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晚熟的人》有感

 东方文捷 2022-11-23 发布于天津

《晚熟的人》

半年前在微信读书读完了这本书,喜欢里面的几段话:在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热爱生活。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可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而且被劣人催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任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孤独的一个。

晚熟并不代表拒绝成长,也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龄幼稚,应该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没有谁真正天真如白纸,而是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旧选择纯真善良。

晚熟和早熟并没有好坏之分,晚熟不代表不成长,早熟也不代表就内心不善良,如果可以谁不想永远活在象牙塔里,谁不想永远做童话里的公主王子,只是,有些时候你必须成长,有些责任,你不得不扛。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知世故而不世故。

任何一个晚熟的人,都历经了一番苦难

咱们永远可以相信莫言。不论是获奖前的莫言,还是现在的莫言。其实,莫言并未曾变,只是文字在将心里话一点点伴着血泪诉说出来,记录一个个一件件一桩桩人事物。历史不曾拥有,但苦难不会被忘记,也不应被忘记。很多时候,咱们常说的不忍直视,是当真存在过,发生过的,要勇敢一点去面对,哪怕只是文字的形式。现实要比小说中描述的更为惨烈,因此,才更要感谢,感恩,砥砺前行,只为祭奠那一份份真心。

都是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经历,每个人都遭遇过巨大的不公平可是都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有让人感慨的有让人唏嘘的,可这就是生活书中 “晚熟” 二字,莫言解释:“晚熟,还是希望不断超越自己,不希望自己过早成熟、定型,希望自己晚熟,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更长久一些,虽然这难度很大。”


晚熟有幸,一起做个晚熟的人

态度平和朴实,文字嬉笑怒骂,一如既往熟悉的莫老爷子文风,全新的故乡人事体验,读下来真是酣畅淋漓。

莫言在这本书里,提到了晚熟的人的特征:“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开窍。

对这个晚熟的概念,莫言也有自己的体验。在一次采访里,他就直接坦言自己很希望做个“晚熟的人”,他说:“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不断超越自我,这是难度很大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希望自己晚熟,使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长久。”

诚然,成熟代表着固化,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

真正晚熟的人,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也许可以说,正是因为这股晚熟的劲儿,他成功突破了文学圈的“诺奖诅咒”——就是作家获奖之后,生活会被打乱,再也写不出重量级作品了。在继2012年获诺奖后的10年,再次拿出了这本《晚熟的人》。

晚熟有幸。和莫言一样,一起做个晚熟的人。

理解悲苦的人生

等不来上架,便买了纸质的书。

相比其它篇最触动心的是最后一篇,看完合上书时,一直在愦憾和有点气愤又有点无奈的情绪中,下午刚看了麦家《人生海海》内容同样让人沉重,还有余华的《人生》,在那个时代真的有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憋屈死了的悲苦。

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头一页就写着:“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听到那些轻生的、不上进类似躺平的、做一些让人不理解事的…,很是不理解看不上,但现在真的要重新想了,很多事真的是没有遇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现在多少也能理解了有那么多的人选择离开世间,他们可能真的有他们自己不得不做的选择。

看完这些书,我又深刻的重新理解了什么是善解人意。

是晚熟还是被催熟

读莫言的长篇,最头疼的就是人物关系,天生对复杂的关系排斥,所以这短篇的文风,真的蛮喜欢。还有这大白话还有看起来特庸俗的市井生活,跟听七大姑八大姨唠嗑似的,老爷子骂人也犀利。像我这样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读起来暖暖的。

实实在在的跟村子的人打过几次交道后,这个群体的人真的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还有时下问题,可以以文学的方式,直言有诲,挺好。故事大多开放式结局,有点到为止的克制。过瘾么,不过瘾,不过瘾?也过瘾。所以才能一口气读下来。

“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这种人心最直白的执念,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说了,会回忆起自己有过的一定要去做的事情,只是更多时候比较幸运,是梦想成真的喜悦。所以看到别人的同样心境,抱有一份善意,懂得才有慈悲。

“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到后来才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本性善良的人都比较晚熟,并且被劣人催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善良与赤城,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其实只要是在社会中,人就无法避免被催熟,钝感力让人晚熟,但心的干净确是法宝。

人生百态

看完这本书,心情很沉重!人生在世,人人都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是一辈子遇到什么人,遭遇什么事,又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好人未必有好报,恶人也未必有恶报,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无愧于心,就好!

