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式彩绘艳厅堂

 苏迷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11月21日 B07版

  文/图 何大明

  提起源远流长的苏州香山帮建筑技艺,人们往往专注于“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实,别具一格的彩绘也是一绝。彩绘俗称彩画,是一种载体以木代纸、色料以彩代墨的建筑装饰画。其绘制的方位通常高高在上,主要施于厅堂的梁架结构上,属于建筑装饰技艺。彩绘不但可以美化厅堂,还对木质梁架结构有一定的防腐防蛀作用。

  历史沿革

  在我国古建筑历史上,彩绘历史源远流长。彩绘不但是一种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宗教图腾和权力的象征。儒家经典《礼记》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色彩的象征性已经形成礼制,与社会的等级地位相匹配。当时,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同样享受彩绘的高等级待遇。梧桐园和姑苏台堪称典型例证。《吴越春秋》记载梧桐园的厅堂之美:“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采圣光。”姑苏台,因建于姑苏山而得名。宋人崔鴳《姑苏台赋》歌咏:“神材异木,饰巧穷奇,黄金之楹,白璧之楣,龙蛇刻画,灿灿生辉。”但此时建筑装饰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类型,彩画、雕刻、绘画杂糅不分。

  西汉时期,史料中有“以椒涂壁,被(披)以文(纹)绣”的记载。“椒”是指用花椒捣碎研磨成粉制成的一种红色颜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彩绘在装饰纹样上出现了卷草、莲花、火焰、飞天等图案,宝珠和曲水万字也占据一定地位,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两种式样均已有,这也影响了后期隋唐彩绘风格的发展。

  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专门介绍了建筑彩绘制作技艺,规范了六种基本做法: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和杂间装。图案大多以红色作底,青、绿、朱、白、黑五色攒退,色彩鲜艳,以暖色为主,线条刚劲有力,图案多以花草为主,疏朗大气。宋代的建筑形式比唐代规模更宏大,彩绘表现手法也更丰富。其特点是更讲究笔法的流畅飘逸、线条的刚劲挺拔,花纹图案也变得活泼多样。在操作技法上,宋代以线条轮廓和图案造型为主,以退晕技法为辅;以青绿为主色,以红黄为陪衬,风格清淡雅致。由于宋代禁止民间私设金炉熔金,所以彩绘中很少用金饰,这也成为宋代彩绘的一大特色。当时彩绘禁止民间使用,主要用于宫廷、衙署和寺院。重建于宋代绍兴年间的苏州玄妙观,不但三清殿梁架装饰彩绘,两廊还绘制精美壁画:“召画史工山林、人物、楼橹、花木各专一技者,分任其事,极其工致。”

  元代,彩绘使用对象放宽至祠庙。成语“雕梁画栋”典出元曲《看钱奴》第三折。当时,画工们在额枋彩绘上创造出一种新的旋子纹样。旋子纹为一圆形而富有旋转动感的花卉装饰图案。元代立国不到百年且战乱不止,现今留存的彩绘很少,只有山西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几处实物。元代彩绘以青绿为主调、同时辅以黑白线作各部图案的轮廓线,使作品更加明晰典雅。元代还首创了在建筑物的枋心添加泥塑图案这一技法。北京雍和宫北曾出土元代亭子彩画。

  明清以来,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及一些商贾人家的住宅,也可以使用彩绘。苏州东山凝德堂和明善堂的厅堂内,明代彩绘保存至今。当时从事彩绘的匠人,已经从漆工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彩绘工。明清时期建筑彩绘的制作技法已经完善,衬底衬色技术、罩染技术、堆粉贴金技术、调色全色术、叠晕技术等,都有发展和提高。此外还有一个突出之处,就是产生了以青绿两色为主的冷色调,这使得建筑装饰的色彩和造型趋向优雅。明代木构彩绘以梁、檩、额枋等柱头以上部分为重点,斗拱上的彩饰只以单色平涂或单色退晕为主。清式彩绘的色彩基调以青绿色的冷色调为主,用红的范围比明代多了。制作工艺上,清式彩绘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官式彩绘可分为五类,和玺类、旋子类、吉祥草类、苏式类和海墁类。在材料使用上也有更多突破。除了传统的石色之外,绘制异兽、包袱、白活所需的植物色也大量使用,更突出的是昂贵的金色广泛施用,使得高等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清代建筑彩绘达到了历史鼎盛期。

