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 (七至九年级) 从2012年开始编写,经过反复研讨、审查、试教等环节,至2016年秋季为全国大部分七年级学生所选用。这套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特别是其中渗透的语文教学思想得到教师的认可。这里通过几个关键词来了解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关键词一: 立德树人 为了避免贴标签、喊口号式的思想教育,“部编本”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的是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教材以选文为主要载体,集中编排相关人文教育的内容,同时又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分散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二: 语文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之上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顶层设计下,语文核心素养基本确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那么,怎样在教材中落实? 目前语文教学仍然受中考与高考的制约,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部编本”语文教材尽可能地帮助师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意识往语文素养、素质教育靠拢,通过素养的达成,助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如在选文、助读系统设计等方面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生多接触中外经典,减少和避免僵硬的“说教”,使他们形成广泛的阅读视野、广博的文化积累和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 注重熏陶、涵泳与积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天性,使他们学会建构与运用语言,具有较好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 注重方法的引领和学习能力的构建,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自由创造、勇于实践,从而努力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三: 双线组元 所谓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如“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四季美景”“修身正己”“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力求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在线索。这些主题均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所谓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预习、阅读提示或习题设计之中。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七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八年级和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如以实用性为主的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等,以文学性为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四: 三位一体 教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分,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实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 “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这样由教师扶着走到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课外自读,教材重点安排的是整本书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以及由课内到课外的整组文章的拓展阅读等,目的是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课内阅读、单篇阅读的状况。比如每册重点推荐两部名著阅读,同时提供四部自主选择篇目; 每册安排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 部分阅读课文后边推荐同主题或同作者篇目,扩学生大阅读视野,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或延展阅读。 关键词五: 重视选文 经典性历来是人教版选文的优良传统,此次在“部编本”教材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的理想是: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有尊严感; 所选课文大部分必须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至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所选作品应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它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作为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并提升精神境界。 经典文章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沥,虽然其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不过时,但可能与学生之间有些时代的距离。为此,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像《植树的牧羊人》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 语文性、适用性也是选文的重要标准。所选文章既要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又要语言形式优美,满足“语文素养”这条线的教学需要,值得咀嚼、涵泳,并能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学习,适合教学。 关键词六: 多层次构建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课后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指导、阅读链接,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以阅读教学助学系统为例,为了体现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部编本”教材力求通过助学系统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体现由教师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转变的理念。 教读课文的助读系统主要由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部分组成,重点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预习”每课2道,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或激发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待,或与以前所学进行勾连,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需要的背景知识,或照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阅读方法,或指出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等。课后练习又分为 “思考探究”和 “积累拓展”两个层次,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以及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内化为语文素养。“思考探究” 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主要围绕课文进行设计。“积累拓展”题,重在品味语句、积累精华、拓展延伸、课外实践等,力求将文本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是“部编本”教材着力改革的内容,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没有设置练习,目的是加大自主阅读的力度。旁批,随文设置,主要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思考,或点拨重点、疑难、精妙之处。阅读提示或配合单元重点进行指导,或选取文章独到之处进行点拨,既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其阅读兴趣。 关键词七: 综合实践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自新课改以来成为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部编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原则上每册书安排3次,使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 目标设定上,由过去宽泛地打通课堂内外和各学科内容,限制为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综合实践、语文生活三个方面。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有朋自远方来”等。语文综合实践专题,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为核心,指导学生综合处理各类文本,从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少年正是读书时”等。语文生活专题,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我的语文生活”等。 与综合性学习呼应,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的目的是: 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文本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去,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深入揣摩、排演剧本。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比如借助戏剧的知识,揣摩人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代入角色。活动的落脚点是写作,或将活动搜集的素材整理成文,或者根据活动要求撰写文稿,或者进行文学创作,或者记录活动中的点滴感悟。通过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这样一个活动实践的系列,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实践的密不可分,体会到自主活动、自主构建语文能力的重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八: 一课一得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部编本”教材把写作教学分解成若干个专题,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每个单元的学习主体。写作专题一方面尽量与各单元的阅读教学相配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也考虑写作自身的体系,使之能够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写作教学系统。总体思路是,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能力。按照这一思路,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 ,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如“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 。八年级和九年级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 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 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 除了总体设计,写作专题的指导力求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东西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具体指导: 一是把事情写清楚、写明白,二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这样的写作教学指导理念,在七年级教材试教过程中得到师生们的普遍赞同。 原载|《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