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东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自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蔡小东,然而这还要从他的父亲蔡正国说起。 1909年,蔡正国出生在江西永新的一个贫苦家庭,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依然挡不住父母要送他去私塾读书的想法。 但是由于社会动荡,三年之后,蔡正国就辍学了。 辍学后,懂事的蔡正国就帮着家里分担家务,挣钱补贴家用。 之后父母便把他送去学了木匠,但是老板只把他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把最脏最累的活都交给他做。 1929年,红军来到了蔡正国家乡,红军到来后帮助农民打土豪,为农民们分田地,蔡正国知道红军才是为农民们着想,于是他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 1932年,蔡正国正式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了当时红三军团第二师第七团的一员,当时这支军队是由中央直接指挥,相当于嫡系中的嫡系。 由于蔡正国在军队中表现优秀,仅仅在一年后,他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当年年底进入了红军了第二步兵学校学习。 当时的红校主要是培训红军基层指挥员的。 1934年,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下,红军队伍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蔡正国也随队伍一起出发,担任红三军团教导营一连支部书记。 他一路带领队伍和国民党战斗,敌人的追击十分积极,红军队伍一边行军一边战斗,不少战士都疲惫不堪,但是蔡正国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不论是战斗还是行军。 一路上,他看见谁扛不住了,就上前搀扶他前进,帮他背行李。 长征路上,在贵州土城战斗中,蔡正国的肩上不幸中了一枪,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连食物都很紧缺,更是没有药物。 没有想到的是,在没有消毒物品,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蔡正国硬是用刺刀把子弹取了出来。 那时候的蔡正国没有想那么多,他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会死,对他而言能多活一天就要多为祖国奋斗一天,就算是伤病也不能阻止他。 虽然子弹被挑出来了,但因为伤口发炎,蔡正国开始发起了高烧,部队首长动员蔡正国留下来,到老乡家中休养,否则恐怕连命都没有了。 然而蔡正国却忍着伤口的剧痛,忍着难耐的高烧,艰难地跟随着部队继续行军。 一天清晨,他醒来之后,发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他这才知道部队早已出发了。 当他在铺板下面发现了几块大洋后,心里就什么都明白了。这是组织上留给他的,一定是组织上看他的伤势太重,怕他无法坚持下去…… 他坐在空荡荡的铺板上思索了一会儿,他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决心去追赶部队,就是死也要死在部队。 于是他摇摇晃晃地爬起来,把那几块大洋藏进贴心的口袋里,一刻也不敢耽搁,咬着牙向部队行进的方向赶去。 沿途中,他遇到哪个部队,就跟着哪个部队走,边走边打听自己的部队。 他虽然走得慢,但部队隔几天总会休息,而他不休息、赶队伍。靠着始终不停歇,最终蔡正国赶上了部队,随着大家一起走完了长征。 1937年,七七事变后,蔡正国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八路军115师补充团参谋长、115师独立支队第一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正国又听从指挥,马不停蹄地参与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有着优秀作战实力的他,被先后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副军长、五十军副军长”等职,带领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1953年4月,蔡正国正在第50军的坑道外的军部驻地上召开军事会议,认真规划一切的他并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召开的会议。 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几架敌机从东北方向俯冲而下,紧接着几枚炸弹从天而降,其中一颗炸弹落在会议室5米处,蔡正国的头部和胸部被飞来的弹片击中,顿时浑身是血,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虽然战士们很快将他抬起来送去急救,但因为伤势过重,最终蔡正国还是没能被抢救回来。 毛主席知道以后,不由得落下泪来,惋惜道:“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 在蔡正国的遗物里,人们找出了一封家信,是他牺牲前一天写给妻子的,让妻子不要挂念。 原来,就在出事不久前,他的妻子张博刚生下第二孩子没多久。 