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西部山地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曾经谈到,与封闭的严严实实的塔里木盆地相比,准噶尔盆地就要显得开放多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盆地西部那一系列为其封口的山体,并不是严丝合缝的,而是呈断续状的,这样的山体排列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使得大西洋的水汽,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这些山体的缝隙进入准噶尔盆地,因此,无论是自然降水还是植被覆盖,准噶尔盆地都要比塔里木盆地理想的多,气候环境也要好得多。 但是准噶尔盆地除了容易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之外,也更容易受到北冰洋冷气团的侵袭,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主要就是从盆地西部的这片山地进入我国境内的。 所以与南疆相比,北疆虽然不缺水,但是温度却要比南疆低上好多,温度过低,庄稼就种不了,那个令中原王朝引以为傲并且屡试不爽的万能法宝:屯田自然也就无法大规模的开展,没有相对应的高寒农作物,中原王朝面对着如此一片广袤的土地是有劲儿没处使,无可奈何,即使强盛如汉、唐两朝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唐朝时期,统辖整个天山北麓的北庭都护府(吉木萨尔)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没有大规模的屯田以及农业移民的支撑,注定不会在此形成真正的统治力,所以很快,北庭都护府便名存实亡了,因此并非中原王朝没有能力征服北疆,实在是百无一用而已,古典农耕民族在征服性与开拓性方面的短板在西域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很多人在看到汉唐两朝的疆域面积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问一句,为什么不再往两河流域或者印度平原渗透一点儿呢?多好的地方呀,为什么就不能给后人在印度洋留一个出海口呢?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前人们不愿意,而是做不到,边缘地区不是太冷就是太热,屯垦戍边已经是输送能力不足之下的无奈之举了,边疆一旦发生战事,朝堂上下首先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我们最近的屯田点怎么样了,不用说汉唐两朝了,即使今天新疆的,从本质上来说不还是屯垦戍边吗?毕竟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人总是要吃饭的嘛,如果真的连屯田都做不到了,那就真的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大同到漠北 敦煌到西域 举个例子,从大同出发去征服漠北,满打满算也就一千公里的补给线,但是如果从敦煌出发去开拓西域,那么一千公里才是走了一半的路程,距离的残酷性在铁路出现之前,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基本上是无解的,后来的我们如果能早早的加入到工业革命的钢铁洪流中来,或许那就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了,但是很可惜,我们连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其实都没有赶上,没有工业生产力的加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纯粹且历史久远的农耕民族来说,其走到最后或许就应该是那样的结局吧。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回到西域的话题上来,北疆由于温度过低,中原内陆的农作物很难在这里生长,但是更加耐寒、生命力更加顽强的牧草却是长的非常的茂盛,所以,在北疆除了沙漠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游牧民族的乐园,而南疆在沙漠之外则是一个个的农业绿洲,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整个北疆南农北牧的地理格局就是这样成型的,但是这样的格局在古典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时候终于被打破了。 在整个古典时期,真正将控制线延伸到西域的朝代只有三个,即汉、唐、清三朝,但是与汉、唐两朝不同的是,清朝同时也在政治上控制了青藏高原,如此一来一些耐高寒的农作物以及相对应的农业技术也随之被引进到了西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青稞,北疆的农业潜力也第一次被全面的开发出来,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系列的城镇,其中就包括今天整个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而在这之前,北疆的核心都在西部,就是伊犁、阿勒泰以及塔城。 好了,寒冷的问题清王朝已经通过引进农业技术解决了,那么造成整个天山北麓低温的冷气团,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北疆的呢? 准噶尔西部山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这片山地中来,在这片山地中,有五段山体最为重要,分别是阿拉套山、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乌日夏哈依山以及塔尔巴哈台山,读起来稍微有点别扭,但却是影响整个北疆气候环境的关键因素,如果大家实在记不住他们的名字,那就记三大风口吧。 第一大风口就是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之间那个特别有名的的缺口,阿拉山口,这里不仅是一个山口,也是一个边境口岸,现在已经升级成了一座城市,如果大家对这座城市不是特别熟悉的话,那么在它的西侧用来警戒阿拉山口的那个边防哨所一定会让大家对此记忆深刻,小白杨哨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首军旅歌曲(小白杨)让这个边防哨所走入了千家万户,为全国人民所耳熟能详,歌手阎维文也因此名声大噪,迅速走红。 阿拉山口人常说这里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五级六级不算风,七级八级是小风,十级大风也普通,这里是一个风口,也是一段峡谷,北冰洋的冷气团在南下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强劲的力量,直扑这条风口通道,从阿拉山口出来之后,更是以无比强势的凶猛像四处扩散。 北庭都护府 正对着这么一个巨大的风口,天山北麓从艾比湖一直到乌鲁木齐的大部分城镇,都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大风的侵袭,在整个古典时期,这样的大风极大的增加了人类适应它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北庭都护府的选址并不是在乌鲁木齐,而是选在了博格达山北麓东侧的吉木萨尔,只为缓冲大风带来的影响,要知道扼守天山走廊的乌鲁木齐,其战略地位可要比吉木萨尔高多了。 后来的清王朝虽然从青藏高原引进了耐高寒的农作物,但是面对大风的影响也是举步维艰,适合屯田的土地很有限,所对应的城市规模也不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才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只不过此时新中国的拓荒者们又有了一个更加响亮且引以为傲的名字,,在这里,战天斗地的兵团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每一片荒原的开垦,每一座新城的崛起,都有道不尽的传奇,说不完的故事。 今天在的14个师中,大部分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城市,双河市是的驻地,胡杨河市是的驻地,石河子市是的驻地,五家渠市是的驻地,这些从戈壁荒原中诞生并且带有强烈军垦文化与耕战味道的兵团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崛起,成为了共和国最年轻的生命,从戈壁荒原中诞生的生命。 所以,无论是最早的汉唐清帝国还是后来的建设兵团,他们并不是在于本地人争夺资源,而是要把蛋糕做大。 再来看看这第二大风口,就是位于巴尔鲁克山与乌日夏哈依山之间的塔城老风口,也是令人瑟瑟发抖、闻风丧胆的夺命口,与阿拉山口一样,狭窄的谷地所造就的狭管效应让此处的风力变得非常的恐怖,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发生在1966年,塔城地区的强风暴令很多人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其中26人被冻死,数人被冻伤,夺命口之名,名副其实。 正对着这么一个巨大的风口,在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滩上还成就了一座闻名天下的古堡,世界魔鬼城,大风起时,古堡内发出阵阵呼号,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这里是今天北疆的一个景区,更是一件艺术品,被风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额尔齐斯河谷 至于这第三大风口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额尔齐斯河谷了,不过与阿拉山口与塔城老风口相比,额尔齐斯河谷要更宽一些,狭管效应在这里表现的并不明显,风力上也要差一些,在这里我就不再细聊了,有兴趣的朋友们自行查阅资料即可。 总之,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主要就是从新疆入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三大风口,三大风口同时对应的也是三条西出中亚的通道,但是很可惜,在整个古典时期,这三条通道并没有成为丝绸之路的主线,因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内涵是商业,而西出准噶尔盆地之后直面的就是游牧区,商业价值并不大,所以很多时候沿天山北麓而行的丝绸之路北线,多是经赛里木湖转进到伊犁河谷,然后再西出中亚。 到此为止,北疆基本上就算是写完了,接下来我会陆续发布南疆以及中亚的部分,视频也会紧随其后(专业团队制作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