男人,你应该晚熟。

我特别喜欢看短篇小说,一次可以读1-2个故事,不会占有太长时间,而且短篇小说更浓缩,能吸引人需要更强的功力。读了一个月,刚好读完,每天读一点。显然,莫言这次把诺奖后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新思考放入了自家亲戚和邻居的谱系中,讲述一个个人和事儿,依然是从解放讲到文革,从改革开放讲到自己获奖后的故乡。虽然没有最喜欢的故事,但"晚熟"这个词成为我最近常常使用的词语。做为一个晚熟的人,我依然对人和事充满旺盛的好奇,希望11月是更加浓烈的一个月。

    “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蒋二道,“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顾名思义就是思想上较晚成熟的人。

读到最后,才理解莫言真正意义上的晚熟。

我久久不能释怀因封建保守失去右手的田奎、为在专制腐败下被逼死的李圣洁老师而愤懑、被愚昧的流言碎语害死的不到七岁的清灵而痛心。

直至今天,类似这种悲剧仍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上演着。

“真正可怕的坏人还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坏反而认为自己很正确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坏的坏人的心里还存在着良知,所以还知道自己的坏,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坏的坏人,心里只有自以为是,他永远都以为自己去正确的,他永远都认为别人欠他的,他永远都在恨别人、骂别人。”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遇这类人。

所谓早熟、晚熟的人呀。是愚昧自信的人和善良的人呀。

人生其实就如一块烧红的铁,每个人都是铁匠,在不断的锤炼锻打造就着自己的与他人的人生形态。不管好的,还是坏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晚熟的人。

读《晚熟的人》有感

作者小说《晚熟的人》里面提到有的人小时候胆大,长大了胆小;有的人小时候胆小,长大了胆大。

这句话我挺有感触的。

过年时候碰上了我初中女同学,她还是那样美,身材还是那样好。远处瞧见,我一眼便认出了她。见到同学倍感亲切,我走近聊了几句,得知她离婚三四年了,她有俩女儿,小的不到四岁,都随了前夫。她说到我们境况的差距,我有点好奇的问,如果你觉得不合适为啥不早点离,还生二胎呢?她说因为骨子里传统,虽然从结婚开始就觉得不合适,但她觉得应该一生守一人,结果竟然还是离婚了。

我有点恍惚,我想起我们上初一,她就开始了各种爱美,开始控制饮食减肥,开始理解人际关系,我还处于还没开化的时候,她已经成熟了很多。

而如今她的做法,却让我觉得仿佛不是同一个人。

回顾我小时候,生在贫穷的家庭,从小志气低,胆子小。反而是长大后做的事情反而胆大起来,真的是奇怪。

《活出生命的意义》里面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最近改了名字,希望学学莫言老师,少说话,话多得罪人,多码字吧。

我也是晚熟的人,静待花开吧。

啄木鸟死在树洞里,吃亏就在嘴上;要学会,先跟师傅睡!嘴贱讨人嫌,手贱惹祸端

“想要学得会,先跟师傅睡”:

是一句俗语.原意是指过去时候学手艺活,想学到真东西或一些窍门,必须拍师父的马屁,那怎么办呢?跟师傅住一起(但不一定在一个房间)通常是过去拜师学艺的必要形式,这里所说的“睡”是指(为得到'真经’)亲近师父——替师父做一些内务方面的事情来讨好师父,如: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端洗脚水、倒马桶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