原本蔡正国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出生在1943年,由于出生后,母亲张博没有奶水,只好抱去找老乡,吃人家孩子吃剩下的奶。 战争年代,老乡也穷,女儿先后共吃过24人的奶,但是不到一个月,还是饿死了。 丧子之痛,张博久久不能摆脱。 直到1948年,第二个孩子蔡四东出生。四东的出生,给曾经伤感的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 抗美援朝期间,张博一共收到了丈夫寄来的16封信,每一封信他都要惦记孩子。 而且他对张博既严格要求“现在自己改善生活是有条件,不要求组织特殊照顾,也不要哀求别人帮助,以自己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直到牺牲前一天,蔡正国在朝鲜青龙里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中,他还惦记着15天前刚刚出生的小儿子,他给起了“小东”名字,叮嘱妻子“经常买点维生素吃吃,补充下营养”。 在丈夫的追悼大会上,张博发誓:“积极努力工作学习,完成党所给我们的一切任务,抚养教育好烈士遗留下的孩子,为烈士报仇!”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张博准备给大儿子联系学校的时候,留在家里的大儿子在一次暴雨雷击中,被倒塌的院墙砸死了。 张博在承受了丧夫之痛后,又失去了一个孩子,她的精神一度失常。 张博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不得已,只能找人来家里帮忙带孩子,而她自己则整日躺在床上,下不了床。 1955年,部队进行改革,张博因为生病,不能正常工作,张博不得已选择复员。 其实组织也一直没有忘记张博及年幼的孩子。 后来在组织的劝说、安排下,张博改嫁给董凤奎。 结婚的时候,张博和董凤奎夫妻专程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蔡正国。 董凤奎庄重地对他说:“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 从此,董凤奎成了蔡小东的继父,小东之后改名叫董耀东。 后来,董耀东转到了丹东八一小学,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平时都是军事化管理。 但是没多久,董耀东就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鄙视、疏远,原因很简单,在同学的眼里,他太“特殊化”了,因为张博太惯他了。 那时候,东北城市居民的口粮是粗粮和细粮按比例配给的,粗粮占6成。 董耀东一入学,张博就找校领导提出:“孩子有胃病,不能吃粗粮。” 到了夏天,张博又来找班主任老师,坚决反对儿子游泳。 而且学校每周都要组织学生干部检查寝室内务卫生,每次检查,就属董耀东同学的褥子最厚、最扎眼。 还有各种和大部分同学格格不入的事情,所以同学们看不惯董耀东的“娇气”,开始说风凉话。 终于有一次,董耀东与同学吵架,一位调皮出名的学生说:“你不姓董,你姓蔡,叫蔡小东。你爸爸早就死在朝鲜了。” 董耀东说什么也不信,“我就叫董耀东!” 那位学生继续说道:“你还有个哥哥,叫蔡四东。” “不对,我哥哥叫董四东!” 事后,董耀东的母亲张博去了有关家长和学校领导那里。 于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接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严厉警告,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迅速调整了与董耀东的关系。 而且从那以后,董耀东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处处抢着吃苦,生怕别人说他“娇气”,就连早晨起床,他也要与同学争谁先到操场跑步。 他一次又一次拒绝母亲的关爱,甚至当着同学的面,对母亲使性子。有时,索性躲起来,不见母亲。同学们则帮助他“打掩护”。 15岁那年,董耀东吵着闹着要去当兵,母亲刚开始并不同意,因为在她看来她给蔡正国生的三个孩子就剩这一个了,她怕他出危险…… 其实,当初董耀东刚转学时,她对孩子的一系列“过分”的行为也是基于此原因。 他见母亲不同意,就赌气不吃、不喝、不睡。 后来还是时任丹东230医院政委的继父董凤奎,那天在外接受批斗后,深夜回到家里,与耀东谈过后,同意了:“让他去吧,外面这么乱,送到部队还放心。” 1971年6月的一天,董耀东正在操场带队训练,政治处主任气喘吁吁地跑来对他说:“快!把工作交代一下,上面来电话知你立刻去大连黑石礁49号楼,你母亲来了!” 董耀东顿时愣住了,他听说过黑石礁49号楼,知道那是个专门接待高级干部的地方,而他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怎么会有资格去那里呢。 就这样带着疑问,他坐上了赶往大连的车。 一路上,他的心情十分复杂,既为马上就能见到母亲而感到高兴,又为母亲未征得他的同意突然来部队看他感到烦恼,尤其令他不安的是母亲采用的这种兴师动众的方式(就像小时候在学校那样),因为他很担心这可能在部队里造成不良影响。 想着想着,49号楼很快就到了, 然而当他一步步踏上49号楼台阶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此刻,一扇对他关闭了18年的大门正在打开。 他一走进门,就感觉到气氛不对劲,房间里的沙发上坐满了首长,而且这些面孔大多是他见过的,但是也有陌生的。 不过所有人都是用严肃地、深沉地表情望着他,母亲则在两位阿姨的陪同下坐在一边,默默地低垂着头。 