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 陶华坤 坚持问题导向。人生就是寻找和找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勤奋、执著、敬业。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需要思考,实践需要思考,思考使学习与实践结合而交融。 1.学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器。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他必须为追求观念而追求观念。最有文化资本天赋的人是技能和学术上的精英,杰出人才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创造环境远比培养更重要。学术成果通常是一个公共产品,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为教育学知识的增量做应有贡献。 以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搞科学研究。博学之,终勤。审问之,贵终。慎思之,启悟。明辨之,求真。笃行之,务实。科学研究是艰苦的,如果您选择了科研道路,其实无异于“自讨苦吃”。但您在研究中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时,会获得充分的自我满足和令人激动的精神享受。 科学精神就是奉献精神。人的一生,都是在理想与追求中度过的。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无不希望自己能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有所建树。凡有所成就者,无不平时注意观察,勤于思考,重视学习,注重联想。他们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从思考中分析问题,从学习中拓宽思路,最后再通过联想受到启发,解决问题,实现理想。 2.让作品成为诠释自己梦想的标物。 知识不是呈现碎片化堆积状态,而是一个系统、一种结构。知识是能够汇集、重建、编码种种见解的智慧,是每个人能够基于证据,用于问题解决的智慧。教育最大的遗憾是在功利、浮躁中迷失自我甚至随波逐流,渐而远离本真。不断成长的精、气、神才是凝炼教育文化底蕴的根基。 通过学术产出来建构理论体系。现在的中国亟需一套自己的学术框架和理论体系来对自己的发展模式进行界定和解说。理论是实践的反映,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来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学者和学术机构能有相应主题的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来解读实践。 献策之笔为人民而抒写。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以民心为心,在发展中寻找使命感。用经验解读理论,在对话中获取理论滋养。探究潜藏于生命个体中的共性,让人才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多些关爱、包容、信任,使其更好释放才华和能量,让大家在一起激荡思维,畅想、生成、发展、合作、创新。 3.以学术为业:在认识中追求真知。 一个学者要想取得传之久远的成就,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教育学者是如此,他们通过阅读、思考、研究,在认识中追求教育的真知;在实践中体验、追求好的教育,并谋求教育行为的完善。 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哲学使世界从平静走向疯狂,从疯狂趋向宁静!哲学家思想比较活跃具有跨越性,经常用锋利无比的矛击坚不可摧的盾,不停地对终极问题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天上窃得火种,给人间造福!”哲学家是精神贵族、是各种思想精华的梳理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学者选择属于自己的经典,通过自己的著述对现行组织的优缺点负责任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公众讲话,在对话中“脑力激荡”,获取启迪。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可一旦丧失独立而理性的对世间万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权威或强权面前停止思想,就会沦为服从权威或强权的傀儡,陷入“平庸之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