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女艺术家中,管道昇(1262-1319)是位才艺杰出又福慧双全的女子。她不仅擅画梅竹兰、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词章,而且是大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的温婉贤妻、知音伴侣,同时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慈母。既能很好地承担伦理义务、妥善处理家庭琐事、化解危机,又能发挥才华、潇洒浪漫地“诗意栖居”;既能超脱凡尘世俗之外,又能被社会历史交口称誉,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一位兼顾平衡的圆融高手、德才兼备的智慧女性。湖州位于浙江北部,因太湖而得名,古称吴兴,有丝绸之府、文化之邦、茶乡等美誉。“茶圣”陆羽在此著《茶经》。湖州是宋代以来的刻书业、贩书业、藏书业中心之一,文风鼎盛。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南宋德祐二年(大元至元十三年,1276),23岁的赵孟頫(见上图)避战乱从临安回到故乡吴兴,蒙古铁蹄震颤着江南,这位落魄的皇族公子埋头苦读经典、临帖绘画,闲赋隐居了10年。湖州德清县的莫干山是遍山竹海、流泉飞瀑、云雾缭绕的“清凉世界”,管仲姬是生长在德清的大家闺秀。管氏家族的祖先来自北方,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宰相管仲的后裔。管仲姬排行老二,字仲姬、瑶姬,别号栖贤山人。母亲周氏贤良淑德,其父管伸豪爽仗义,德高望重,乡亲们都尊称他为“管公”。管公膝下无子,几个女儿生得端庄美丽,尤其是明眸皓齿、开朗聪慧的二女儿仲姬(见下图),天资过人,不管学什么,一点就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缝纫、编织、绣花等女红样样拿手,前来提亲的络绎不绝,但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官府新贵,她却没有一个动心的。开明的管公并不催婚,他深知嫁给不合适的人等于对牛弹琴,不仅委屈了自己兰心蕙质的女儿,而且会毁掉她的灵气才情。志趣相投的知音难寻觅,又赶上南宋少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亡国的巨变,年轻人战死的、隐居的、抗元复宋的、出家的⋯⋯几年后才渐渐尘埃落定,蒙古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已成定局。时光匆匆,管小姐也从二八佳丽变成年过二十的大龄剩女,仍沉浸在诗书画和针线女红中,还是那么沉得住气地不急于嫁人,这在古代是相当罕见的。仲姬常到湖州瞻佛寺拜佛进香,应长老之邀在寺内粉壁上绘竹石图。高约丈余,宽一丈五六尺,巨石以飞白手法画成,晴竹亭亭玉立、栩栩如生。人们纷纷前来观赏,月老的红线也牵动了赵孟頫的脚步,当他看到这劲挺有骨兼具秀丽之姿的壁画时,深感绝非等闲之辈所为,向寺僧打听才知是乡贤管伸之女,心动倾慕不已。他托朋友到管府送上一幅字来换管小姐的墨竹。仲姬展开精心裱制的字幅,一眼就被那典雅遒逸的字迹吸引住了,飞笔挥毫的男子该是怎样的风采气度啊!落款“子昂”的“昂”与“仲姬”的“昇”,好似一家人般亲切,相似又有所不同。这不就是自己等待已久的如意郎君吗?!心下想着,不觉绯红了脸。对其才名和身世,她有所耳闻,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927-976)的11世孙,宋太祖第4子、秦王赵德芳(959-981)之后,其父赵与訚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赵孟頫本人被许为“吴兴八俊”之一,他的字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墨宝。管公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位才华横溢、诚恳稳重的前朝王孙。虽为贵胄,但也饱经忧患。赵孟頫11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落,每况愈下。亡国之痛使极富艺术细胞的他更为敏感隐忍,他刻苦攻读,潜心治学⋯⋯经过反复观察、慎重考量,慧眼识人的管公认定赵孟頫日后必成大器,是最佳女婿的人选,而且子昂与仲姬的八字甚合⋯⋯
