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管正斋(1901-1980),山东省高密县人。云南省名中医,著名针灸学家。管正斋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管家岱,是擅长针灸医学的中医师。父亲管庆鑫,12岁入庠,14岁中秀才,19岁随父辈悬壶济南。而立之年,即为齐鲁名医。其为人豁达、开明,送子赴京求学。管正斋幼年即随父辈习医及针灸,研读医籍,为其后成家打下扎实的基础。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后,正值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树立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考取官费留学日本,留日期间,摘蕊于东瀛针灸之精华,工益精邃。回国后,1932年曾任北京短期针灸讲习班教师。1935年应承淡安先生邀请,参加“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担任针灸教学,致力发展、推广针灸学术。管老难能可贵的于1943年由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了《杏轩针灸经》针灸专著,在当时针灸书籍匮乏的年代,弥足珍贵。 建国后,管老更以培养中医针灸人才,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从50年代初,先后担任昆明市各种针灸培训班和云南省各种中医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的教师。1960年受聘于云南中医学院,担任《内经》及《针灸学》教学,兼任学院医经教研组顾问。1961年管正斋将《杏轩针灸经》一书捐献给云南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以此为蓝本,重印了《五环子午流注环周图》、《针灸配穴成方》等教材。“文化大革命”期间本书被销毁。1999年,为弘扬祖国医学,继承发扬管氏针灸学术流派学术经验,昆明市卫生局将《管正斋名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列为昆明市卫生局中医科研项目,予以资助扶持。课题组根据管老生前的著作、讲义、手稿等遗作,编撰成《杏轩针经—管正斋针灸学术经验精要》一书,保存了大部分《杏轩针灸经》的主要内容。本科研项目,获2002年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2年8月,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杏轩针经—管正斋针灸学术经验精要》一书。 管氏从医生涯五十余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谨严,诲人不倦。对患者有求必应,不论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精心治疗。诊病施针,一丝不苟。几十年来,他对针灸医术精益求精,学术上有独特的创见,从其学者遍及全国及英、美、澳洲、加拿大等地,对针灸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管氏认为,我国医学理论是从探索大自然规律而来,人类生存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息息相关。所以为医者研究养生,治疗疾病,就必须从清升浊降,寒暑往来,动静相召、上下相临,万物从而化生的这个核心出发,体会这些道理,不但能已人已病之病,更能已人未病之病。所谓已人未病之病,就是以四时生长收藏之道理,教人以顺应天时自然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认为六淫乃外感疾病的主要原因。掌握了六气德化政令灾变损物益物之规律,对于认识疾病,临床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 诊法,就是认识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是医者面临的第一关。“四诊”、“八纲”是先贤留给我们突破这第一关的方法。四诊即望、闻、问、切,有了四诊的材料,再进一步按照八纲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分析病症的属阴、属阳,在表、在里,寒性、热性,属虚、属实,经过全面的分析判断,确认疾病之后,结合时令辨证施治。认为这是针灸医生的基本功。 经络腧穴在针灸疗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经络而言,在人体结构上它是卫气营血运行之通路,分属于五脏六腑,沟通内外表里,统领着各脏腑经气运行。它的功能是通过经络把脏腑化生之气血津液分布到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使皮肤肌肉充实濡润,筋骨柔韧,关节滑利,达到各部阴阳协调而不病。医者施术亦必取道经络,从而收到补虚泻实,调整脏腑功能的效果。 就腧穴而言,它是经气输注聚结于体表的部位,也是支络从经脉别出的地方,经云:“邪气侵入人体自腧穴始’。由此可见,腧穴不仅是神气游行出入,而且还是客邪不断逗留的场所。认为腧穴是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调虚实,处理百病之枢纽,治疗疾病之关键,医家必须精熟之钥锁。更特别强调指出十二经脉的五输穴“井荣输经合”,对一切疾患疗效极大,功能显著。凡我针灸学者应该谙熟而掌握应用。