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为便于阅读理解,视频及文中凝血因子名称均以数字表示 一、抗凝血酶(AT)
抗凝系统三剑客,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都是肝脏合成。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其中AT是抗凝家族的老大,占抗凝总活性的70%。 AT通过与凝血酶等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1:1复合物,而使此类凝血因子失去活性。如图所示,AT主要抑制凝血酶(2a)活性,其次也抑制(10a、9a等)。但是,仅依靠AT自身,其抗凝作用很弱——青铜一个!二、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本身并无直接抗凝作用,但是其可以通过与AT结合形成的'肝素-AT’复合物,再去结合丝氨酸蛋白酶类的凝血因子,有了肝素的协助,AT的抗凝功能提高2000倍(数值仅作参考)。于是,青铜变王者! 由于普通肝素主要是抗凝血酶(2a)的活性,而凝血酶是体内凝血途径的核心,也是体外凝血实验凝固反应的核心,因此,当标本中存在普通肝素时(肝素治疗、肝素污染),凝血四项会不同程度的延长。同理,TEG(血栓弹力图)也会表现为R值延长。
【总结】
○肝素本身无直接抗凝作用,需要依靠AT发挥抗凝,因此称为“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普通肝素主要发挥抗凝血酶的作用,其次还具有抗Xa作用(抗FIIa>抗Xa)。 ○AT活性决定了肝素在体内的抗凝作用,因此监测AT有助于抗凝治疗的监测。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减低;AT活性<30%,肝素失去抗凝作用。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理解。不正之处,留言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