  民国以来,苏州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建筑彩绘日渐式微。西风东渐,现代化的建筑逐渐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以木质梁架为载体的传统彩绘,不但费时费工成本高,而且容易褪色不易保存。如此,建筑彩绘退出历史舞台也就在所难免了。苏州保存至今的彩绘,除了少量绘于明末清初,大部分为清代乾嘉年间绘制。

  内容特色

  建筑彩绘主要有南北两大流派。北派彩绘以北京为中心,称为京式彩绘。南派彩绘又称江南彩绘,以苏州为中心,主要有苏式、徽式等,以苏式彩绘影响最大。京式彩绘基本采用和玺画和旋子画。皇家宫廷和园林是建筑彩绘的集大成者,故宫与颐和园分别为代表,其彩绘部位多而繁复,金碧辉煌尽显皇家奢侈气派。彩绘不但广泛施于梁架结构,还施于屋宇外面的牌楼等建筑,颐和园的彩绘长廊令人叹为观止。

  苏式彩绘典雅清新,充盈着江南的水韵特色,以图案精湛、风格秀丽而成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是香山帮匠人的一大杰作。苏式彩绘传承宋代营造法式而又有所创新,内容丰富多彩变化不一,与京式的富丽堂皇有着明显区别。

  苏式彩绘主要施于建筑物的梁、枋、檩三大部件上,以及垫栱板等处。其格式以被施彩绘的部件为单位,按照全长分为左中右三段:左右两段叫“包头”,中间一段叫“锦袱”。“包头”内饰花纹,或者绘金线如意纹,或者绘书条嵌星纹,两边包头的花纹必须统一。

  “锦袱”因为看似锦绣包袱而得名。形制有直线形和圆弧形两种。锦袱尖角向上的叫正包袱式,尖角向下的叫反包袱式。锦袱内常常绘制各类锦纹,锦纹之间相互贯穿,式样丰富多达七十二款。洞庭东西两山的锦袱以正包袱式为多,其图案变化多端丰富多

  彩。一个锦袱就如同一幅小型国画,内容有山水、人物、花卉、鱼龙、飞禽、走兽、古钱、兵器、笔墨、博古、梳妆品等。根据所绘题材,每一个锦袱都有具体名称,如人物袱、山水袱等。苏式彩绘的衬边也很讲究,常常以花纹点缀,有席纹、回纹、鱼纹、云纹等。

  苏式彩绘的色料,以装金为贵。多数采用平式装金,少数采用沥粉装金。平式装金分“金地五彩花”和“金花五彩地”两种。内容多含吉利口彩,如“瓶升三戟”“一锭如意”等。苏式彩绘施于宅第或祠堂的,构图比较灵活,色调柔和雅致。常用浅蓝、浅红、浅黄作画,花纹用祥云、几何纹或卷草等式样,精雅别致。

  制作技艺

  根据花式之繁简、用料之优劣、操作之精粗,其形制可分为上五彩、中五彩和下五彩三类。上五彩:花式复杂多样,以山水、人物等图案为主,着色退晕沥粉少,装金少。中五彩:花式比较简单,以花草为主,着色退晕不沥粉,不装金。下五彩:花纹图案框线,色彩少,退晕比较简单。

