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老的旗帜

 弘净 2022-11-15 发布于河北

 史 创 

仰望过南迦巴瓦的天空,却不如这片天来的高远;攀登过泰山的巍峨,却不如这座山来的厚重;聆听过大兴安岭的松涛,却不如这片林来的汹涌;踏上过黑土的肥沃,却不如这土地来的深沉。这片湛蓝的天空,这方丰饶的土地,这漫山遍野林海,就是老魏工作的地方——山湾子林场。

说到老魏,很多人似乎都忽略了他的名字,在大家的眼里他只是个沉默寡言的老职工,几十年工作在营林区,没有显赫的功绩,但却有恒久的坚守。

他像一株生长在岩涯边上的老松树,苍劲、耐寒、四季常青。

初识老魏,源于别人口中快嚼烂了的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还是那个米面严重不足的年代,更别说酱油这种调味料了,为了大伙能吃上一口有滋味的饭菜,一辆马车、一床铺盖、几个空桶、一褡裢干粮,再加上一个老魏,扬鞭便出了门,待他风尘仆仆的归来时,带回来足够全场吃两年的酱油。或许没人能记清他到底走了什么样的路,又去了哪里,但我仿佛隔着故事闻到了那年咸香的酱油味。

他像滦河河畔的一棵杨树,坚守、昂扬、挺拔顽强。

那是生产任务最艰巨的几年,人工林抚育面积大、战线长,他就亲自施工并和施工员同吃同住;作业地点处在反坡大的零星地块,他就采用人工扛和牲畜短运相结合的办法;雇工工资高、劳力少,他就四处拉关系找亲戚帮忙,带领职工挨家挨户地给当地老乡做工作;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他就在山场上召集大家集中培训,边示范边讲解;护林、作业、巡防仿佛化入了他的骨血,像吃饭睡觉一样如影随形,从弱冠之年到年近花甲,从年轻力壮到年老体衰。或许只有那蜿蜒的山路记得,他走过多少路,磨坏多少双鞋,只有那呼啸的山风记得,总有一个身影,从日出到日落,从暖春到寒冬。

他像矗立在沟塘里的一株杉树,轻柔、细致,波澜不惊。 

如今的大素汰营林区,房屋齐整,院落周正,围墙坚固,生活用具一应俱全,一到夏天便绿意葱茏,蔬果飘香。但你很难想象它曾经破败的样子,就像魏叔刚来这里时常常感叹的那样:“这哪里像是一个家的样子啊!”二十多年来,他默默地修围墙、平院落、垫菜园子、提水、浇花、做饭……在年轻的时候,每逢年节他说,我年轻,我值班。等上了年纪,他又说,年轻人不容易,我值班!或许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惯性中慢慢的忽略了他的付出,但他总是笑呵呵的去承受、去忍让。直到去年,他主动将营林区主任的位置让给了年轻的职工,我的心里才突然产生了一种想哭的感动。

他也像山腰上的一颗桦树,朴素、柔和、不畏寂寞。

去年,快退休的老魏主动申请负责监工场中锅炉房改造工程,我那时忽然发现老魏好像没有那么老,工作态度一如既往的认真严肃。在施工中,一根钢筋,一袋水泥,甚至一颗螺丝钉,他都认真的收起来。只要工人上工,他就守在一旁,总是痛风的腿让他看起来有点瘸,但他还是不放心的踱来踱去,时不时的向工人们嘱咐几句。大家总是调侃老魏,说:“老魏啊,你都快退休了,还这么认真干嘛,我要是你,早就准备回家抱孙子去了。”老魏这时就会头也不抬的从鼻孔里闷哼一声,说“我拿的是共产党给的工钱,我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啊,老魏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还这样做了,一坚持就是40年。

40年,是人生二分之一的长度,有的人用这40年事业有成,有的人用这40年儿孙满堂,而老魏却用这40年在山湾子林场竖起了一面旗帜。他端庄如松、顽强如杨、细致如杉、朴素如桦。

曾看过这样一首诗:“当我老了,我仍做一株小草,长在山崖,长在地角,默守着一份纯情,没有百花开放的惊艳,没有一树擎天的挺拔,随风尘起落,不惊扰繁华,随季节流转,却不论悲欢。”这就是最真实的老魏,平凡而又令人动容,请记住,他的名字是——魏文武。

在此请允许我向我们最亲爱的老魏——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