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3岁孩子偷酸奶送到派出所:孩子犯错后,99%的父母言行过激┃暗语结香

 丄学号 2022-11-24 发布于广东

作者┃暗语结香   朗读┃踮脚微笑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近日,3岁男孩偷酸奶被奶奶送到派出所上了热搜。

男孩来自湖南娄底,起因是他从邻居家拿了一瓶酸奶,被奶奶发现后,坚持要把孩子送到派出所。

孩子反抗激烈,爷爷从旁劝阻无效,眼睁睁看着孩子被奶奶强行塞进车子。

拍摄者刘先生表示,这才是三观最正的教育,孩子的底线问题不能惯,一定要让他记忆深刻。

网友们的态度也是两边倒。

有些网友表示认同:一次教育受益终身。

也有网友反对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奶奶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不应该将教育孩子的机会假手于人,更不应当用社会规则教育孩子。

试想,当孩子被当做小偷,被带到他最尊重的警察叔叔面前,孩子的内心经历了何等的惊涛骇浪。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固然可以一次到位,但是也可能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巨大的阴影。

这种阴影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赫伯特·斯宾塞说:“如果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很难立足社会。”

这样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福建福州,一名5岁的女孩在商店偷偷拿了一个玩具,被妈妈要求去自首。

江苏南通,一对夫妻因为儿子偷拿100元将其带到派出所。

孩子犯错,特别是这种道德层面的错误,家长着急上火采用非常手段,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教育本就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用力过猛,方式过激,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摧毁孩子内心的自我。

我们鼓励教育的多样性,也认同让孩子承担后果,但这并不能代表父母可以对孩子“随心所欲”。

孩子犯错,父母言行过激的背后

是情绪失控、教养无能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父母永远有办法“出奇制新”,让孩子汲取教训。

大连,一名女子让孩子在车流中爬着走,边走边不停辱骂孩子。

每当孩子试图站起来,就被女子一脚踹到屁股上,孩子吃痛,继续趴下,手脚并用爬着。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要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吗?

扪心自问,每当孩子犯错,我们对孩子大发雷霆,棍棒加身之后,内心是否有一丝心虚?

广东深圳的黄先生因为小学四年级儿子沉迷看电视,一怒之下,就把电视砸了。

事后,这位爸爸承认自己言行过失,当时确实被气坏了。

樊登曾说过:“父母骂孩子90%都是在迁怒,是将自己的挫败感、无能感、压力感迁怒到孩子身上。”

确实如此。

安徽埠阳的一位吕女士,因为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把客厅里满墙的奖状撕下来。

她还鼓励儿子,等他上高中后,再把这面墙帖满。

父母的这些“一时兴起”的行为,更深层的原因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作为父母,一次次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均告失败后,深深的挫败感在心中堆积。

久而久之,这种无形的压力就会在孩子下一次犯错时爆发,驱使家长采取更极端的行为。

我们不是故意要打骂孩子,只是在教育这条路上,每一位父母都有很多血泪史。

其实,只要父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在孩子犯错时就不会太激动。

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的孩子也是。孩子会犯错,父母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心中就会轻松许多。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越推越远

所有父母都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我们不难回想起,小时候自己闯祸那一刻,害怕父母被发现的心情。

自责懊悔、惶恐不安、紧张得全身发抖?

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大部分孩子在犯错后,能立马意识到错误,一想到接下来要面对父母的责骂,内心十分煎熬。

当然,十有八九,我们获得了这项“殊荣”。

网友@哥斯拉不说话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小时候挨打后的内心活动。

我每次挨打之后躺在床上,就幻想着自己从窗台上跳下去,摔得满身是血,妈妈就趴在我的尸体上哀嚎。

她打我越狠,我的尸体模样就越惨,她挂满泪珠的脸就有越多悔恨。

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一种报复心理。

孩子只能靠想象力来发泄心中的委屈,但是内心其实是不服气的,年幼的他们只能将不满情绪压抑在心里。

假以时日,随着被打骂次数增多,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对父母的误解也越来越深。

既然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就不能再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

尹建丽说:“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孩子固然记住了教训,但他同时也贬低了自己;因为害怕责备不敢尝试;或者为了掩盖错误而选择撒谎;最怕孩子安全感缺失,成为父母的“讨好者”。

总而言之,简单粗暴的教育确实让孩子长了记性,但是也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身心俱疲,伤痕累累,离父母越来越远。

允许孩子犯错,心法在前,方法在后

心理学家李志勋说:孩子犯错是一种发展需要。

孩子每犯一次错,就是一次成长的契机。

简·尼尔森说: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很高兴:“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区别在于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

正视孩子犯下的错误,帮助孩子从中汲取经验,完善自我,是为人父母必修课的重中之重。

在我看来,父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是前提;然后父母要始终站在孩子这一边,这是“心法”;最后,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这是方法论。

01

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内心平静,公正,不带任何预设和批判,肢体语言不包含任何的潜台词。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面对孩子了。

道理都懂,做不到怎么办,我们可以暗示自己,尽量朝这个标准靠拢,父母只要有心,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回想自己某一次心平气和与孩子沟通的效果,如果失败,可能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

02

永远站在孩子这边

切记不要仇视孩子的错误,把孩子推到对立面 ,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品。

我们常常说内耗,孩子的感觉更甚,他们比成人更加脆弱,当孩子把精力用来应付父母的抱怨、责骂和羞辱时,他内心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宽容、被无条件爱着,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他的内心才有空间思考、探索、反省错误。

03

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网上,一个男孩揪狗毛,为了让孩子体会被人揪毛发的感觉,妈妈也揪了男孩的头发。

这位妈妈的方法值得借鉴,此外,让孩子承担后果,也是不错的方法。

孩子在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就要饿肚子。

下雨天不打伞就会被雨淋湿。

把地板弄脏了,就要负责把地板擦干净。

把杯子打碎了就要想办法补偿。

孩子既认识到了错误,也学会了勇于承担责任。

教育的关键在于“育心”

教育的关键在于“育心”,一定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心法在前,方法在后。

所谓“心法”:我们是否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不择手段的理解孩子,站在孩子这一边。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位父母都是一位艺术家,孩子就是我们手中的艺术品。

孩子每犯一次错误,都考验家长的耐心,毅力和智慧。

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一颗爱孩子的心,我们缺乏的只是耐心。

请给犯错的孩子再多一点点耐心吧。

作者:暗语结香,自由撰稿人,忠于自己,热爱生活,用文字构建温情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