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绝美红楼,低调一个世纪,终于藏不住了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1-14 发布于广东


洋楼,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它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符号,是文化包容并蓄的缩影。

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广州,在新河浦一带坐拥600多栋上世纪20-30年代的花园洋楼。

这些洋楼当中,名声最响亮的当属“东山五大名园”:春园,逵园,简园,明园,隅园。


图片广州现存面积最大的低层院落式洋楼建筑群,位于东山口

今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到国家文物局的批示,又“激活”了一栋沉睡的东山洋楼,以“修旧如旧”重现洋楼昔日风采,向世人讲述发生在这栋建筑里的燃情岁月。

深秋的树风微凉,吹落红楼的面纱。


图片

岁寒知松柏,洋楼以“柏”为名,在广州的寒秋悄然绽放。

经过长达半年的修缮,10月22日,柏园以“书吧+展馆”的新身份宣布开放,消息一出,随即登上城市热搜。

有人说,柏园是继东山五大名园后的“第六园”,抒写东山洋楼改造的新篇章。


图片


图片

柏园,建造于1923年左右,为东山洋楼群“楼龄”最大的一批。柏园的活化,不仅做到了外观上的“修旧如旧”,还最大程度地平衡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1928年10月22日,史语所(全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入柏园。史语所是中国第一个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它的成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被誉为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的开端。


图片

图片

在史语所迁入之前,柏园和其他东山洋楼一样被用作民居。1928年秋,柏园被租用为史语所办公地,供史语所原班人马在此通宵达旦,奋笔疾书。

1929年6月,史语所从广州迁入北平,而后几经迁址,跌宕起伏。柏园被用作史语所的时间只有8个月,但却为史语所的始创地。中国现代人文血脉由此发轫期间诞生的科研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传承。

园内踱步,院子里古树参天,枝繁叶茂。育树如育人,学人为真理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在代代人的传承中开枝散叶。

图片

沿着恤孤院路走,经过逵园艺术馆,在春园的十字路口左拐,再经过以黄色为主色调的简园,右拐十米处有扇门,上面挂着两块牌:“柏园粤书吧”,“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柏园,三层高的红楼巍峨矗立,一条带有伊斯兰建筑风格拱券的连廊将红楼切分为东、西两座

图片

图片

▲修旧如旧的楼梯和花砖


史语所当年只租下了柏园的西座,故柏园现在只修缮了西座,东座的民居仍处于封闭状态。

踏进红楼,空旷的客厅地上铺满了年代感十足的花砖。花砖没有换新,而是保留原貌,整个客厅基本一比一还原了史语所时期的会客室。

客厅的左右两侧被改造为书吧,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参与共建。两扇带有岭南彩色玻璃窗的门形成对流。书吧墙上的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其中还有学界名人捐赠的藏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吧的前身为史语所的会计庶务办公室、人类学工作室。曾经史语所也有个图书室,位于二楼。书吧既是对图书室的还原,也是对史语所学术精神的传承。

拾级而上,柏园的二楼被改造为历史展览馆,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史语所的创办、史语所时期的研究硕果和柏园的活化利用。

二楼展览馆的前身为史语所图书室和研究员工作室,中国第一本人文科学的官办学术期刊《集刊》在这里创刊,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性工作——河南洛阳、安阳的殷墟发现——也在这里催生。


图片

图片

柏园二楼为主题展览


三楼没有参与此次改造,曾经三楼为史语所所长秘书办公室和试验语言学工作室,两广方言、云南少数民族的系列调查工作在这里展开。

柏园后续还将注入更多学者研究成果,建立“东山阅览室”,打造人文科学的亲民普及场所。附近的学生放学后可以到此自习、阅读,沾染史语所的学术气息。

图片

史语所选址柏园,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上世纪初,广州各地的教会陆续在东山建设教堂、学校,广九铁路大沙头站也在东山奠基。教育、医疗、交通的改善,吸引大批华侨来东山筑庐定居

“盖东郊旷地甚多,颇有田野林泉之胜,以之为住宅区,最合卫生。使人陶冶于天然美感之中,其裨益于市民身心者必不浅。”

上世纪20年代,东山被誉为广州的“城市山林”,其优雅的天然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吸引许多教授学者在此居住,其中也包括史语所的原班人马。

图片
上世纪30年代的东山洋楼图景

图片

东山春园,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住所


图片

▲史语所创始人之一顾颉刚的住所,位于东山启明四马路10号

史语所选址东山,符合就近原则。宽大的庭院和一厅六室的室内结构,让柏园在当时的东山洋楼里脱颖而出。

东山洋楼数量庞大,成为广州城央最具魅力的历史建筑名片,“上海有武康路,广州有东山口”,中西合璧的洋楼建筑吸引各地的旅人慕名而至。

然而,如何有效活化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赋予老建筑新生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东山洋楼价值不菲,有的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私人物业。在改造形式上,出现了红色遗址、历史陈列馆、艺术空间、潮流买手店、咖啡厅等多种成功案例。


图片

柏园的手绘图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柏园的改造,改造前(上)和改造后(下)

图片

柏园今昔对照


柏园不仅是中国现代人文科学发展的起点,本身也是一座凝结着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宝贵建筑遗产。清水红砖墙砌筑的外墙、西式栏杆、拱券等特色构件和工艺,在修缮后重现当年色泽。

“书吧+展馆”的活化形式,再现柏园风华,生动地讲述百年前广州这段学术奋斗历程,并契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意趣和周边区域环境的整体氛围。

岁末将至,又知松柏。每逢年尾,我们总想留住些什么。

红楼无声,秋风簌簌,驻足回望,是昔人转身之间遗落的芬芳。


🔑
柏园指引
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
图片

资料来源:
《岭南的记忆》,许瑞生
岭南文史|广州东山柏园:“史语所”始创地,何止中国现代考古从这里起步》,羊城晚报

编辑 / NAN
片 / bensonyim
设计 / 乐恩  统筹 / 冷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