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医的要领和感受

 西安Water 2022-11-20 发布于陕西

  这类问题总有人问,数年来因为都是零碎写的,比较乱,今天略作整理,以助同好。

1、如果完全不懂中医,也没有接触过中医。可以看看李先宁的《中西医学认知论》和拙作电子书《学医沉思录》。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激情澎湃,但是略有误导。

2、学习中医,始终要围绕着中医5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源头,是竖立正确中医观念的基本立足点。

3、《黄帝内经》理论高妙,但是,专于《内经》的人容易陷入空谈,以中医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4、读中医经典,一定要先看原文,看不懂没关系,主要要知道里面讲了些什么。多看几遍,一直到看了不再有明显收获为止,就可以看后世注解了。

5、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注解,个人推荐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见解高明,尤其适合有周易/数术基础的人;冉雪峰的《冉注伤寒论》和《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都比较中肯,没有个人偏执,也推荐。

6、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子(经方),可以看看陈宝明、赵进喜编著的《古方妙用》和何任等编著的《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当然了,最好还是得多读在民间一线(每天给人看病的那种)中医的医论、医话、医案,他们中有一些人思维能力很高,对经方的某些经验非常有价值。

7、对于中药,《神农本草经》虽然提纲挈领,但是切近实用,则需要看如《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一类有思维的书籍。我个人主要参考《长沙药解》、《玉楸药解》较多。多看民间中医的一些用药经验,或者民间的一些“土法”,常常可以开阔眼界,提示思维。

8、把脉,推荐《三指禅》和《四圣心源》第三卷“脉法解”;辨舌,推荐《辨舌指南》。注意,辨舌的书籍不要看有彩图的,医者意也,多看无图的才能深刻领会作者意图。不论是把脉还是辨舌,“理”(道理)要比“法”(套路)更重要,要从“这样做”去看破“为什么这样做”。

9、腹诊也很重要,日本稻叶克等著的《腹证奇览》值得推荐。

10、时方,我认为不需要专门去读某书,只要读书多了,不难了解到常用时方。但是,不论经方还是时方,都需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组方,这个方子解决身体的什么问题,如六经传变、脏腑复胜、阴阳气血、气机升降出入等等。

11、后世医家,有误导的十之八九。或者说,自己没有偏执但给后人的感觉却是存在偏执,或者后人学了你的东西便存在偏执,这样的十之八九。我常见到过某些中医,专于某派,有的甚至因此把患者折腾到奄奄一息。

12、不论是学习还是临证治病,有“常”和“变”两部分(两面),常就是一般情况,变就是特殊情况。学习主要都学的一般情况,也就是说,学习学好了,学得再好,只能是个中等水平的中医,要想更进一步,一定要知道“变”。然而,变,既要基于常识,又要突破常识,灵活性很大,很多人难以操作。这是很多人学习中医很多年水平无法长进的重要原因。但是,几遍我们做不到,脑子里面一定要有“常”和“变”的观念。

13、后世医家,我推崇黄元御。但黄元御的文风/言辞,总是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人的尊严拔得一丝不挂,因此而倍受诋毁,让也很多人敬而远之。凡是讨厌黄元御的,大多都是适应不了黄元御的性格,少数人是玩不转黄师气机升降的那一套法则。

14、学习中医,“边学边用”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是前面很多年一头雾水,然后某一天豁然开朗。所以在学中医的前期不要指望能解决什么问题。豁然开朗以后的感觉,也并不是说你就懂了什么知识,而是说,你有了一种全局观,知道了整体与局部、正面与反面、此处与彼处一类的必然、或然关系。生命现象就是这样的,往往没有必然性,但是有常常蕴藏有必然性。

15、中医辨证的要义是逻辑闭环。就是说,表现出来的多个症状和那个产生这些症状的个别原因之间,形成的因果链条越清晰、越明确,那么,辨证的准确率越高。

16、辨证准确以后,还需要用药精准。当然,这个常常问题不大,即便用药不精准,往往也会有效,只有少数情况必须某种药非他莫属。

17、辨证准确以后,解决方法也是多种的。条条大路通西安,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病治好,而不是死磕这些中间环节,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18、中医水平,除了天分和努力之外,与人生阅历也有关系。很多事情,你不经历就难以理解。比如说郁证,在生活中不经历大量的逆境,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心情会影响身体。男性中医如果没有经历过婚姻,就难以了解到妇科疾病的细节。自己没有养过孩子,就体会不到小孩生病以后带给父母的压力和痛苦。

19、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中医从业者,往往更持重可靠。尤其那些为了自救或救治亲人,亲历了亲人病危、离世这些痛苦而下功夫学医、试药,不断折腾、进步的人,这些人一旦学医有成,往往水平都比较高。

20、具有佛、道、易行头的人。大多数人徒有其表而内藏骗术。容易见到的佛医、道医,装门面(B)的水平一流,遇到之后一定要留心识别,不要被表面功夫误导。少数对《易》、修炼有心得的人,如果在中医方面开悟,往往是高手。但是需要注意,那是少数人。

21、周易数术这类东西,和中医的思维方式完全一样。因为周易数术就是用来解决“生命现象”方面的问题的,而人体健康就是生命现象。但是,并不是说你的算命、算卦、看相、风水这些方面很强,然后直接把这些东西套用在中医上,你的中医也就很强,不是这个道路。因为这样做犯了“维学霸占经学”的错误,中医有它自身的法则,一定不能越过这套法则,就好像你不论多么有智慧,也不可能不了解手机就能生产出更好的手机一样。奈何学《易》的人很多,犯这种错误的人也比比皆是。

22、我对科班中医并无偏见,无奈这帮人实在不给力,想必和男国足是一个道理。目前的科班中医(有证的这批人),疗效方面总是乏善可陈,不论什么国医大师还是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很少有例外。这帮人似乎对中医没有什么信念,也没有什么激情,而更像是借助医疗法规的庇护混日子。近30年科班出身的人的出版的一切中医类著作、音频、视频,全部都是一塌糊涂。很多中医坐诊大夫、大学教授、科研人员,自己和家人生病都是去医院看西医,能用自己的中医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凤毛麟角。

23、也不要高估民间(无证的)中医。民间中医分为两个极端。一类是江湖骗子,完全不懂中医或者半吊子水平,或者打着家传的招牌,满嘴跑火车,招摇撞墙,这些人算不上中医。另一类是真正的中医,这类人非常少,但几乎都干着“无证行医”的事情(当你真正懂中医的时候,就完全适应不了考试的那一套东西)。我摆弄中医十多年,认可的,也不过几人而已。

24、学习中医,最忌讳的就是“科学”和“西医”。人是生命现象,生命现象不遵守数理逻辑。科学以一元论的思维为主,背离了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而西医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认识到这个根本性的错误。也就是说,西医的理论架构就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整的。靠这半壁江山,根本不足以实现健康的长治久安,无法为健康保驾护航。

25、要想在医术上有所建树,如果对医疗行业的黑暗没有愤慨,对庸医没有仇恨,对西医没有鄙视,说明你的动力和底气都不足,基本上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中医。

26、西医虽然算不上医学,但是具有工具性。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西医按照工具来使用是可行的。民国张锡纯就是这么干的,很成功,有先例。

27、以上所言,大概得罪了太多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