▲[元代]赵孟頫《自画像》,纸本墨笔,63.8×30.8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治书侍御史程钜夫奉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在位)之命下江南网罗人才,赵孟頫这个才学显着的宋室后裔自然成为元廷笼络的重点对象。之前他已经拒绝了两次,而这第三次他在半推半就中踏上北去的旅途。他已闲赋蹉跎了十载,而立之年仍找不到定位的迷茫,为生活所困,亦有施展抱负之愿,他还想给未来的妻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元史》载: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赵孟頫至京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世祖闻其素贫,赐钞五十锭。仲姬28岁嫁给赵孟頫之说流传甚广,但在赵孟頫的年谱中,两人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春在吴兴喜结连理,时年仲姬虚岁27、孟頫35岁。新婚燕尔,孟頫在仲姬提议下临摹王羲之《黄庭经》法帖,还给夫人画了《羲之换鹅图》。秋季,孟頫返京,仲姬绘《云山千里图》赠夫君。以书画传情,是他们寄托相思与爱意的方式。次年,一家人在京城大都团聚。
▲[元代]管道昇《竹石图》,纸本墨笔,62×2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良缘佳偶不仅有爱情滋润,更有互补提升。夫唱妇随,品书论画,管仲姬婚后才艺愈精,进步很快。她向夫君学习书法,取长补短,切磋钻研。夫妻俩的字都有圆润流畅之美,但赵孟頫更雍容严谨,管仲姬较清爽灵秀。“操弄笔墨,故非女工,然而天性好之,自不能已。”天赋异禀又谦逊好学的仲姬说,“及侍吾松雪十余秋,傍观下笔,始得一二。偶遇此卷闲置斋中,乃乘兴一挥,不觉盈轴,与余儿女辈玩之。”松雪是赵孟頫的号,一口一个“吾松雪”,足见其对夫君的爱意和佩服。赵孟頫赞妻子:“天姿开朗,德言容工,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握笔知伊夺化工,消闲游戏墨池中。寒梅缀雪香生月,疏竹凝烟叶依风⋯⋯香炉袅袅茶烟好,逸兴飘然岂俗同。”这是赵孟頫在管仲姬画的《梅竹图》上题的七律,表现了对妻子才华个性的欣赏和自豪之情,虽是戏作,却能巧夺化工,可见其“深得暗香疏影之致”、“超逸绝尘”, 赵孟頫的题记也不乏专业品鉴的中肯。《丹青记》中说:“夫人性喜梅兰,下笔辄妙,不让山仙。”这对书画结缘的伉俪一起临帖作画、互相题赠,在诗坛画苑中相偕游艺,联袂合绘《兰竹合壁卷》《春江垂钓图》《鸥波亭图》《枫林抚琴图》等,这种深层沟通和审美交流、相得益彰的创作,成为连接他们美好姻缘的纽带,是持续一生的雅兴乐趣。
▲[元代]管道昇《烟雨丛竹图》,纸本墨笔,23.1×113.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以宋宗室后裔出仕元廷,蒙古王公贵族排斥嫉恨他,亡宋遗民瞧不起做贰臣的他。(对比强烈的是,诗人谢枋得坚辞不仕,1289年被强行押送大都,绝食而死。赵孟頫的侄子因此与他绝交,赵孟頫几次拜访画家郑思肖都吃闭门羹。)赵孟頫孤独苦闷,常常惭愧内疚,只有妻子能读懂他内心的凄凉矛盾和困惑尴尬,给予他无微不至的温暖和坚定的守护,不啻为上天对他的恩赐。为了躲避朝中风口浪尖的凶险倾轧,赵孟頫力求外调,1292-1295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他平反冤狱,兴办学校,是个清廉公正的好官。公务之余,他与夫人常到趵突泉、大明湖、鹊华桥等处游览。济南有李清照(1084-1155)的故居,做像李清照、赵明诚(1081-1129)那样的知音夫妻,是二人的共同心愿。总之,赵孟頫的政治雄心消减磨淡,向文化艺术转移的定位已很明确了。元世祖去世后,皇室内部权力之争再度高潮迭起,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借病乞归,返回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无官一身轻,这对恩爱夫妇除偶尔去苏杭会友及参加艺术活动外,一直在德清山中尽享天伦之乐:“既归竹窗下,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山妻是隐士之妻的意思,归隐田园,赵孟頫几年来畏谗受讥、战战兢兢的内心压力得到释放,精神轻松畅快。“山妻对饮唱渔歌,唱罢渔歌道气多。风定云收中夜静,满天明月浸寒波。”