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鲁国儒林风云志】◆一知

 白云之边 2022-11-23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一知,原名季作义,中学教师。

鲁国儒林风云志

上篇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鲁国孔丘开办私学。这一年孔丘先生才30岁。

这之前鲁国的教育只限于贵族,布衣百姓没有上学的权利。自从孔丘先生兴办私学以来,平民百姓子弟有了求学之路,而且鲁国及周围国家仅此一家,因此学生云集,不以千里为远,甚至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也纷纷上门。以至社会上传言孔门“弟子三千”。孔丘在杏林之下开坛讲学,几年以后,正始建立杏坛中学。由于学校汇集了大批优秀人才,每年在全东周高考中录取总数鲁国第一,进入东周大学的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办学校。这些弟子大学毕业之后,回到鲁国大都进了政府机关,有意无意从舆论到政策都大力支持杏坛中学,一时间杏坛中学在鲁国、在全东周都赫赫有名。不几年孔丘极力扩张,先后办起了小学、幼儿园,成立了孔氏教育集团,事业如日中天。孔丘借此跻身政府,做些小官,把杏坛中学校长让与子思,自己只兼任孔氏教育集团董事长,抽空给学生上几堂课。日子过的悠闲自在。

可是后来出了一件事。一个叫少正卯的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读书就是为了娶美女、挣大钱”的思想,结果被《鲁国日报》的记者给捅了出去,在全鲁国引起了大讨论。孔丘顶不住社会舆论,而且少正卯的思想也确实与人格格不入,孔丘早就有些不满,因此便把他解聘。这事后来的结果是孔子所不能预料的。那少正卯离开鲁国后,到东周大学混了个博士文凭,几年后杀回鲁国,打出博士、教育专家办学的旗号,开办了少正卯中学。那少正卯见过世面,受过现代教育,又善于谋划推销,办学时间不长学生数便超过了杏坛中学。更为可气的是,有许多是从杏坛中学慕名跑过去的。这是令孔丘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孔丘几次召开集团中层干部会议,从抓教学质量入手,努力赶超少正卯中学。

这一年的高考,孔丘感到了压力,他隐隐觉得少正卯是个对手。高考成绩证实了孔丘的预感,而且又出乎他的预料,少正卯中学的高考录取人数远远超过了杏坛中学。原来这个少正卯在东都洛阳时曾专门考察研究过著名的新西方学校,这个新西方学校是考试的克星,应付考试有一套。少正卯将这些经验做法拿来办了复习班,结果一举成功。少正卯在高考成绩发布以后,先后请来了鲁国电视台、《鲁国日报》的记者为自己大作宣传,这些记者拿了少正卯的红包,自然是鼓起了腮帮子猛吹。结果全鲁国都知道少正卯是教育专家,少正卯中学教学质量好,高考成绩第一。一时间社会上人人争说少正卯。

孔丘得知这些情况已是后来的事了,他一面派人去新西方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学生向鲁国教育部施加影响。结果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鲁国教育部下发了专门文件,严禁学校开办复习班。

正当孔丘有一丝宽慰时,杏坛中学主管招生的子禽校长前来汇报,新生招收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全国中考的高分考生几乎被少正卯中学一网打尽。“这不可能!”孔丘被这消息击昏了,则乎是喊了出来。想我杏坛中学自创办以来,一直是鲁国教育的一面旗帜,如今稍一疏忽不留神被别人赶上了、超过了,凭我的实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赶上。可是,如果招不到高质量的新生,那将意味着今后几年将还是赶不上,果真如此,我这一世英名就将付之东流了。

等孔丘稍稍平静下来,子禽开始诉说原委。原来少正卯蓄谋已久,在中考前就深入各学校摸清了学生的情况,中考成绩一发布,便派老师拿着成绩直接到考生家里,做考生以及考生家长的工作,以免学费、发补助相劝诱,对高分考生则当即递上一千元钱。据说少正卯为了招高分考生拿出了六十万元,招生的那几天,少正卯中学门前雇用的出租车有几十辆,供下去招生的老师乘坐,下去招生的老师每天补助二百元钱,每招收一名高分考生发给五百元钱的伯乐奖。子禽校长一边说,一遍颇有艳羡之色。的确,在杏坛中学当老师的大多是孔丘的弟子,孔丘一直都是要求奉献,很少有补贴、奖金,从校长到老师都很清苦。但他对少正卯的做法也感到难以接受,因而也不免说了些愤激的话。孔丘先生对此更是愤愤不平,但他明白,这一回合自己又输定了。

