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平地到京城制高点,景山如何在三百年里崛起?(答题有奖)

 mynotebook 2022-11-18 发布于湖南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你知道吗?

景山旧称什么?“景山”一名的使用始于何时?

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上坐落着明清两代北京城内的制高点——景山。

景山又名煤山、镇山、万岁山,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面,与神武门仅相隔一条大街,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写下诗作《景山》,称其“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乾隆皇帝则在《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将景山比作“宫殿屏表”,足以看出景山之高。

不过景山并非一直都这么高。在金海陵王迁都北京之初,景山所在之处还是一片平地,但到了明代,永乐帝营建北京城,景山则成为了京城制高点。那么,景山是如何在短短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快速崛起的呢?

建筑废材堆出的风水宝地躺

根据《北海景山公园志》中的记载,景山地区的开发始于金代太宁宫的营建,到了元代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命刘秉忠营建大都,将如今景山这片地圈入了皇城内,并引玄武池之水灌溉,在其中种植花草树木,景山自此成为皇家御苑。

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中记载:“厚载门,乃禁中之苑囿也。内有水碾,引水自玄武池,灌溉种花木,自有熟地八顷,内有小殿五所,上曾执耒耜以耕,拟于耤田。”

厚载门是元代大内宫城的北门,但一道门怎么能被称为“苑囿”呢?答案可以从另一位元人陶宗仪的书中找到。

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厚载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此两垣之内也。”

将两人的记载对照着看,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熊梦祥说的禁中之苑囿指的就是厚载门北部的御苑。结合以上的文字记载,再将元大都城市布局图和今天的北京市地图进行比对,我们能够发现熊梦祥和陶宗仪所提到的这处御苑正是今天的景山。不过,此时的景山距离北京城制高点还有很大的差距。

明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北平皇宫和北平城终于建成。在营建北京城时,朱棣依据“苍龙、白虎、朱雀、选五,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认为在紫禁城北面的玄武之位应当有一座山,于是将拆除元代旧宫城时留下的渣土和挖凿新紫禁城筒子河留下的淤泥堆在了元代御苑南面的延春阁的旧基上,造出了一座人工山,取名为“万岁山”,辟为皇家禁苑。有明一代又将万岁山称为“镇山”,取自“镇压元代王朝之气”,祈愿大明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明代的帝王每逢重阳节必会来到此处,登高望远,以求长生。

图片
作为皇宫后苑的景山。来源/节目《国宝档案》截图

明崇祯七年(1634)九月,万岁山测出山高为十四丈七尺,是当时北京城中的最高点。清顺治十二年,顺治帝向礼部、工部下令,将万岁山更名为景山,意为“高大的山”,这一称号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明清更迭的见证者

作为明清两代距离皇帝最近的皇家禁苑,历史上发生在景山的故事可谓是充满了丰富多彩。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知道后鸣钟召集百官,却没有一人出现。于是他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景山自缢而死。由于缺乏更加明确的记载,崇祯究竟死于景山何处,至今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纲鉴易知录》中记载崇祯自缢于新修的寿皇亭内,《明季北略》中记载崇祯自缢于景山的海棠树上,也有许多人认为崇祯是自缢于山东侧的槐树上。今天我们去往景山公园,还能够看到那儿立着一块“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

两百多年前的朱棣在建造景山时肯定没有想到,大明王朝的统治最终是在这里结束的。明代的帝王们从景山上瞭望京师,目极天下;而景山则以岿然不动的姿态,观察着这条中轴线上的千变万化,注视着王朝的兴盛与衰亡。

公元1644年,景山亲历了明王朝生命的终结,见证了李自成起义失败后的溃散,最后看着自山海关以北而来的满人进入北京城,建立起新的统治政权。

与明代建国时拆毁元代皇城不同的是,清军入关后没有选择抹除前代留下的痕迹,甚至为了笼络民心,还将崇祯自缢的槐树定为“罪槐”,用铁链将其锁住,规定文武官员经过此处必须下马步行。

清代承袭明制,景山作为御苑使用,但这一时期的景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用于游玩休闲的后花园了,帝王停棺、祭拜先祖、召见使臣等重要的仪式也常常选择在景山一带进行。

图片
雍正帝祭祀的场景。来源/故宫博物院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七日,顺治帝因为感染天花在养心殿薨逝。遗体火化后,顺治帝的棺木便被移放到了景山东北部的寿皇殿,二月初二日,又有国师到景山为其收骨埋葬,安置灵牌。此外,寿皇殿内供奉着自康熙帝起至光绪帝八代帝后的画像和牌位,每逢元旦、岁暮、令节以及先帝的诞辰、忌辰,皇城成员都在此恭行大礼,祭祀先祖。

《康熙起居注》中记载,康熙帝曾在寿皇殿旁的观德殿中多次召见各地总兵射箭,赏赐茶酒,有时也命令宗室亲王在此射箭。康熙十年(1671),康熙还在观德殿召见了前来朝见的苏尼忒部多罗郡王萨马札额驸及其子二等台吉尔济期哈布,下令让他们当场射箭,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康熙也亲自参与了这场射箭。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还在景山设立了满汉官学,作为上三旗子弟学习的场所。

图片
景山观德殿前的空地,用以检查皇子们射箭技艺。来源/节目《国宝档案》截图

到了雍正朝的时候,景山有新增新的用途——囚禁宗亲。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雍正对当年参与争夺储君之位的诸位兄弟进行打压,其中就有雍正的十四弟胤禵。

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胤禵先是被革去王爵,降为固山贝子,后来又被革去固山贝子,彻底囚禁在景山寿皇殿侧,直到乾隆二年(1737)才被释放。

