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请点击上方 美园小语 关注 这是我们班孩子今天下午默写的一首古诗。 看后我哈哈大笑。原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结果写成了:两山徘徊送青菜。 “两山徘徊送青菜”。送就送吧,还徘徊着送。是不是在犹豫着送给谁?怎么送呢? 另一学生补刀,老师,某某某也是这样,也写成了送青菜。看来,不是孤例。 特别说明: 我没有嘲讽之意。就是觉得好玩得很。 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天只是预习。如果学完了这首诗,再写成这样,我估计就是又笑又气,气为主了。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我也会犯错误。 我今天也“曲折”了好几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一句里面的“曲”,关于它的读音问题。 第一次:学生读的时候读作三声。我说,应该读一声。因为这里是弯曲之意。 于是学生都读作一声。 可是,我心里犯嘀咕了。我怎么记得之前我是读三声呢? 于是查手机,百度了下。果然有人说读九曲。三声。 于是我给学生看手机。好,全班改读三声。 我还说其中一位学生。因为在我第一次说读一声的时候,他赞同附和我,说之前的古诗书里也是读一声。所以我就说他,差点也给我带沟里了。 然后,学生读三声的曲。 可是我心里还是不放心,网上搜的,很多时候并不正确。教师参考用书上(教参)怎么说的呢? 于是细读了教参。教参里明确说:读一声。弯曲之意。 于是我又给学生正音:读一声。 如此反复,你说,我怎么好意思去嘲讽一个学生呢。 有错咱就改。就好。 还有,什么叫正确和错误呢? 以前,这句诗是“乡音未改鬓毛衰。”这里面的“衰”字,读cui。一声。但是现在读shuai。“未改”,变成了“无改”。就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还有,《书湖阴先生壁》一文的译文:里面的扫,就是解释为打扫之意。感觉毫无疑问吧?教参也是这样写的。我们也是这样教的。 但是 但是,但是,我今天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这里的扫,不是打扫的意思。至于是什么意思,我附在后面了。 所以,只不过是大家现在沿用这第一种解释罢了。别的解释,也会存在。 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原诗: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注释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净:一说“静”。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推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下面是不同看法,我读后觉得很有道理: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自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张港先生著《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