更令孔丘难堪的事情发生了,有十几名杏坛中学的老师不辞而别,去了少正卯中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杏坛中学广干活不发工资,不能养家糊口,跟少正卯干挣大钱、娶美女。这是在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孔丘确实气了个半死。一来都是自己的弟子,受了自己十几年的仁义忠信的教育,就这样轻易地背叛了自己,自己的教育成果就这样被否定了,这老脸往哪里搁。二来到哪里去都行,却偏偏去了自己的对头——少正卯中学。这真是太丢面子了。孔丘并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只是在心里把少正卯恨死了。少正卯的死也许就是在此时定下了。孔丘一面给孔氏教育集团的职工开会,又是宣布改革工资,稳定人心,又是声讨叛徒,谴责他们背叛师门,忘恩负义。一面又派人去做这些人的工作,想把他们在拉回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几个较为忠实、受信任的弟子如颜回、端木赐等人,也寻机会跟孔丘老先生进谏,让老人家解放思想,为了杏坛中学、为了鲁国的教育事业,不妨学一学少正卯的一些做法。孔丘终于答应招生时可以参考少正卯中学的方法,但集团没有多少资金,孔丘只好厚着老脸皮去找自己的在政府任职的弟子拉赞助,同时也不忘造舆论攻击少正卯。孔老夫子不愧鲁国教育界的元老,很多人还是愿意给他面子的,也有人帮他出了不少主意。

孔丘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筹备召开了“鲁国教育学术研讨会”,由于组织得力,加上孔丘的声望,全东周各诸侯国都来了代表。会址就选在杏坛中学。来自全东周的教育精英饱尝了的鲁菜,游览了东蒙山水,大包小包领了不少纪念品,当然也不会忘记说杏坛中学的好话,替杏坛中学宣传。与会者高高兴兴散去了,只有郯子、苌苰、师襄、老聃等几个人秘密地留下。晚上,孔丘、杏坛中学校长子思、鲁国教育主管子贱在鲁国最豪华的冠鲁大酒店招待他们。酒过三巡之后,话入正题。杏坛中学校长子思介绍了鲁国各中学的情况,请各位为杏坛中学的发展出谋划策。对于鲁国教育的情况,众人都有所耳闻,再加上子思的介绍,大家也就听明白了。这些人都是顶尖的人物,既然吃了人家、拿了人家的,而且和孔丘先生关系密切,这主意还是应该出的。最后归结为以下四条:一、师敌之技以制敌。招生时也使用花钱买好学生的做法,而且要更有力度。二、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他们抓升学率,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狠抓素质教育。三、釜底抽薪。依靠政府主管部门,规范办学招生的做法,限制对方的不正当手段。四、擒贼擒王。想办法查少正卯的问题,最后把少正卯扳到。

谋划好了,孔丘责成子思去落实,拿出实施方案。子思工作效率很高,很快拿出了新生招收的具体办法,其中包括:发动考生原来的班主任做工作,并为他们发放伯乐奖,减免高分考生的学费杂费等。子思觉得很有力度,孔丘原则上同意了,同时教育部的工作也有进展,已经同意下文严禁招生工作中采取不正当手段,尤其不允许给考生发放现金。经过一番努力,孔丘还是不放心。有一天他放下架子,亲自邀请投靠少正卯中学的樊迟吃饭。好酒好饭加上师生之情终于打动了樊迟,樊迟向孔丘透露了一个新动向,少正卯中学正在和新鲁中学接触,意向不明。当时孔丘正开怀畅饮,也没把这事往心里放。孔丘的酒量惊人,从来没有人见他喝醉过,结果这回也喝得两眼迷离,满是醉意。

