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胜墩村人的丝网情缘

 黄之中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图片

图片

结丝网,江南水乡女子的绝活。但在曾经的古村落胜墩,男女老少,都善结丝网。心灵手巧,无与伦比。


图片
图片

胜墩村原名盛墩,位于平望镇北部。由原双庙头村和胜墩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农户576户。因三国时孙吴司马领濠寨盛斌之墓在此而得名盛墩,明代时曾在此大胜倭寇而改为胜墩村。 南面有著名的唐家湖遗址,为吴江悠久的史前文化发现之旅,添上了弥足珍贵的一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家湖遗址及出土文物

胜墩村编织传统丝网的历史,从清咸丰八年(1858)起,独领风骚大江南北,已有数百年。当时,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缫丝、结丝网,极富特色。“文化大革命”前,胜墩村与双庙头村成立结网厂,生产的鱼网向全国各地销售。“文化大革命”中,结丝网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这犹如折断了村民们展翅飞翔的羽翼。大家深感痛惜,又不得不含泪挥别陪伴他们的结丝网岁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恰如一夜春风来,唤醒了沉睡的意识,大家开始重操旧业,恢复结网习俗。面对机遇和挑战,村民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编结丝网落实到个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种手艺活,已深入每家每户。只要手脚灵便,都在为结丝网而忙碌,甚至小孩儿都参与其中。大家见面时,都喜欢这样问候:“今朝阿结丝网?”结丝网,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图片
图片

结丝网在那个年代,能增加不少额外的家庭收入。大家都铆足了劲,从不懈怠,像是热衷着一项人生的业余爱好,马不停蹄,乐此不疲。在结丝网大军的合力下,最终实实在在,将它演变成了固定的家庭副业,成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胜墩人这种半农半商的谋生方式,让数代人受益良多。一张网结成后,装上用灯草茎做成的“浮子”和用铅或锡做成的“沉子”,销往各地,深受青睐。19世纪中期,勤劳聪慧的胜墩人,依靠此手艺,一马当先,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在与外界的不断联通和交流中,推动了胜墩村的蓬勃发展。胜墩村摇身一变,成了开放和繁华的代名词。当别村还是泥泞小路时,胜墩村的几条主要道路已经用条石铺成。既方便交通往来,又见证经济实力。村里还开设了当铺、酒家、商店,茶馆等商铺,还有私塾。胜墩村人,过上了属于自己的风雅生活。胜墩村无一例外,成了具有商业气息的村落,可与镇中心相媲美。令人心驰神往。作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双庙头村,自然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


图片

那个时候妈妈经常托胜墩熟人,拿丝网来结。我和小伙伴们也乐在其中。绿树浓荫的夏天,在一枝松叶氏老宅幽深的弄堂里,我们摆着结网的网桩,一字排开,端坐在靠背椅上结丝网。时有从小河边吹来丝丝凉风,吹的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吹得竹园里的竹叶沙沙作响,也吹醒了林子里的知了。它们拉开嗓门,一呼百应,反复弹唱夏日里最冗长最高频的协奏曲,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边结丝网,一边收听收音机里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白蛇传》《西厢记》《牡丹亭》,这些经典曲目,从小陪伴我们长大,滋养我们的内心,百听不厌。直到炊烟袅袅四起,我们才各自散去。大人们则在结束一季繁忙后,三五成群围坐一起结丝网,东说闲话西说嗨,这边上天入地山海经,那边人生沉浮侃八卦。在说笑声中,消除长久积压的疲惫感。身心得以舒缓放松,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等待投入下一场琐碎繁重的农事。

结网需要网桩,一根竹竿安插在笨重的人字形树桩上,人结网时双脚踩住树桩,使竹竿保持稳定和平衡。在竹竿上对打几组孔,从孔里插上一根根细木桩,所结的网在细木桩上一圈又一圈进行对角线缠绕。一般根据所结丝网网眼的规格,选用大小不一的木质梭子上丝。一绞丝网拿来后,被小心翼翼绕在人工纺车上,通过手摇拨秆将丝有序缠绕在纺锤上。梭子上丝时,只要取出纺锤即可。一般人们习惯于吃过晚饭,串门走人家之际,随身携带。边走边上丝,边上丝边畅聊。眼睛根本不用盯着梭子。心手的高度协调,达到自动化程度。

图片
图片

这种原材料以蚕丝为主的丝,不是单枪匹马独根蚕丝,它至少有两至四根蚕丝通过“摇丝”合在一起,蒸熟后丝就牢固耐用,但跟尼龙丝比,总体还是有些脆弱和不堪一击。丝网的牢固程度不仅由原材料决定,更是通过编织千千万万结而实现。在用尺板结网的过程中,每一次打结都要使上一股巧力。如果担心结收不紧,而使用蛮力去硬拉,崩溃就在下一秒。但如果太小心翼翼,打结时不敢用力收紧,那就容易造成结与结之间相互串联,结构松散,俗称“统眼”。这种网一旦投入使用,注定一无所获。鱼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能从网眼里轻松逃脱。对它而言,不过是玩了一把冒险闯关游戏而已。潇洒转身之际,说不定还不忘鄙视人类一眼。丝断了,固然要接上。接时需要打结,打结也是有技巧的。十字交叉,还是两头合并一起,再弯绕打结,都是有讲究的。结丝网的活,步步惊心,需千分谨慎,万分小心。粗枝大叶的人,则不太适合干这种比较精细的活。在结网过程中,稍不慎就容易刮破丝网,颜值大受影响。补网洞,则是一门技术活,我们小孩儿最苦恼这种突发事件。自己搞不定,只能寻大人帮忙解决。大人三下两下,就能天衣无缝。

一张张丝网,在胜墩人的编织下,挥撒在雾气蔼蔼,九曲十回的小河里;荡漾在波光粼粼,美轮美奂的太湖中;浸润在烟波浩渺,水光潋滟的运河里......


图片
图片

再次走进胜墩村,结丝网的年代已渐行渐远。那条繁华大道似乎犹在,百年来引领人们拥有梦想,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将世代传承。

  退而结网
图片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王静、馆藏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