  苏式彩绘的颜料选择相当讲究,可分为植物性、矿物性和人造无机颜料三类。植物性颜料主要有胭脂、槐花、藤黄、花青等。矿物性颜料主要有朱砂、石绿、雄黄、烟煤、老粉(白土粉)等。人造无机颜料是后起之秀,主要有银朱、广丹、铅粉、锌白、金粉、银粉、金箔、银箔等。彩绘一般不采用容易褪色的植物性颜料,而采用能长久保存的矿物性颜料。此外,与颜料相配的还有调和用料,有黄明胶、熟桐油。

  苏式彩绘的制作方法分为七个步骤:抄底、衬底、打样、沥粉、装金、着色和上油。第一步抄底:将木料表面的灰尘、油渍等污垢去除,填平裂缝使之平整,用砂皮打磨光洁。第二步衬底:先后三次批粉三次打磨。先批上老粉,用细砂皮抛光。再批上立德粉抛光,最后批上钛白粉抛光。慢工出细活,非常讲究马虎不得。第三步打样:先由画师根据木料面积和尺寸,并且参照建筑物的等级和用途等,设计出彩画实样。定稿后由画师本人或画工绘制于木料上。现在,可以衬上复写纸绘制。第四步沥粉。用沥粉管按照图案花纹轮廓线进行沥粉。第五步装金:在衬底上套好金色后,刷上一遍光油,将金箔贴于相应位置。第六步着色:苏式彩绘的颜色,通常分为红、绿、青、黄、紫五彩,每种颜色的深浅色调,变化多端,旧有五彩配二十七色之说。通常每彩各取三种色调,取四色者很少。第七步上油:彩绘颜料均以胶调和,胶不耐水难以持久,因此,考究的彩绘在最后,还要涂抹一层薄薄的透明清漆加以保护。

  经典案例

  保持至今的苏式彩绘,弥足珍贵。其遗构主要有:吴中区东山镇的凝德堂、明善堂,吴中区金庭镇的南徐祠,常熟市的彩衣堂。苏州古城区内主要有:玄妙观的雷尊殿、城隍庙、北寺塔(报恩禅寺)的楠木观音殿、文庙大成殿、戒幢律寺(西园寺)、艺圃的乳鱼亭,以及卫道观的大型壁画等。限于篇幅,仅介绍忠王府彩绘。

  太平天国忠王府位于苏州古城内东北街204号,其苏式彩绘堪称一绝,不但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艺术水平高,为全国罕见。这些彩绘形成于清代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1860—1863),系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下令所绘,数量多达495方。它们分布于中轴线的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处。梁、枋、桁、垫板等位置上,无处不绘。特别是后殿,堪称彩绘集大成者。后殿原为太平天国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厅堂,称为“圣殿”。后殿不但在梁、枋、桁上施以彩绘,还在后步柱之间的九方垫板上施以彩绘,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动植物连环画景观带”。图案以鹿、鹤、虎、豹、狮、象、鸳鸯、绶带鸟、白兔、花猫等鸟兽为主,配以树石花草,栩栩如生。

  这些彩绘色彩明丽,以吴门画派风格领衔,也吸收西洋画派的风格和手段,图案以山水、花鸟、走兽和绚丽的锦纹为主,风格典雅,取材各有寓意,如福禄寿、吉庆有余、百事如意、锦上添花等。寓意通过具体图案表达,主要有:金钱和蝙蝠(全福)、柏树和梅花鹿(百禄)、蜜蜂与猴子(封侯)、仙鹤蟠桃(鹤寿)。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的组合,寓意“玉堂富贵”。其中,反映太平天国艺术特征的彩绘,主要是龙凤艺术图案。例如大门、仪门的额枋,以及正殿的额枋、步桁、脊桁等处,浓墨重彩绘有“双龙戏珠”“祥云团龙”“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这些龙凤彩绘,象征着农民政权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皇权”思想,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一些太平军高级将领追求奢侈生活的蜕变。

  苏州一些规模较大的会馆公所,都设有戏台,如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上塘街的潮州会馆。这些会馆的戏台顶部设置的藻井,不但榫卯结构精巧,具有良好的舞台音响效果,苏式建筑彩绘也大显身手。限于篇幅,本文不具体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