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是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

 如意松 2022-11-19 发布于广东

📚

01

执着于纠正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生活中,如果听到有人告诉你,你这样做不对,那样说不行,你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很难接受?因为谁也不喜欢被说服,被教育。但更痛苦的其实是说这些话的人,纠正别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必然会随之产生心理落差。甚至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有些人还会说个不停。到头来,不仅无法达成一致,反而让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变得越来越大。这也正是很多原本亲近的关系逐渐走向破裂的原因。一方拼命想要以自己的意愿去影响改变另一方,而另一方满心排斥,只想逃离。一个人眼里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错,总觉得别人有问题需要改正,看似目光如炬,实则是自己的修为不足,价值感不够,才被无形的欲望和执念牵着走。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想要去控制别人,觉得改变了别人,也就证明了自己。

但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就像一只海豚,用尽各种方法告诉飞鸟,只有海洋才适合生活一样。飞鸟就算听明白了又能如何?它还是要飞向属于它的天空,留海豚望洋兴叹。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有一种悲哀,是认不清自己,还想着纠正别人。”无论本意是好是坏,对人太过较真,只会事与愿违,给自己找不痛快。或许你能赢得道理,失去的却是人心与感情。

02

不争对错,才是智慧

传说,寒山和拾得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为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向师父拾得请教。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不得不说,寒山问得好,拾得答得更是妙。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因果,自己怎么做是自己的修行。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容易受人影响,其实是太把别人的言行当回事了。别人说了让自己不中听的话,做了让自己不合心意的事,就要争一时之气,想方设法地予以反驳纠正。但事实上,这种时候,你越纠缠,越会被其所困。世界很大,遇到的人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的用心,更不是每件事都能顺从你的意愿。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好好地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想在繁杂世事中活出简单自在,唯有看淡是非,少争对错。

对轻视你的人,远离就是最好的回击;对误解你的人,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而对于观点和见解与你不一致的人,你可以不认同,但得接受。大千世界,众生百态,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还给自己。尊重差异,放下执着,保持一颗平和清净之心,很多烦恼事也就不值一提了。

03

真正成熟的人,不纠正别人,只调整自己

《尧山堂外纪》中讲过一个故事。江西泰和人氏曾鹤龄,在赴京赶考途中,与几个年轻的举人一起同船而行。几个举人看曾鹤龄已年近中年,便用言语讥讽他:“老先生,你一定是偶然中了举,才有资格去参加会试吧。”看曾鹤龄只是微微一笑,并不解释,几个举人更加轻视他,一路上直呼他为“曾偶然”。而曾鹤龄仍是一笑了之,不做任何反驳。后来进京考试结束,同船的几个举人全部落榜,曾鹤龄却荣登榜首,成了新科状元。回想起那段乘船经历,他特地赋诗一首,诗名就叫作《偶然》:“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乘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岂意偶然又偶然。”不难理解,这首诗所写,即是他对几个举人刁难之问的回复。当时之所以没说,是知道争辩无用,也不想引起无谓的争端罢了。

当一个人日渐变得成熟后,就会明白,三观不同,不必强融的道理。正如康德所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各异,只要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而真正的成熟,就是允许别人跟自己不同,并能包容这种不同。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成全。不生执着,便生自由。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成长大概就是,以前被人误解或看法不一样时,恨不得揪住对方衣领说个三天三夜。现在不了,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我就掉头而走。”很多时候,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不必急于争辩自己的看法对错,不必强求所有人都跟你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才会是轻松明朗的模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