此时,董耀东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犯了大错,这人都是母亲请来教育自己的,于是他忐忑不安地坐在门口那把留给他的椅子上。 刚刚坐下,时任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赵国泰就宣布开会。 按照当时开会的惯例,他首先带领大家读了一段毛主席语录: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读完毛主席语录,赵国泰突然扭头问董耀东:“小东,你看过《红灯记》吗?” 他赶紧回答:“看过。” 赵国泰点了点头,就讲起了《红灯记》的剧情。 “小东,今天我们把你找来开这个会,是要郑重地向你说明你的身世。你今年已经年满18周岁,是个有着三年军龄的解放军战士,是个堂堂正正的革命军人了,你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身世?我的身世? 接着他说:“小东,你不姓董,你姓蔡。你父亲的名字叫蔡正国……” “你的父亲蔡正国同志是革命烈士,他是五十军党委书记、第一副军长,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 赵国泰看着一脸震惊的董耀东,叹息着,指着周围的首长们道: “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是你父亲曾经的老战友,要么和你父亲一起走过长征,要么和你父亲一起打过日本鬼子、解放时期跟你父亲一起从北到南征战沙场……” 当董耀东向母亲投去求助的目光时,此时,母亲正含泪望着他。在他们母子目光对视的一刹那,母亲的眼泪突然决堤般地涌了出来。 随后,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话说了很久,直到整个人不受控制地晕过去。醒过来之后,董耀东发现自己正被首长们包围着,医生解释说他是因为过度刺激才会晕过去的。 此时的董耀东才觉得这一切都是真的,他真的是大将军蔡正国的儿子。 从他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个终日操劳的,没有工作家庭妇女。但是与其他家庭妇女不同的只是人们似乎对母亲格外尊重。 小时候他常常为此感到疑惑,以母亲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职位的普通家庭妇女,为什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很高的礼遇,为什么那些职位很高的叔叔、伯伯们都对母亲十分尊敬。而且他也能感觉到那些叔叔、伯伯们对我的关爱,他们甚至比母亲对我还要溺爱。 这样看来,他小时候经历过的被母亲“过分”的疼爱,都正常的了,因为母亲怕失去烈士父亲唯一的血脉。 这时候,董耀东也回忆起了小时候,他所在的小学经常组织扫墓。 丹阳八一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军人后代,有不少同学的父亲或者母亲都长眠于这块土地之下。 所以每逢重要节日,同学们都会自发地来到烈士陵园。 为每一位烈士献上一朵花,或者除去墓碑前的杂草,拂去墓碑上的落叶,对着每一块墓碑表达敬佩之情。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也经常来这儿,跟同学们一起打扫这一百二十三块墓碑。 曾经他也来到父亲这块墓碑前瞻仰过,只是当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在英雄冢里长眠的“陌生人”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后来,等董耀东思绪清晰之后,他来到了父亲所在的陵园,找到了生父蔡正国的墓碑,这一次他再也难以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他一头扑了上去抱住了墓碑,撕心裂肺地哀声恸哭:“爸爸啊,爸爸!你睁开眼睛看看啊!您的儿子、解放军战士蔡小东看您来了!” 并在父亲的墓碑前写下挽联,“子承父志,任重道远。” 为了报答继父的养育之恩,此后,小东依然用着“董耀东”的名字。 在张博将这些情况告诉董凤奎之后,董凤奎特意和董耀东进行了一次单独的谈话。 他从蔡正国将军的牺牲开始说,将这个家庭一路经历的风霜雪雨全都细细地告诉了董耀东。 最后,他表示“当年,你随我姓是为了保护你,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和不必要的解释。现在没事了,你把名字改回去吧。” 董凤奎得了骨癌,虽然疼痛难忍饱受折磨,但他舍不得花钱买名贵的药,总想给妻子多留点钱。 临终时,他又把干休所的领导请到床前,谈了很久、很久。出了病房,干休所领导红着眼圈告诉张博:“董政委放心不下你啊!” 后来蔡小东带着女儿来到了继父董凤奎的家乡山东。 蔡小东看着美丽的山东,回忆着父亲生前对家乡的描述,此刻他悲从中来。 父亲董凤奎多年来,都没能挤出时间亲自回家看看,此次,他是专门来替董凤奎看看家乡,见见家乡的亲人的。 当有人问到他们是谁的时候,蔡小东就告诉他们:“我是董凤奎的儿子董耀东,父亲多年一直惦记着家乡,这次专门带着他的孙女回老家看看”。 蔡小东的两位父亲都是伟大的人,也因为董凤奎的爱,让蔡小东母子获得新生,而蔡小东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富强,和平,虽然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旧不能够忘记为了和平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不能够遗忘前辈所遭受的苦难。 向先烈们及他们的家人后辈们致敬!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