可以想见管仲姬贤淑之外,还有股山野般质朴爽朗的活力。在江南闲居4年,赵孟頫文辞书画酬答结交了不少朋友,也逐渐修复了与故交旧友的关系。尽管对他仕元有轻微责备,但大多都似长辈般略表惋惜。赵孟頫对活得耿直而清苦的文人逸士敬重有加,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相当于江浙沪三省的文化厅厅长兼教育局局长。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志趣,凡11年,在此期间,赵孟頫进入了创作旺盛时期。他广交文人学士、书画家和文物收藏家,为三教人士作画书碑,兴儒学,跋古画,访文物,遍游佳山秀水,诗酒雅集,谈艺论道,挥毫遣兴,兴致盎然。他在苏州为文学家袁易画《卧雪图》并楷书长跋,赞其如汉代高士袁安一般严守节操的风骨,称其为“吴中三君子”之一。“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描述好友孟頫的状态为“虽仕犹隐”。在画史上,赵孟頫是元代文人画风的重要开启者,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身为元初的画坛领袖,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元四家”都深受他的影响,黄公望自称为“松雪斋中小学生”,王蒙是他的外孙。和他交往密切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画家。在书法史上,他也是位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桥梁式人物。他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合称)为风范又有鲜明特色的“赵体”,成为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的楷书四大家之一。马宗霍《书林记事》谓:“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他的书法远播印度、日本、高丽等国,尤其对东邻高丽,“松雪体”风靡高丽后期至朝鲜前期达三百年。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赵孟頫是连接朝野的文化桥梁。
▲[元代]管道昇《竹石图》,纸本设色,87.1×2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生活中的摩擦谁也避免不了,像大多数凡俗夫妻一样,这对羡煞众人的丹青伉俪也曾遭遇中年危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盛会少不了杨柳细腰的舞姬和低吟浅唱的琵琶女,看到周围的名士都妻妾成群,50岁的赵孟頫也起了纳妾的念头。中年的仲姬虽然依旧开朗、仪雅多姿,但毕竟已是生养了9个孩子的母亲,没有了以前的窈窕身段,“玉貌一衰难再好”。而随着名望和地位日隆,仪表堂堂的赵孟頫儒雅风采增添了成熟魅力。在古代三妻六妾很正常,像他们这样一夫一妻是非常少的。赵孟頫不好意思直说,就先给仲姬写了个小帖子投石问路。大意是说,我为学士,你是夫人。你难道没听说过陶谷先生娶了桃叶、桃根两个小妾,苏(东坡)学士也有朝云、暮云两个侍妾吗?我便多娶几个妙龄美女也不过分,你已年过四旬,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抓财政大权就行了。仲姬接信之后,回了一首《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不见幽怨珠泪,也没有风霜刀剑,只有情深意笃,浓烈缠绵,外柔内刚。信手拈来,巧用比喻,质朴灵慧,元曲小令般简练生动,以亲切的吴侬软语道出了爱情、婚姻、家庭的本质。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情投意合,而且是相互的包容调和,是沉甸甸的家庭责任与担当,更是灵与肉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骨肉相连,同患难,共荣辱,同舟共济,生死不渝。寥寥数语的绝妙好词,堪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千古绝唱。赵孟頫被深深感动、震撼了。纵然倾国倾城、花容月貌,怎抵得上心有灵犀的知己默契、甘苦与共的恩爱守护?!旷世超凡的才情意趣,多少个女人能抵得过她一个?有妻若此,夫复何求?!据记载,“子昂得词,大笑而止。”他向夫人作揖赔罪,从此再也不提纳妾之事。