暑假马上到了,许多事务使人忙碌,许多消息不断传来。少正卯中学宣布兼并新鲁中学,使自身的规模扩大了一倍,然后将今年的招生人数扩大两倍。杏坛中学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感觉似乎到了世界末日,孔丘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整天没出门。外人不知道,可学校里的人都明白,少正卯中学的招生人数就是鲁国及周围国家应考的总人数,少正卯的用意非常明显,他要涸泽而渔,独霸生源,招尽所有新生,从而挤垮其他学校。孔丘在这整整一天里,晕倒了三次,头发全白了。他终于感到了少正卯的狠毒,垄断了生源就是垄断了鲁国的教育,就是扼杀了杏坛中学,扼杀了自己一生的事业。虽说会有几个漏网的新生,但是几个学生能办个什么学校?看来,谁也无力回天了!

第二天,大家再见到孔丘的时候,差点认不出了,他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几岁,只有两只眼睛红红的,似乎放射着火焰。他平静地宣布,他从此退出孔氏教育集团,专心做他的中都宰。大家都十分清楚眼前的处境,谁也没有劝阻。一代教育家就这样退隐了。

下篇

当少正卯中学独霸鲁国,其他学校渐次消隐之时,我们不得不把少正卯先生请上场了。少正卯,鲁国人,崇尚法治,讲授法学出身。他博学多识,擅长演说,很有名气。只是他的主张与当世,尤其是孔子不合。但说到治学,说到管理,那可是一流的人才。他从一个被解聘的教师,几年之间打败孔丘,挤垮杏坛中学和其他学校,独霸鲁国教育界,成为一个教育家,一个实业家,的确与他个人的能力密不可分。只是人们在评说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不免会说他心肠过于狠毒,手段过于毒辣。他让那么多学校跨台,那么多人失去饭碗,那么有名的人失去事业,的确有些工于计谋,心狠手辣,但和后来孔丘杀死他相比,总还是要好一点,或者说顶多半斤八两吧。

少正卯相信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健全的法规制度才能使人性变善。他把这一套理论落实到少正卯中学的管理上,制定了细致的规章制度,进行量化管理。每一天的出勤,每一次的考试成绩,甚至每一次学校开会点名都经过检查量化成分,在此基础上评优、晋职全都公开化、透明化。每天少正卯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他到校以后就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学生、老师到校,因此副校长、主任们谁也不敢偷懒,老师们谁也不好意思迟到。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校园秩序井然。他在校园里见到垃圾立即弯腰把它捡起来,跟在后面的主任们、老师们也只好一起去捡,最后连学生也养成了见垃圾就捡的习惯,因此学校人虽多,却非常干净整洁。

自从挤垮了杏坛中学以后,少正卯也知道结下了仇怨,很多人恨透了他,想把他置之死地,因此他事事小心,时时在意。平日里的桀傲不逊狂妄嚣张也收敛了不少。的确,近来的日子并不好过,明着的,上级主管部门不说,来自审计、财政、工商税务的检查多了不少。有时几伙检查的都能碰上面,而且都是千般的刁难,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少正卯从中感到了一丝杀气,但他并不害怕,他知道,这些人大都是孔丘的弟子,他们只是来找麻烦,并不能把自己怎么样。最恨自己的、最可怕的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孔丘,他神能通天,但他现在只是一个中都宰,没有什么权力,无足轻重。而自己也早就开始挖狡兔之窟,他已经是鲁国教育协会会长,鲁国实业联盟理事,可以参加鲁国议会,参与鲁国重大事情的决策,也不是一个中都宰所能摆布的了的。

这时的孔丘已经远离了讲坛,专心做官。做中都宰这样的官,对于孔丘来说,确实大材小用。但是为官之道就是这样,必须一步一步地来,能踏踏实实地干好这样的小官,说明其志不在小。说实话,孔丘从离开讲坛、专心做官,就是为了扳到少正卯。他很清楚,就现在的官职扳到少正卯还远远不能,必须卧薪尝胆,把大权抓到手。要想快点升官就要有所作为,孔丘根据自己的一贯主张在丧葬礼仪上进行了一番改革,“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四方诸侯纷纷效仿。此举果然引起了鲁定公的注意,就把孔丘找去谈话。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于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正欲展宏图大志,昂然回答说:“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没多久孔丘被提拔为小司空。