管氏针灸临床强调辨证论治,规范配穴处方;重视传统针刺手法。管正斋先生撰写了针灸配穴方法论,针灸配穴成方等论文,确定了针灸施治法则;针灸处方原则;总结了针灸取穴规律;制定了十六种针灸配穴法,成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针灸临床配穴处方准绳。 管正斋先生擅长经络辨证,其论文“经络辨证针灸法述要”在国内和日本连载发表。提出了“循经辨证为纲,十二经病候是纬”的经络辨证纲要;阐述了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理论的针灸临床运用和经络辨证方法。管氏的学术传承人继承和发展了经络辨证理论,出版了《管氏针灸经络辨证针灸法》学术专著,作为管氏针灸学术流派针灸临床圭臬。 管氏学习钻研《内经》、《难经》,《易经》等经典著作,在理论阐发和针灸临床中传承发展。 管正斋先生在《内经》针刺手法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家传针灸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氏针刺手法,主要包括:1.针刺前記“三要素”: 取穴方法:管氏认为,在熟悉经络腧穴的基础上,必须经过医者精确的取穴,适当的针刺,方能收到效果。《标幽赋》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用针者必须谨慎从事,不可粗心大意造成医疗事故。取穴要准,要多下功夫,刻苦钻研,久之自能熟中生巧。至于“骨度折量法”、“同身寸取穴法”等,只能作为参考. 针刺法则: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一切疾病都由阴阳失去平衡而形成。因此我们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通过针刺补泻使其不平衡者复归于平衡,取得医疗效果。但在针刺之前必须了解这种不平衡之成因,发于何经?在表?在里?是寒?是热?属虚?属实?经过确诊之后循经取穴进行针刺。针刺时应该顾到病家的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史及病势的发展,再结合时令、部位,作为针刺深浅、留针久暂的法度,或补或泻适度而止,过与不及均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持针态度:医者在施术前应认真掌握疾病的全部情况,在用针时精神集中,持针坚定,细心观察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的一切反应,以便随应而动地运用手法,使针气随病情变化而变化。正如《素问·针解》篇云:“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病程中体会针端的精微妙用。使我心与造化相通,使自己的医术达到更高的造诣,不致落为徒守门户之粗工。 管氏“下针十法”: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是管氏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针十法”精辟概括了管氏针刺基本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管老引用宋·邵康节所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此天地之数也。天本为乾,地本为坤”。故将单针透刺法、两针傍刺法、三针齐刺法、四针恢刺法、五针扬刺法及多针连刺法六种针刺方法归纳为“乾坤刺法”。 乘病人呼气时进针;入皮后,缓慢分几度捻进;行针时,着力在针尖,插的手法多,提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前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后用力轻而缓,针感缓和而感应较小;留针时间短或不留针;乘病人吸气出针,出针时快而轻;出针后揉按针孔。 乘病人吸气时进针;入皮后,进针疾速,很快地插到所需的深度;行针时,提的手法多,插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后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前用力轻而缓。留针时间长,在留针过程中加强手法捻转行针,力求感应较重和循经感传,乘病人呼气出针;出针缓慢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揉针孔。 管氏初级补泻手法,从进针、行针、留针、出针做了由博返约的归纳提炼,内容简明扼要,操作层次清楚,具有易学实用的特点。 管氏高级补泻手法,主要包括:“太极纯真补泻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四法”(又称通关接气大段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以及“两仪生化六法”: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龙虎交战、子午捣臼、龙虎升降、凤凰展翅等。 管老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反复揣摩,感悟颇深,他在《新中医药》杂志1958年2月号,第9卷的2期46页发表的《我对针灸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与体会》一文中,开创了图解“烧山火”、“透天凉”操作要领的先河;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临床运用体会。