仲姬处变不惊的智慧和高雅豁达,不仅化解了危机,而且加深了夫妻情义。她不是妻管严,也没什么驭夫媚术,只是一个纯棉般让人感觉舒服妥贴的女子,踏实能干,和煦安祥,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她亲手巧烹的汤羹和素色小菜,是那样营养可口;在她穿针走线的静谧中,赵孟頫的字写得格外舒展秀逸;一起默坐庭院听虫鸣、看星月,恬静怡然⋯⋯天赐的良缘佳偶,也要有智慧来成全福分。仲姬是虔诚的佛教徒,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受妻子影响,也是机缘成熟,赵孟頫与妻子双双拜归于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门下,成为明本禅师的俗家弟子。孟頫与中峰倾谈,论到真切处,常“悲泣垂涕,不能自己”。赵管二人致中峰明本的书札至今留存的共计21帖。这对志同道合的丹青知己沐手熏香,妻子绣观音像,丈夫抄写《心经》。他们还常在佛门圣地写经和撰碑。
▲[元代]管道昇《墨竹图》,纸本墨笔 ,34×5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召赵孟頫回京师,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史称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管仲姬封为吴兴郡夫人。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次年,册封仲姬为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赵孟頫卒后被元英宗(1320-1323年在位)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一生“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元世祖称其为“神仙中人”,仁宗将他比作李白、苏轼。成吉思汗子孙的铁骑征灭了南宋,而这个亡宋后裔以优秀的汉文化征服了忽必烈的子孙。在繁华又多风沙的京城,管仲姬仍向往着林泉雅逸的自由生活,怀念杏花春雨的江南。在绘于湖船、赠送楚国夫人的《烟雨丛竹图》里,仲姬以淡雅朦胧的笔墨抒发着魂牵梦萦的乡情。在京师,他们夫妇应接不暇的节日庆典、皇宫宴请和字画应酬太多了,难以静心专注于艺术和佛事。江南才是他们的根、安身立命之所、灵感的源泉。他们给中峰明本禅师写信遥寄千里之思。赵氏一门荣耀之极,也树大招风,朝中上层勾心斗角的关系很复杂,少不了到皇帝那儿挑拨离间的、嫉妒中伤赵孟頫的贵族大臣。此番北上京城,由于旅途劳顿和水土不服,长子和幼女不幸相继夭亡。仕途的腾达顺遂,远不能弥补白发送黑发的重创之苦。赵孟頫痛悔“虚名所累至此”,仲姬更希望子孙在艺术的江河中悠游,而不要做政治权斗的牺牲品,多次提出归隐故里的心愿。更何况声名越显赫,赵孟頫的心病越重,身为亡宋宗室而入元为官遭受众多贬斥。官场的倾轧排挤,未能尽其经世之志,还不得不写些歌功颂德的诗,他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仲姬看透人生的成败荣辱,同岳飞一样认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希望画陶渊明像、写“归去来兮”的丈夫拿出行动来。于是,在赵孟頫60岁那年,管仲姬填写了《渔父词》数首,劝其归隐还乡。赵孟頫跋语赞曰:“此《渔父词》皆相劝以归之意,无贪荣苟进之心。”夫人有此大智慧和超凡胸襟,与她精通佛法不无关系。而自己一直比较纠结,摇摆不定,实实在在讲忠言的妻子像一面镜子,让他不断地在修正中前行。赵孟頫作词二首并图,以和夫人之韵,寄向往归隐之情。然而,奈何“君恩未许归”,仁宗待赵孟頫素厚,不仅是怀柔政策、装点太平所需,而且是书画粉丝对一代宗师的崇拜。仲姬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方得准送夫人南归。延祐六年(1319)五月,管仲姬在返乡途中,病逝于山东临清的一条小船上,真的是一叶扁舟,弄月吟风去了。赵孟頫致书中峰和尚,倾诉亡妻的哀痛并望其超度亡灵,还亲笔撰写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3年后,至治二年(1322)七月,赵孟頫去世,与仲姬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书画传承