和胤禵命运相似的还有诚亲王胤祉。雍正即位后,胤祉因与废太子胤礽被发配到马兰峪为康熙守灵,胤祉为此大发牢骚。雍正八年(1730),与雍正素来亲近的十三弟胤祥离世,胤祉对胤祥缺少哀悼之情和抱怨守灵的消息在这时传入了雍正的耳朵,胤祉因此被革爵圈禁于景山的永安亭禁所,于两年后病逝其中。

可以说,在清代,景山的功用在随着政治格局在不断发展变化,景山深入地参与并见证了清王朝从建立、发展、兴盛到衰败到灭亡的全过程。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民军在景山上架起枪炮,将早已退位的溥仪和他的小朝廷驱除出了紫禁城。正如朱棣无法预测到朱由检会在景山自缢一样,乾隆在称赞景山为“宫殿屏表”时肯定也没想到,有一天这道高出九重城的屏障上会架起对准紫禁城大炮,将清王室的根基彻底击碎。在历史的长河中,景山再一次见证了王朝的覆灭,迎来了新的时代。

从景山和云端,一同瞭望北京中轴线

明清时期,景山一直被视作皇宫北面的风水屏障,因此皇家对景山及其周边的营建非常上心。

明代,景山上种满了松柏,山下种了许多的果树,周围饲养了成群的仙鹤和鹿,形成山色葱郁,鹤鹿同鸣的奇美景象。明神宗朱翊钧每逢重阳节都要携宫眷和内臣前往景山,登高揽胜,宴饮作乐。当时的景山一带建有寿皇殿、毓秀馆、观花殿、会景亭、寿春亭、长春亭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建筑都没能保留到现在。

清代乾隆时期,景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原本位于景山东北部的寿皇殿被移到了景山正北面,并仿照太庙规制进行了扩建,景山的山顶上增建了五座亭子。如今我们在景山公园中能看到的寿皇殿、观妙亭、万春亭等建筑便是在乾隆时期扩建的基础上,多次修缮,长期保护的结果。

在景山的五座亭子中,最高的一座被叫做万春亭。站在万春亭下瞭望,向北可观钟鼓楼,向南则可将故宫全貌一览无余,北京中轴线上沉淀了700余年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如今的北京中轴线继承自元大都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是包含故宫、景山、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先农坛、天坛等位于中轴线上及其两侧众多建筑在内的一个空间共同体。

图片
故宫的中轴线。来源/纪录片《航拍中国》第四季截图

梁思成先生曾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写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从元代起,北京中轴线历经多次扩建、改建和修缮,才形成如今的格局。它如同一条不断生长的城市中脊,随着时间的流逝,串联出了独属于北京城的恢弘气象。不过,直到今天,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也仍在继续。

自1949年以来,围绕北京中轴线展开的旧城改造、老建筑修缮、历史溯源、文化赋能等工作持续进行,生活在这座城中的人也因此对北京中轴线有了更多的了解,构建起更深层的文化连结。当我们从云端望向北京中轴线时,我们能看到一座座经过岁月洗礼却更加瞩目的历史建筑,领悟潜藏于东西对称布局之下“致中和”的美学追求,感受那些凝聚在北京中轴线上,汇集了无数前人智慧和心血,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基因。

“世界遗产知识竞答”

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11月16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下一个50年”活动将在世界各地陆续展开,一直持续到2022年底。

近日,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指导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推出的“世界遗产知识竞答”活动在“云上中轴”小程序上正式开启。

用户只要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参与答题,就能获得相应的里程,里程最多的前100名用户将获得包括故宫文创大礼包、中轴线图书、故宫文具、博物馆明信片等在内的多种奖励,除此之外,参与答题的用户还有机会抽奖,获得同样丰厚的奖品。

本次知识竞答的题目,是由中轴线及世界遗产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领域的创作者和媒体机构根据官方资料共同编制的,用户通过答题可以更多地了解到相关知识,并通过分享来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 7.8 公里。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 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现代,历经700多年历史。

为更好的保护传承北京中轴线,2021年12月29日,在北京正阳门箭楼,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深挖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云上中轴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云上中轴 小程序

点击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参与“世界遗产知识竞答”活动

“数字中轴”项目是腾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将重点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来展开,以“公益捐赠+技术投入”全程参与、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为此,腾讯将整合多项业务和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游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和文化内容创意形式,探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式。

数字中轴的3个目标,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从普遍性价值到社会知识的转换;二是让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触达社会大众,传播到世界各地;三是实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云上中轴”小程序于2021年底发布上线,并获得公众的广泛关注。

今年11月7日,北京中轴线官网试运行上线。依托腾讯数字技术能力,北京中轴线官网创新性开发了九个跨时空展界面。比如,可以“云参观”中轴线上的皇家宫苑和市井民俗,还可以听城市管理和礼仪祭祀等相关知识的“云解说”。以市井民俗为例,通过手绘古画和钟鼓楼授权的老北京吆喝声,还原当年四九城的烟火气。

为宣传世界遗产公约的主旨,让广大民众了解北京中轴线知识及相关世界遗产内容,更好的让遗产发挥教育作用,“云上中轴”小程序推出“世界遗产知识竞答”系列活动,知识问答内容主要包括中轴线申遗点、世界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统文化等知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推动遗产与教育、文创、艺术等领域跨界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答题,一起提升世界遗产知识。

读完今天的文章,咱们答题有奖。

参考文献:

[1]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2](清)吴承权等:《纲鉴易知录》,中华书局2009年。

[3]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新观察》,1951年4月。

[4](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2004年。

[6](清)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2012年。


END
作者 | 六一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古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