管老手法纯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管氏认为,“烧山火”法,要一针下去,热如泉涌,患者立感热流充盈,寒证立愈,此针为补。其术之精巧在行针刚柔缓急之手劲和针端得气之关键。按烧山火补法,应随而济之,即名曰:“随”。随者,顺其流而下针,随着经络气血流注的方向徐徐而进,绝不能用推的手劲。总之此手法的关键在针头小幅度提插,使其与气紧紧相接,气随针头而动,针随气动而行,如此则气行加速,瞬间阳气畅达,热流周遍,随吸气缓缓出针。至于“透天凉”法,它能以除热,一针中穴,凉气翕翕,胸中清爽,口唾津津,热疾全消,此针为泻。除了吸气进针,随呼出针之外,要在针端掌握刚柔缓急之手劲,体察进针得气接触之时,乘机施术。此针为泻,法应逆流而下针,迎而夺之。“迎”是对面而来迎接之意,迎的目的在于除热生凉,那就必须赖以针气合一,下针时轻轻刺至深部,得气后行六阴数,使阴气萌动,迎针而至,针气衔接气针合一,真阴一动,凉源大开。如此则收夺阳长阴之功。出针时不必猛力拔针,不然就达不到除热生凉的功效。亦要塞热流,开凉源,此乃阴阳消长的道理,就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的意义。 管老依据《内经》“半刺法”等论述(《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根据婴幼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婴幼儿补泻手法。 拽拉升提手法,主要用于脏器下垂的虚证,如子宫脱垂,胃下垂,直肠脱出等。 拽拉行气手法,适应于气血壅滞不通的实证和前后阴炎症疼痛,如睾丸炎,膀胱炎,尿道炎,肛门术后疼痛,外痔等。 管氏过梁针手法,是管老在继承前人经验和在家传针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手法。过梁针补法:行“凤凰理羽”手法九次,三九二十七次,或九九八十一次。 过梁针泻法:行“凤凰展翅”手法六次,六六三十六次,或八八六十四次。留针30分钟,行针时,有的病人可能出现无力、出汗等症状,应及时减轻手法和行针次数,以免病人虚脱。起针时,应缓慢退针,出针后休息20分钟。主要适应证:癔症性瘫痪,脊髓损伤,外伤性截瘫,痹证,痿证等。 剖析管氏针刺手法,无论是初级补泻手法,高级补泻手法,抑或是特殊针刺手法,贯穿于手法始终,起到核心主导作用的是捻转手法。独特的捻转手法,是管氏补泻手法的“内核”。“针刺手法整体观”,是管氏针刺手法的主要学术特点。这在管老的著作中,有充分的体现。《杏轩针灸经·手法篇》所载的《针刺十要》谓:“辨证明,虚实清,别经脉,定腧穴,量深浅,审部位,视禀赋,合时令,参舌脉,查针具。”这是管老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制定出的一套针刺操作程序。他强调指出,针刺手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操作技巧,而是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十要》较全面地提示了针刺施术的注意要点,反映出管老对针刺手法的缜密思考和灵活运用,突出体现了管氏针刺手法的整体观的学术特点。 针灸临床,在经络辨证的前提下,因人、因病、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采用特殊针法。管氏创新的特殊针法主要有:管氏舌针,管氏耳针,管氏过梁针;灵龟八法,管氏子午流注针法等。 舌针疗法是管正斋老中医根据《内经》舌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理论,结合祖传针法和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特殊针法。管老的学术继承人,嫡系传人管遵惠教授,继承和发展了舌针理论,通过针灸临床的实践与推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氏舌针灸学术体系。 管氏舌针,依据《易经》“阴阳之道”的哲理,和“阴升阳降”的中医理论,确定了24个基础舌穴;制定了管氏舌针补泻手法;确立了管氏舌针配穴法;规范了管氏舌针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管氏舌针为主治疗小儿脑瘫150例,总有效率为93.04%,临床病例分析表明,舌针能有效改善患儿智力、语言功能、惊厥等精神神经症状;对恢复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治疗作用。 管氏舌针为主治疗中风190例,总有效率为95.8%,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进行观察证实:舌针治疗能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增加脑供血,增强脑代谢,有助于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 管正斋老先生在刺法上汲取了《内经》“短刺”法中的深针,“输刺”法的取穴精而深刺,以及《内经》“经刺”法的直刺病变不通的结聚部位等针法特点,结合家传针刺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氏过梁针法。管遵惠教授学习继承了家父的学术经验,在针灸临床应用中,有所创见和发展,传承了管氏过梁针法 “深”:管氏过梁针选用的奇穴和经穴,较常规刺法进针深。“透”管氏过梁针四肢部奇穴,要求透刺到对侧皮下。“动”:过梁针在进针或行针时,患者肢体会出现不自主抽动或颤动。 “应”:部分过梁针奇穴,须在针刺时出现感应,方能获效。 