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常团山子轶事

 恩5v9lenhafyh0 2022-11-21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沈启林

 
 位于五常市区西郊拉林河大桥西侧的团山子,在人们的眼里只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山丘。然而,拂去岁月的封尘,这里曾经发生过鲜为人知的故事。令人赞美,使人叹息!
——题记
 
 团山子位于五常镇西郊拉林河大桥西侧路南约150米处,是五常城区近郊的四山之一。东临拉林河,西连松嫩平原;自平地凸起,南北无山脉相承。山虽不大,却大有来历,此山有寺庙遗址一处、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万古流芳碑一座。五常解放初期,这里曾经设立过黑龙江省公安处第二检查站。
 团山子山顶西侧现有两棵榆树,根部直径一米有余,此为寺庙遗址。据在此看护林地的兴盛乡转业老军人郭有(时年82岁)介绍:两棵古榆树中间原为庙门,庙门内原来有一口井,可用瓢直接舀水,虽然早已井废水枯,但是井位尚可辨认,遗址还能捡到瓦砾。当年寺院香火旺盛,每逢庙会八方香客信众,纷至沓来。1948年大庙房舍拆除,用该木料和砖瓦盖了兴盛乡学校。
 

图片

上图为郭有老人时年82岁,在兴盛乡团山子大庙的庙门右侧的古榆树下 

沈启林摄于2009年9月30日

 
 据五常县原副县长王敏先生回忆:1947年黑龙江省公安处在拉林河右岸设立两个公安检查站,第一检查站设在双城县兰陵镇,第二检查站设在五常城西拉林河桥西岸路南的团山子大庙。这是通往榆树(德惠、九台还没有解放)的交通要道,有一个排的武装人员(20余人)驻在大庙里,主要任务排查敌特人员,当时国民党派出很多间谍收集情报,破坏社会治安,威胁刚刚建立的民主政权。行人都要有路条,路条上面有姓名、职业、年龄、住址等,开始有我们两个女同志负责登记,后来一位调到双城兰陵第一检查站,只有我自己。这个检查站历时一年,1948年后撤销。
 

图片


上图为93岁的王敏老人家在核实本文书稿

沈启林摄于2019年1月30日
 
 在两棵老榆树西北侧十几米处,是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四周有松树环抱。19451231日,东北人民自卫军三纵队二支队,在副支队长田松的带领下由榆树进军五常。下午四时许,当二大队先头部队进军到团山子西孙大骡子屯时,遭到五常敌保卫总队一大队长宋树堂(绰号宋五阎王)带领的匪徒伏击,二大队五中队在中队长李兰村的带领下,进行猛烈还击,打退了敌人的阻击,敌大队长宋树堂受伤后,率敌一中队长许桂三等百余人投降,其余残匪逃回五常县城,二大队乘胜从西门攻打五常县城,一战而胜,迅速占领了伪县公署和南城门。此时从山河屯前来增援的匪徒被全部缴械,五常获得解放,但五中队长李兰村和陈振义在孙大骡子屯反击战中不幸牺牲,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团山子西侧。解放后,由兴盛乡政府在烈士墓前立碑纪念。 
 

图片


上图 团山子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

沈启林摄于2014年12月6日
 
 在团山子北坡,临近铁通公路一侧,是万古流芳碑。此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了做为天德成屯的井桩子。1989年五常县政府恢复历史文物,兴盛乡政府派人将此碑运回,经本屯转业老军人郭有先生确认,立于原处。
 据《五常市地名考》资料记述:天德成屯于氏家族,清朝同治年间从北京到此垦荒种地,耕读传家,成为望族。于家人进京城,不住别人家客店,不喝别人家井水。一路都有店铺、钱庄、粮行、货栈,都以“天”字和“德”字为号,时称“九天十二德”。
 又见陈锡珊著《头屯史话》记叙:蓝彩桥(俗称桥街)屯于氏先人于荫林,原吉林伯都讷人(即今榆树人),清咸丰九年中进士。经营买卖商号有的占天字,有的占德字,俗称“九天十二德”。在桥街有“德春当”烧锅,“天玉久”买卖(今超市或商店)。在山河屯有“顺天源”烧锅“德义升”“德泰常”等商铺。

