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有幸见证了这场文学盛典

 古磨盘州人 2022-11-21 发布于北京
深秋的北京,雾蒙蒙的,空中零星地飘着些许雨丝。
比天气更让人不振奋的,是当下有些反弹的疫情。这几天,各区都在发布疫情提示,号召市民周末尽量宅家,以便配合国家防疫政策的实施。即便自然环境和条件是如此的苛刻,“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如期举行,这是疫情下最激动人心的事件。
中国作协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毅然举办这么大型的活动,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考验。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学工作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踔厉奋发,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激励文学工作者在记录和讴歌新时代征途上锐意创新,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中国作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担当有为,以创新的形式和“破圈”“跨界”的姿态,让文学走进人民群众,让文学照亮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
从受邀出席庆典活动之日起,我就一直心怀感动。能现场感受获奖作者带来的荣光,能近距离地观察获奖者的言行举止,能隔座倾听获奖者的创作心得,这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以前读到的作品,接触到的名字,都是书面的,现在是具象的、立体的、鲜活的。身为作家,我知道,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温度、精度、饱和度都是不一样的。
盛典活动在中央歌剧院举行,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联合主办,还有几家网站现场直播。颁奖典礼中间穿插了文艺节目演出,这些节目的内容都是以文学为驱动,都是近现代作家作品中萃取的元素创作而成,颁奖活动以文学为中心,以作家为主角,通过介绍他们作品的特点、创作背后的故事及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让所有的观众理解文学、感知文学,走近作家、熟悉作家。
在参加活动之前,我精读过本次获奖的中短篇小说,曾经写过《鲁八奖获奖小说综述》的文字,现场观看颁奖典礼给我带来了诸多触动,也更新了我对几个作家及其作品的认识。这些认识可以总结出几点感触:
一是获奖的作品,大多有一个与时代相契合的宏大主题,而主题都是贴近人物、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进行书写的,如有写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老人(金融职工的优秀代表)的,有写脱贫攻坚的十八洞村的,有写基层士兵的,有写底层农民的,他们书写了时代的正能量,讴歌了时代的先进典型,这是时代召唤的结果,这是来自人民的声音。
二是获奖的作家长期沉浸在一个领域,带着文学的使命,心怀时代之问,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解读属于时代的人性,让文学贴近时代,让文学贴近人心。有人18岁就开始摸爬滚打在军营,有人成年后就沉寂在西部广袤的沃土上,是文学创造了他们的新生,他们从土地上直接汲取养分,最后以自己的智慧回报文学。
三是获奖是无怨无悔的坚守,彰显了高于生命的赤诚。获奖作家中,我比较熟悉的是陈人杰老师,他先前是我们金融作协的理事,上届鲁奖的入围者,可惜与最终获奖失之交臂。多年前,陈人杰受单位委派到西藏那曲扶贫,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他的诗才得到了天才的绽放。援藏结束之后,他依然地选择留在西藏工作。记得当时他还跟我说,很多人都会认为他的决定很傻,放弃优渥的杭州而扎根雪域高原,且工资收入也会大幅下降,可他为了那片深情的土地,可他为了心爱的诗歌事业,他做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选择。今天晚上,他谈感想的时候泪流满面,跟着他,我也泪流满面,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我是真心地为他感到,是为他的坚持和坚守感动。文学是个孤寂的、苦行的事业,只有对文学怀有虔诚之心的人,带着圣徒般的虔诚,才会毅然前行。我不认为获奖是他创作生涯的终点,这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衷心祝福他及获奖的作家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四是现场聆听,改变了我对个别作家及作品的认识。以前读到的作品是冷的,是单向的,现场看见作家本人,再听他们的讲述,增加了对他们认识的纬度,拓展了认知的角度。比如那几篇写军营的,还有那几篇貌似圈子里写法的作品。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确实给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带来一个美妙的夜晚,在观看的间隙,手机朋友圈、文学圈不时地收到作家们发出的赞叹,就像作家网在节目后随即发出的报道说明的那样,这次盛典一定会在全社会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文学力量。中国作协以实际行动证明,文学不仅有高度,而且也有热度,更有亮度。这是中国文学的高光时刻,这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吹响的振兴号角。
我有幸见证了这场文学盛典!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