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朝代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唐朝时的中国处于全盛期,那种大国风范,豪迈的气势不是能一直长久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国家也如此吧。除了站在巅峰的一瞬间,更多的是不得志和走麦城时的隐忍和坚持,在夹缝中求生存,无疑才是最难的。 不得不佩服,在我们脑海中的弱宋,也能在辽金的虎视眈眈中保持了百年的和平时光。大唐虽盛,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此后更是走了下坡路,直至被颠覆。这样想来,其实宋朝也没有这么弱了吧。 宋朝在文化科技上的进步,更是唐所没有的,更不用说宋后元朝开始的开倒车。宋朝的富裕和大唐也不同,不在是统治阶层的富贵,而是藏富于民的富足,这在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出来,宋朝的商业繁盛极大的提高了平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就是从宋朝开始,还有航海技术,如果不是被此后的元帝国打断,能够持续出海远航,那未来可能就没有大英帝国什么事了。 宋朝的官吏管理阶层也是历代中较为出色的,所以宋徽宗才能一心专研书画,开创了一代书画先锋。当然弱国无外交,枪炮里出政权,这些至理名言,那个时代的文人不是不懂,而是不团结。宋朝的文人很多都是文可提笔、武可上马的,如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为一方守城大将。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也曾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还有可以单骑千人入敌营,擒拿叛将的辛弃疾,更是宋词中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至于武将,也是文才不输,精忠报国的岳飞带领的岳家军可以名列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大军团前三,同样能口授一曲“满江红”传唱至今。 我以为,想要了解真实的宋朝,还是要从诗词中去发现,历史不正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所书写的吗?诗词中的真情实感,如果不是让读者有了共鸣和同感,又怎会流传后世?而情感的背后,则是家国为背景,宋前期的豪迈,因着政治氛围的宽松,给了畅所欲言的底气;宋中后期的含蓄、晦涩,以及时空跳转、借代隐喻,则是亡国阴影下的残酷镇压所迫,正如唐末李商隐的《无题》,你自己悟自己去想,反正我什么也没说。 所以宋词在初期,晏殊的平白温和,一切都有安排,即便是遇上挫折,没关系,忍过去就好了,“何不怜取眼前人”。欧阳修就像个老顽童,心情不好就翘班入山林,呼朋唤友游山逛水,直呼“老夫聊发少年狂”。 及至仁宗和平百年,社会安定便歌舞升平,柳永的小情小调,传唱市井街坊,“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秦观和晏小山的缠绵和细腻,都只存在于盛世繁华之中。一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得益于当时社会的开放和宽容,可以一展才华,在《宋词三百首》中占据一席之地。 至于苏轼的豪迈和婉约,相比于南宋的辛弃疾,也各有不同。苏轼的豁达在于自身的遭遇,辛弃疾的悲壮在于家国之恨,此时个人恩怨已不足一提。所以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辛弃疾的豪迈则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宋朝词人中,我最喜爱的两位就是苏轼和辛弃疾。喜欢苏轼的豁达,可以把人生不如意当做平常事,发配岭南仍教化育人,专注于眼前的快乐,调侃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于辛弃疾的喜爱,则是越了解得深,越是喜欢和敬佩,生于沦陷区,心怀报国恩,上阵杀敌,下马种菜,格局大,心胸广,铁汉柔情,对比苏轼,辛弃疾要难得多,但他们两位都同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有味。 正如我一直在说的,了解宋朝词人,就可以了解宋朝的历史。这在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苏轼游览赤壁,回望三国,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少的意得志满和对仕途抱负的渴望蕴含其中。也正因为此,苏轼才能在不断地贬谪之后,依然直言不讳,依然为官一任、造福一地,这正是因为苏轼生于宋朝中兴之年。 到了辛弃疾,同样是回想三国,则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无奈和绝望,是隐忍和麻木。四十三年征战,换来的却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的心能不滴血吗?亡国之痛,还有心情计较自身安危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以为他说的仅仅是心爱的姑娘吗? 所以,在风雨飘摇的北宋覆灭之际,周邦彦把词中的音律研究精进至极致,堪称词中工匠。所以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写景写情为基调,姜夔的词以怀念他的合肥恋人为最佳;甚至迫于时势,不得不做些伪善奉承的词,不敢写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因此吴文英的词晦涩难懂;还有亡国后,为了家人生计,出任学校校长,被后人诟病叛国的王沂孙,只能写景寓情,你以为他只是咏物吗? 恰如王国维曾说过,李煜之不幸,恰是后人之庆幸。没有亡国之痛,就没有流传后人的词人李后主。我想说的则是,宋朝之不幸,恰是我辈之庆幸。曾经在文化、经济、科技上如此优秀的朝代,一点点毁灭在我们眼前,让你痛的同时,也让你记取教训,谨小慎微走好今天的路,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重演。而宋词,恰好是最好的警示,十四位宋朝词人的笔端,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宋朝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