一当上小司空,孔丘觉得是时候了。他立即召集有关人员秘密立案调查少正卯。按照一般思路先从钱、色入手,这是百战百胜的法宝。可是调查组辛勤工作了一个月,毫无结果,因此被孔丘骂了个狗血喷头。可是看了调查记录,孔丘也不得不认为确实没有查到任何证据。原来这少正卯教人“娶美女,挣大钱”,自己也确实这样做。钱是挣了不少,可是来路很正,企业的帐目清楚,毫无漏洞。他不光从不接受人家的礼物,而且回到家就关上门,谁叫也不开,别说送礼的,就是亲戚朋友都不让来串门,企业的工程都是公开招标,他一分钱的回扣都不拿。他在洛阳娶了个美女,明艳惊人,但美女御夫有术,自己来当秘书,公开场合,形影不离,私下里严加管教,有一点逾规就痛下杀手,据说严厉的老岳母常会一边督战,甚至亲自下手。这少正卯知道了美女的厉害,已经很少再教人娶美女了。

查出这样的结果,孔丘并不灰心。他拿出了撒手锏,改变调查方向,要以宣传异教邪说、扰乱国家秩序的罪名治罪,他让调查组立即着手调查这一方面的材料。

公元前500年冬天,孔丘升任鲁国大司寇,总管鲁国公、检、法大权,上任当天就批复抓捕少正卯。前面已说过,那少正卯也不是一般人物,由于他在鲁国、在东周的声望极高,远近闻名,被誉为“闻人”。少正卯被捕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先是鲁国的师生自发上街游行抗议,接着来自鲁国各界、附近各国的名人纷纷出面说情。就连自己的弟子也有些不平,子贡前来质问道:“少正卯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人物,并没有什么罪行,先生刚当上大司寇,就要杀他,这样做合适吗?”鲁定公听说后,连夜召见孔丘,说:“早就听说先生和少正卯的过节,可没想到会这样水火不相容?”孔子说:“少正卯这个人,大王是知道的,他的所作所为,他的言论,是和正统的舆论不相容的,是鲁国动乱的祸根。一般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不足以乱国。现在大王您知道有多少人拥护少正卯了,要是他带头作乱,鲁国可就危险了。少正卯能煽动迷惑我的弟子,想压过我的声誉,我能和他同朝共事吗?我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洗刷当年的羞辱,更是为了阻止当前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危害国家。很多人以为我是嫉妒少正卯,实际上他这种人根本不配上我嫉妒。”鲁定公考虑到当时国内三桓时刻准备发难的局面,也就没再说什么。

孔子深知少正卯的影响,怕夜长梦多,令手下突击审讯,从快宣判。就在孔丘上任的第七天,鲁国召开公判大会,宣读了孔丘亲自写的判决书:“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尚未达到这五种程度。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有这几种坏处,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

行刑是在宫门外两观台进行的。孔丘亲自担任监斩官。临刑前,孔丘问少正卯还有什么要说的话。少正卯坦然地说:“大丈夫立世当敢做敢为,率意为之。我的作为,不见容于当世,不是我的错误。我一生最快意的就是打败了你,挤垮了杏坛中学。以我的声望,我完全可以出走外国,但那不是我少正卯的作为。我留下来,等着你来杀我,满足你的心愿,可你会又一次败给我,你会因此背上骂名。千百年后,人们还会说,孔丘用屠刀,卑鄙地杀死了自己的论敌少正卯,开以流血解决学术争端的先河。”

孔丘杀死了少正卯,曝尸三日。少正卯的死极大地震慑了鲁国民众,据说三个月后,鲁国“男女别于途,道不拾遗”,达到了大治。可孔丘一日如厕,一大蛇忽然从天而降,缠于头上,孔丘遂惊惧成疾,入夜则梦大蛇噬身,惊恐不已。

鲁国各中学的招生大战演绎成这样的结局,谁也没有想到。而祸端一开,从此几千年绵绵不绝,更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这正是:

千年历史尽荒唐,又借荒唐编新篇。

此系读者身边事,切勿对号入座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