图片

刻有于淩奎生平事迹的石刻,简要介绍了于凌奎的一生,以及对其的生平事迹评价。
 据《榆树县志·人物》(第893页)记载:于凌奎(1759—1865年)汉族,榆树县黑林子镇太平川屯人。祖籍山东省淮县小东庄,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于龙川携眷逃荒到太平川落户,以农耕为主,闲时卖瓦盆。于龙川倡导子弟读书。晚年对长子于凌奎说:“我老了,你的责任就是供你两弟读书,不然家不会富足哇!于凌奎遵父训,甘愿承担农耕家事,供两个弟弟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年)凌辰、凌云同登乡榜,考中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凌辰赴京殿试中二甲进士,官至主事签分工都水司、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卿。

图片


 于凌奎次子观霖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官至工部主事。三子荫霖(1838—1904年)为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湖北荊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四子蘅林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官至直隶束鹿、涞水县、四川万县知县。五子钟霖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授翰林学士,官至记名御史。长子若霖、六子藻霖、七子蔚霖皆为附贡生,候补知县。人称于氏一门“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
 以上三处记叙虽有出入,同属榆树黑林子于氏家族。在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于氏名冠东北,一直延续到伪满时期,为官者辈出,各显方圆。
 笔者听郭有老人说,此碑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表彰于家孀妇而立。天德成屯于氏有位排行老九的,在已定婚期的前三天暴病身亡,于家派人向女方家告知此事,但姑娘不退婚约,发誓非于家不嫁。如期抱公鸡上轿完婚,且操守贞洁,终生不悔,深得家人及社会各界尊重,名望甚高,人称于九太太。
 于九太太寿终葬于团山子今立碑之处。由地方上报朝廷,经光绪皇帝恩准在墓前立碑纪念。因有“圣旨”二字,各色人等过此地都要祭拜,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经查《吉林通志·人物志·烈女》(第1704页)记载:“张氏,五常厅安惠社人(今长山乡)。年十九归同里于乃轼。未期,乃轼没。曰:'天岂欲绝于氏乎?’于是出奁赀奉姑,请为翁置妾,举二子。子长,又罄奁赀为娶妇。既举子,以嗣乃轼。其事翁姑亦极其孝,而身享大年。于氏不绝如缕,实似续之。人定胜天,观张节妇可见也。光绪十六年予以表彰。”
 关于万古流芳碑建立的时间与口传与方志记载有所出入,但应该是同一个主体事件。当我们简释一下《吉林通志》记载的这段文字,便可知其中大意:
 姓张的女子是五常厅惠安社的人(今属于长山乡)。她十九岁那年,许配同乡于乃轼为妻。没等举行婚礼,于乃轼病故。姓张的女子说:“老天爷岂能让老于家绝后吗?”在这种情况下,她把娘家陪送出嫁的首饰和银两拿出来给了婆婆,请婆婆为公公娶妾,公公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长大后,张氏女又拿出娘家陪送的全部银两,为两个小叔子娶了媳妇。把一个小叔子生的儿子,过继给于乃轼。张氏女侍奉公婆也极其孝顺,而且享有高寿。于氏子孙承续,不绝如缕。张氏女高风亮节,使于家不绝后人,可谓是人定胜天。光绪十六年予以表彰。
 万古流芳碑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碑身与碑首一体,碑高190厘米,宽57厘米,厚24厘米。碑座高63厘米,宽与厚各63厘米。碑首雕有四龙盘绕,九孔前后通透,八小孔分为上下两排,孔径各5厘米,一大孔在小孔下居中,孔径20厘米。正面阴刻“圣旨”二字。碑首四面各超出碑身3厘米。碑身正面用双沟法刻“万古流芳”四字,四周刻条状回纹。碑身背面字迹已不能辨认,四周纹样依稀可见。碑座有莲花葵花图案清晰,四面各所不同。
      团山子的遗迹遗存见证了五常历史,拉水之畔,一山之上,还尘封了多少故事,不为人知。有学者考证:决定辽金的关键性一仗,是护不答岗之战,其战场就在今五常城西。那么,当年的铁血冰河、金戈铁马,离涞流水畔的团山子又会有多远呢?

图片

上图 兴盛乡团山子远眺

沈启林摄于2014年12月6日

图片

上图 兴盛乡团山子北侧的万古流芳碑(正面)

沈启林摄于2009年6月6日

学林斋茶话:讲家乡故事,品五常精神。

图片 


图片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和转发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