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教育病理学

 老沔城人 2022-11-16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个体生命教育的三理学分析
——教育病理学

作者:熊春锦


    【德慧智】官方公众号:三十年教育研发经验的全生命周期教育平台,以伏羲黄老文化经典为核心的慧性教育理论与孔子原儒思想结合,运用现代科学发现与工具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超二十多万家庭和五大学校试验区学生身心受益!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成就社会幸福家庭!

    在个体生命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应从本因、内因、外因三个方面,通过运用“执一明三定二用五”的天道自然法则,进行全面分析,这是教育病理学研究的范畴。


    1.本因病理

    个体生命的本因系统里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必然会在生命进程中出现异常生理现象,也就是病理性改变,这种病理现象如果根源是在本因上构成,则最难以矫正。病理性的本因需要“用五”,按照五行五德进行质象与物相的“定二”归类定性,“明三”把握阴阳而用中,“执一”而以德治理。

    本因病理主要包括精神系统在质象本性上存在的亏缺不足,以及物相DNA基因组织结构上的变异缺失。

    知正常的生理、才能识异常的病理。

    古代圣悊们通过修身实践的观察,发现本性是既可以与物相命体紧密结合,也可以独存在于质象高维度之中,而以质象生物光的形态而存在,本性的本因正常生理状态是“圆陀陀,光灼灼”。


    那么,本性的质象本因性任何异常变化,相对于圆满和光耀,就都是处于病理性变化状态,病理变化必然是“圆”态周整的缺失,表面的凹凸不平,光态的散漫和强度的弱化。

    以五德而论之,也就是五德中某些德性品格的缺陷造成品质能量的缺失,不能保持德一的高度稳定形态,而是处在五德朴散并且不足的异常改变中。

    德一朴散为五德的存在,五德形态相对于德一形态而言,其质象生理学本身就发生了松散分解性变化,处于亚健康生态中。

    如果进而存在分解缺失或者参差不齐性改变,也就是病理性改变。质象本因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五德的先天性缺失或者不足,五德基础结构薄弱,能量严重不足,品格缺陷。

    其中还包括血亲家族本因对本体质象光的副作用性,这些因素的集合,制约生命精神系统的完善和健康。


    物相本因的病理改变,则主要体现于命体本身DNA基因五行的不足或者异常,既有本体病理因素,也包含着家族血亲的遗传因素,共同制约命体系统的发育生长和健全,以及健康。

    这些本因上的脱离了正常生理形态的质象病理与物相病理性改变和不足,就是先天的“病根”,它们会在生命发展进程中全息性地表现出来,包括在健康、智慧、命运等各方面,表现出缺憾和不足。

    2.内因病理

    内因系统的异常病理状况,除了把握本因病理因素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执一明三定二用五”,在质象的五德和物相的五臟两大系统中,“定二”而析。

    内因造成的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与教育的法则和生存法则的正确与错误密切相关,可以从受教育者的九识系统逐一分析,关注受教育者全部的身心体征,而发现内因的病理产生的根源。

    例如,慧识的透发状况,是否受到充分的保护?智识的发育状况,是处于明智状态还是愚味状态?慧识与智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意识是处于霸治还是正治状态?前五根的行为是否符合善正德的要求?其先天功能维护与后天功能的发育情况如何?逐一加以分析,找出病因所在。


    其中还是要着重分析后天的意识与智识,是否处于善正真的状态,是否具有正识、正知、正念,对事物是否具有符合道德的判断能力,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是私心过大还是欲望过多,是什么因素造成病理性的情况出现,等等。

    找到内在的病因,才能够辨证施治,寻求到正善治的治理方案。

    内因的病理分析,既包括对受教育者当前质象的五德状态进行分析,同时包括对物相内在营养的分析,只有正确提供物相营养,使五臟胖成的健康发育成长,机体发育的均衡性才能获得保障,要发现与清除错误与有害的内因形成。

    质象与物相双重属性的正善治,决定着内因病理生成的转机和可调控性。内因病理分析,包括对内在的品格、品质,与外在的品行全面掌握,找出弱点与不足。

    这种内因病理分析,可以运用五德分析表,针对生理或性格方面的外在病理表现,找出五德当中过弱的一项,或者某几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修补治理。

    3.外因病理

    外因病理,是指受教育者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到的一切外在物相的邪恶致病因素和病理改变,以及性识、慧识、智识、意识所感知到的一切质象的外在邪恶致病因素和病理改变。


    在外因方面的病理分析,主要从受教育者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经历的事等几方面背离真善美进行分析,找出伪恶丑的病理生成因素,以及违背正常生理导致病理的关键外因。

    在分析受教育者病理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了解其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受教育的环境,经常接触的人群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才能发现其病理现状的主要成因,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求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个学生表现散漫,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漫不经心等,经了解原来主要是家庭环境所造成,父母在外地工作,将她长期寄放在爷爷奶奶家中,老人精力有限,对她的各方面关照不够细致……只有了解到症结所在,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寻求治理方案,并对治理的效果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期。

    同时,也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生活经历,某些重大的经历会给受教育者造成一生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

    要解决现状的问题,有必要了解背后的根源。

    比如:一位中学生原本积极正向,忽然间消沉下来,原来是父母离异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如果不去追究其所经历的事情,很难从根本上予以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