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子10克 浙贝母10克 黑山栀6克地骨皮10克 炙桑皮10克 炙百部10克炙兜铃5克 生白芍10克 生甘草3克鱼腥草30克 黛蛤散15克(包煎) 功能 泻肝降气火,清肺化痰热。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 以水煎成汤液,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 方解 百日咳即中医之顿咳,其痉咳期之咳嗽有特殊性:一旦咳起,则连声不绝,面目红涨,颈脉怒张,弯腰曲背,涕泪俱出,且有鸡鸣吼声,甚则呕吐痰食,始告平息,尤遇情绪激动,更易诱发阵咳。分析病机,为肺蕴痰热,肝火上刑,此乃“木叩金鸣”之象,治当泻肝以降气火,清肺以化痰热。不可用辛温宣剂,倘“宣”则气火越旺,痉咳更甚,火势剧则血络受损,易致眼部溢血、口鼻衄血。泻肝清肺汤有泻肝火、清肺热之功。《得配本草》云: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本草求真》云:“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郁火”。张景岳、王圣俞等医家亦云:浙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又可清肝火。故本方以山栀、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贝母泻肝降火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铃、鱼腥草清肺泄热,炙百部润肺止咳,佐以生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诸药苦寒之性。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痰热化则肺气清,痉咳自止。 加减运用 目红胁痛者,加丹皮10克、龙胆草5克益增泻肝之力;咽红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剧呕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15克、紫珠草15克凉血止血;小溲黄赤者,加泽泻10克引火下行;大便千结者,加全瓜蒌30克、火麻仁10克润汤通便。 方歌 泻肝清肺治顿咳,栀贝兜铃与黛蛤; 桑皮百部天竹子,鱼腥芍草地骨合。 典型病例 朱某,男,3岁。 患儿咳嗽已经月余,曾在本市某院诊治,用过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均未见效。 咳嗽阵作1月余,逐渐加重,入暮尤剧,近来眼胞虚浮,咳剧 则有鸡鸣吼声,面红目赤,鼻衄,痰中带血,舌系带有小溃疡。舌 质红,苔薄,脉弦滑数。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血检:血红蛋白 120g/L,白细胞16.8x10/L,中性粒细胞0.36,淋巴细胞 0.64。诊为百日咳。证属肺蕴痰热,肝火上刑。治拟泻肝清肺。 处方:地骨皮、炙桑皮、黑山栀、粉丹皮、南天竹、葶苈子(包煎)、 大贝母各10克,炙兜铃、大白芍各6克,黛蛤散(包煎)、炙侧柏 叶各15克。3剂。复诊:咳势已减,次数减疏,鼻衄、痰血均止,眼 胞虚浮亦退。舌红苔薄,脉弦滑数。痰热化而未除,气火稍息未 平。原方去山栀、侧柏叶,加青陈皮各5克、鱼腥草30克。再服 5剂。三诊:痉咳次数大减,咳势显著减轻,吸气时已无鸡鸣吼 声,食欲尚可,口唇红燥,舌红、苔薄、脉细滑数。气火渐平,痰热 化而不楚,肺阴受灼。再拟护阴清化,原方去青陈皮、葶苈子,加 南沙参10克、生甘草3克、枇杷叶10克。继服3剂后,咳止而愈。 4图 |
|
来自: 金陵养身桩 > 《头条上摘下来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