管氏过梁针常用特定奇穴有24个。过梁针补法:行“凤凰理羽”手法9次,三九27次,或九九81次。过梁针泻法:行“凤凰展翅”手法6次,六六36次,或八八64次。留针30分钟。起针时,应缓慢退针,出针后休息20分钟。 管氏过梁针治疗癔症性瘫痪者68例;配合电针、心理治疗及功能锻炼。1~5次治愈者26例,6~10次治愈者18例,10~20次治愈者15例,21~30次治愈者6例。治疗3个月至2年,好转者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3%,治愈率95.59%。 管氏过梁针治疗35例经精神病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病患者。男性26例,女性9例。35例患者,经过梁针治疗1~3个月,临床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86%。 管氏过梁针治疗急性脊髓炎恢复期19例,经治疗3-4个疗程后,治愈11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7%。 耳针是以耳体上的穴位为主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就有关于刺激耳廓治疗疾病的记载。《内经》对耳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关系,有着详明的论述。耳针学在四、五世纪以前就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理论知识和经验。由于历史原因,耳针学几乎濒于消亡。解放后,党的中医政策使耳针学在全国学习和运用形成了群众性热潮。管氏几十年从事耳针学的研究,发前人之未发,耳穴的数目发展到200余个,耳针穴位注射、耳针麻醉等法,把耳针的理论及实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的第一部《耳针学讲义》在云南问世。正斋先生的嫡系传人管遵信在针灸临床中继承和发展了管氏耳针的学术思想,在《耳针学讲义》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中国耳针学》一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氏耳针学术体系。 管正斋老先生在1943年由上海大中华书局出版的《子午流注诠释》;1961年6月云南中医学院重印的管氏五环子午流注环周图,在明代徐凤《针灸大全》中“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的基础上,增加了“同宗交错”(又名“刚柔相济”)开穴法,36个“夫妻穴”可以相互通用,增加了36个时辰的开穴。但仍有24个时辰属“闭穴”,无穴可开。为此,管氏五环子午流注环周图,特加绘“母子填充”一环,采用纳子法的“母子穴”来填充闭穴,使子午流注环周图,逐日逐时,均有穴可开。既丰富了子午流注理论,又拓宽了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范围。 创制了《子午流注逐日对时开穴和互用取穴表》,首创了子午流注表解法。开穴表汲取了金代阎明广《流注经络井荥图》的部分理论和开穴方法,填补了徐氏开穴法中癸日九个时辰的“闭穴”。使子午流注开穴方法渐趋完善。 管正斋教授,用谙练的《易经》理论,对灵龟八法作了精辟的阐发。设计了“年干支查对表”,“月干支查对表”,“日干支查对表”,“时干支查对表”,“灵龟八法六十甲子逐时开穴表”,“飞腾八法开穴表”;使繁复的灵龟八法开穴程序,简化为简单易学地开穴方法;使深奥难学的古典择时针灸理论,转变为简捷便利的现代针灸疗法。使初学者执简驭繁,易于运用。 倡导灵龟八法与子午流注针法临床配合应用。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子午流注针灸法治疗中风病200例,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的82%;临床研究表明,灵龟八法配合子午流注针灸法治疗中风病具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作用机理与降低血粘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粘附性,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血液动力平衡与改善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有关。 管正斋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衣钵亲传,根底深厚;才思敏捷,博采从长,焚膏继晷,刻苦钻研;遵古而不泥古,继承多有创新;在他50多载的行医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是我们今天针灸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管氏主要著作有:《杏轩针灸经》、《针灸配穴成方》、《实用针灸手册》、《耳针学讲义》、《子午流注环周图诠注》等。著有论文“我对针灸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和体会”、“ 经络辨证针灸法述要”、“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 等100余篇。 管氏传世弟子有管遵惠、管遵信、管遵宽、管钟明、管钟洁、管傲然、管薇薇、李惠芳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