔和而充满诗意的分解和弦伴奏下,音色明亮的长笛奏出主题A。犹如一首竖琴伴奏的长笛独奏曲。主题A旋律纯真优美。接着,在下属调上出现了由整个乐队演奏的主题B。饱满洪亮的音响,与抒情的主题A(例一)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最后,乐曲再现主题A,在恬静的气氛中结束。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V. Farandole      
L'Arlésienne Suite No. 2: IV. Farandole      
L'Arlesienne Suite No. 2: IV. Farandole (第4首 法兰多拉舞)      
第四曲:《法朗多尔舞曲》。原为戏剧第三幕村民舞蹈场面的音乐和同幕中的合唱曲《三个国王的行列》。常单独演奏。法朗多尔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古老的民间舞蹈,常由一人右手执名为加尔贝的小型直笛吹奏,左手敲击普罗旺斯长鼓,用6/8拍的中庸速度伴奏。

乐曲一开始先由整个乐队奏出《三个国王的行列》的主题,D小调,进行曲速度。气氛庄重,富有民歌色彩。

接着是进行曲主题,这一主题由弦乐、木管、圆号用高低声部轮唱的方式变化反复。然后乐曲加快速度,从小调转为大调,节拍也从4/4拍转为2/4拍,由木管在普罗旺斯长鼓单纯的伴奏下吹出活跃欢快的法朗多尔舞曲主题。这个轻快的主题经多次反复变得越来越欢快。接着进行曲主题再次出现,与舞曲主题交替轮奏。形成高潮时两个主题重叠演奏。这时进行曲主题从小调变成大调。最后,乐曲在整个乐队全奏所形成的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15分30秒。

乔治·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10月25日—1875年6月3日),出生于巴黎,法国作曲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不足九岁就进了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还有歌剧《唐普罗科皮奥》。

比才其他的作品还有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C大调交响曲》等。

比才是继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风格上体现了法国特有的华丽纤细和喜歌剧传统,以受到瓦格纳、柏辽兹等人的影响,使用大胆的和声与对位法,及强有力的戏剧表现。同时展现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如《卡门》中的西班牙风格、《阿莱城的姑娘》中的法国南部气息),充满热情,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转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