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四大名著学领导力(3):学孙权恩威并重

 中外管理传媒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文:杨思卓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总是从曹操或者刘备的角度去观察记录三国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作为三巨头之一的孙权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但是他的竞争对手可没有小看他,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二代接班人像孙权那样就好了,连刘备赞叹“吾不可以再见之”?意思是空前绝后;后代北宋的苏轼豪言“亲射虎,看孙郎”,南宋的辛弃疾诗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仔细一分析发现,孙权是一位难得的管理奇才,一个小小的江东被他经营得风生水起,在他统治前期东吴的经营管理上丝毫不输于曹操和刘备。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孙权的管理之道。

早年的孙权神武雄才,用人不疑,成就了东吴的鼎峙之业。但是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言行举止如同昏庸的君主独断专权,滥杀功臣,为东吴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心理学角度看,孙权早年和晚年性格极大的反差归因为他的人格分裂。

这是为何呢?孙权人格的变化,不是无缘无故的,是他角色转变的结果。而公元222年前后,是他人格分裂的分水岭。前期的孙权只是东吴的统治者,仍旧处于人臣之位。而后期的孙权则越来越是个君主,从“一人之下”的地方诸侯到“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帝王,孙权的心理产生了质的变化。权力使人产生自信,也使人产生焦虑。当一个人权力越大时,焦虑也越大。根据帕森斯原理,在官场上,上级选拔下级,一般都不会选那些比他本人聪明或能力比他强的人。在我们职场中更是常见,绝大多数的上级是不会允许下级在任何方面超越自己的,那样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损害了他的威望。

通过第一讲的分析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位具有多重人格的领导,时而猜忌多疑,时而宽容大度;时而阴暗刻薄;时而乐观豁达。这使得曹操的言行更具多面性和灵活性。但是曹操的多重人格与孙权的人格分裂是不同的。多重人格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只有一种人格占主导。而人格分裂是多种人格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存在,表现更具有极端性。这是他晚年犯错误的原因所在,我们在这里不多说,我们来说说他对的地方。

孙权为何能够比曹操、刘备延年益寿,稳握江山?在我看来,得益于孙权对属下采取恩威并施的管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首先,对人才足够重视,用恩宠满足爱与被爱的需求。

周泰是位英勇善战的将士,在孙策的军营中,立过许多大功。后来到孙权手下,也表现突出,曾两次救过孙权的命。哥哥孙策死后,孙权掌事,便拜周泰为平虏将军,让名门公子也听从周泰的调遣。但是大家士族观念严重,根本不甘心听以海盗出生的周将军指挥,因此,这支部队纪律涣散,溃不成军。面对这样的情况,孙权也不来硬的,而是打感情牌。孙权特意宴请周泰和手下诸将,大家喝得差不多了,刘权端酒走到周泰的面前,让周泰解开上衣。孙权亲手指点周泰身上斑斑伤痕,询问伤都是从哪里来的。周泰一一说完后,孙权流着眼泪说:“周将军,你为我们兄弟在战场上作战如同熊虎一般,从不怜惜自己的身体,受伤几十处,皮肤如同被雕刻一般,我怎么能不把你当作我的至亲骨肉,委任你以兵马之重?你是东吴的功臣,我当和你同荣共辱。”这让老将们心服口服,将士们更是以跟着周泰为荣。周泰感到被尊重、被爱护,干劲十足,打造出一只战斗力极强的铁军,并大破关羽,屡立战功。

周泰死后,孙权让为朱桓接任他的职位。这朱桓极有胆略、英勇无敌,是东吴的剑盾,多次救东吴于水火之中。朱桓比较高傲,不太喜欢服从,孙权也不硬碰硬,而是屈尊去恩宠他。公元231年,六十二岁的朱桓刚刚病愈,准备回军营继续积极军备。孙权说:“天下未定,我要让将军您继续独当一面,与东吴共荣辱。”老将军回说:“老臣即将远去,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陛下。现在希望能摸摸陛下的胡须,臣就此生无憾了。”孙权笑着探过身子,倚着案几把头伸了过去。朱桓轻轻抚摸着孙权的胡须,感叹道:“臣今天可以说是捋到虎须了”!孙权并没有认为被侵犯了君王的权威,反而是大笑,这让大家心悦诚服。俗话说: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孙权能有这样的胸怀,为了东吴的大业,放下身段,低下头颅,不愧是吴王。

2

 其次,对属下充分信任,召唤他们的责任感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领导者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信任下属这件事情上,孙权的做法堪称标杆。

比如说,诸葛瑾受到孙权的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夷陵之战时有人告发诸葛瑾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孙权说:“诸葛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我和子瑜已经是情投意合,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绝不是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所能挑拨得了的。”孙权如此地信任诸葛瑾,也难怪对他忠心耿耿。

再比如说,公元219年孙权和刘备联盟,因为荆州归还问题而矛盾激化。孙权首先让吕蒙装作旧病发作,回来养病。然后派了一个无名的儒将陆逊去接替吕蒙的职位。陆逊坐镇荆州抵御蜀军,孙权让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的事。陆逊果然不负孙权所托,他利用关羽的自傲,主动写信示弱,让关羽放松警惕,最终败走麦城。陆逊又火烧八百里联营大破刘备。最后吕蒙偷袭荆州成功,斩杀了关羽。孙权对尚无名气的陆逊给予极大的肯定和信赖,使得他感恩戴德,为孙氏鞠躬尽瘁。

《孙子兵法》里说道:“将能君不御”。意思是领导者授权后,给予属下充分的信任,不生疑,不干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肯定会无限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可以说,诸葛瑾与陆逊之所以能为东吴开创盛业,与孙权的充分信压是分不开的。 现实生活中,如果作为领导能够相信下属的道德品质;认可下属的工作态度;理解下属的内在欲求;明白下属的工作方法;肯定下属的工作才智;信赖下属的工作责任感,下属对你“死心塌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3

 再者,大事当机立断,树立自己的威信。

作为领导一味地恩宠属下,当出现不同的意见时,该怎么办呢?看孙权是怎么做的。

公元208年,曹操夺取荆州后,顺势追赶刘备,准备一举灭了东吴,统一中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一起抵抗曹操。孙权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战还是降,于是开会讨论。当时东吴内部分两派:主和派认为应主动投降,否则就会玉石俱焚。而主战派主张与曹操决一死战。最终,孙权在听了鲁肃的一番话之后,当机立断决定:联刘抗曹,誓死不降。为了表明抗曹决心,孙权砍掉面前的桌一角,说:“谁再说投降,下场和这桌子一样”。这便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在需要做决定时,孙权一方面集思广益,多听意见,另一方面根据利弊关系,果断地作出最终决定,拿出魄力,让下属坚决执行不失威信。这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做决定时应有的特质。

纵观三国领袖人物的用人之道,曹操对属下是威信有余、信任不足,每到关键时刻便“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宁天下人负我”;刘备对属下则是恩宠有余、威严欠佳,很难使属下产生危机感;孙权则是软硬皆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做决定当机立断。这地利人和都有了,没成大事,当是差在天时。抛开孙权晚年的昏惑那一段,他恩威并重的用人之道,不仅是同时代的曹操和刘备不及,也是后来人望尘莫及。

本文作者系世界联合大学(GUU)副校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贡献奖”获得者

来源:中外管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