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名词 这里的“四大名校”专指长沙享有最高声誉的四所省级示范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市第一中学、长郡中学、雅礼中学。他们经费多、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 他们为什么有名?升学率高,上清北的多,保送上名校的多。 两个概念 一是何谓杰出人才。在中国语境下,在相当长时期内,恐怕只能按照通行的习惯性认知和可比性,比如职务职级(副省级以上),比如商界领军人物,比如国家评定的两院院士。职务职级和两院院士应该没什么异议,商界领军人物偏重于自主创业者及继任者,公司高管以及行政任命的国企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负责人不在此列。 二是时间段。本文所指的人才一律指1949年之后、由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成功人士。 三个现象 1.为什么“四大名校”老是宣传他们在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才,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杰出人士却几乎一片空白。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只能是两个:一是为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唱赞歌,二是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培养出什么值得展示的人才,不得不拿已经作古的人在脸上贴金。进入他们的官网查看知名校友名录,你会发现,没几个活的。 2.从他们列出来的1949年以后出生的屈指可数的知名校友中,很容易发现,文艺界人士占了绝大多数。长沙一中有谭盾(音乐家),李湘(电视主持人),大兵(说相声的);师大附中有何炅(主持人),张艺兴(歌手、演员),易烊千玺(演员、歌手、跳舞的);长郡就一个,张也,唱歌的;雅礼最可怜,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只好让一个叫蒋劲夫的人充数。我特地查了一下,小蒋同学是个男演员,所演的电影相信99.9%的人没听说过。而这些个干文艺的人其实是不怎么爱读书的,人家主要靠天赋和脸蛋吃饭。我敢打赌,上述文艺界人士的个人成就与他们曾经就读的“四大名校”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1949年后出生的副省级以上官员,没一个出自“四大名校”。从政不行,搞科研应该厉害吧,不好意思,也不行。师大附中、一中和长郡各有一个院士撑门面,雅礼是零蛋。 从政、搞学问都不行,那做生意如何? 更不行。四个学校才出了一个知名企业家,爱尔眼科的陈邦毕业于长郡。那些个如雷贯耳的商界大佬如梁稳根、张小龙、张跃、徐少春等,都不是出自什么名校。华大集团的汪建毕业于偏远的沅陵一中。 3.他们不约而同列出了他们的学生在各大学科竞赛中获得的成绩以及保送去向,这些人后来混得怎么样,不管了,有口饭吃就行。 四个疑问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四大名校”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收割尖子学生,按理说,他们应该群星闪烁龙吟虎啸,至少两院院士应该一串串的,殊不料四所学校才出了三个院士,其中一个还是外籍院士; 3.有没有一种可能,原本能成大器的孩子在被“收割”进了“四大名校”后却被打造成了庸常之辈。从洞口一中毕业的张小龙,倘若进了“四大名校”,微信这东西还能不能出现?不好说。 4.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四大名校”出不了叱咤风云的人物,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吗? 五个发现 通观本文附表中的数据来分析全省人才培养情况,有五个发现—— 1.常德人才辈出,无论是政商两界还是科学研究,都群星灿烂。还有,经济建设也成绩斐然,GDP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长沙和岳阳。而且常德还是湖南省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地方; 2.涟源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走出了一个省委书记(易炼红)、4个院士、一个首富(梁稳根),以一县教育之力碾压长沙“四大名校”; 3.益阳人尽管把自己家乡建设得不咋地,但是当他们走出去后却非同凡响,掘金能力超强; 4.娄底人和邵阳人会读书,院士出产数量仅次于长沙和常德; 5.长株潭三市同为首善之区,可株洲城区和湘潭城区很是落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