▲[元代]管道昇《茄圖》,紙本墨筆,52.1×28.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仲姬是一位典型的贤妻淑妇,持家的一把好手,赵孟頫曾经称赞她“处家事,内外整然,岁时奉祖先祭礼,非有疾必齐明盛服。躬致其严。夫族有失身于人者,必赎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给之无所吝,至于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上侍婆婆,中从夫君,下教子女,是个幸福三代人的好女人。她有3个儿子、6个女儿,她在《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石边生!”借青嫩竹笋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仲姬以她的才情和巧手,把家拾掇得墨香书香拂面,温馨活泼,充满了艺术气氛,给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她的诗词书画部分是与夫君唱和交流的媒介,大多为给儿女赏玩的戏作。耳濡目染,得天独厚,潜移默化,儿女们对美格外敏感,对艺术领悟能力与日俱增。赵孟頫退朝回家,与妻儿一起吟诗作画、抚琴挥毫,其乐融融。仲姬对儿女很慈爱,在家规家训和学习方面又很严格,无规矩不成方圆,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次子赵雍(1289-1369)幼即勤奋,得母指教,稍懈母即严责之。稍长,“所画浓淡浅深皆至理”,人物、山水、界画、花鸟、鞍马无所不能。赵雍清俊爽朗,恪守家法,继承父亲书法和山水画之风,兰竹师其母,秀润洒脱。赵孟頫晚年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遽逝,赵雍为之补全,其接续处竟无人能辨。仲姬悉心相夫教子,传承书香画艺,栽培子孙后代,儿子赵雍、赵奕和孙子赵凤、赵麟、赵彦征皆为名冠一时的画家,外孙王蒙(1308-1385)的画作元气磅礡且具有开创性,他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为著名的“元四家”。元仁宗非常喜爱管仲姬的书法,谕旨其作千字文一卷,又命赵孟頫书篆籀隶真行草六体千字文六卷,其子赵雍书一卷。令人装上玉轴,珍藏于宫中秘书监,赞曰:“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后人把赵孟頫、管仲姬、赵雍画的墨竹裱成一卷,谓之《赵氏一门三竹图》;赵孟頫、赵雍、赵麟都曾画过《人马图》,后人又把他们祖孙三代的作品也裱成了一卷,谓之《赵氏三世人马图》(见下图)。赵氏一门家风书画相传,名人辈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瑰丽传奇的篇章。
▲[元代]赵孟頫、赵雍、赵麟《马图卷》,纸本设色,30.2×178.1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异族可以入主江山,可它入主不了文化;可以拿走国,却拿不走家,家是留住文化之根的最后堡垒。家有贤妻如国有良相,兴旺祥和。赵孟頫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功是婚姻家庭,最欣慰自豪的是娶了管仲姬,养育了聪慧孝顺、富有艺术才能的子孙后代⋯⋯令我惊讶的是,赵孟頫的《鱼篮大士像》一点不飘逸仙气,非常生活化,丰润饱满,朴素端正,像脚踏实地的中年主妇,鱼篮观音是否以家里能干的贤妻为原型而画的呢?他们夫妇都画过护佑婚姻美满、白头偕老的鱼篮观音,而在赵孟頫心中叫人背诵佛经、让人明白世间诸色本属空假的鱼篮观音,很像写《我侬词》、鼓励他抄佛经的妻子,仲姬心怀慈悲,终身持观音菩萨圣号,不就像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吗?不仅是生活上的贤内助,也是他艺术创作上的得力助手和伙伴,更是孩子们的好母亲。德才兼备,内外双修,是一位极具有内涵的伟大女性。▲[元代]管道昇《致中峰和尚尺牍》,紙本墨笔,43.6×77.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书法史上,能与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并列凤榜的是管夫人(仲姬),世称“书坛两夫人”。书史评道:“仲姬行楷,与孟頫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之后无俦”。卫夫人,乃王羲之老师,真书古质,蕴蓄多姿,开今草先河。以之比喻仲姬,后世对管仲姬书法的推崇,可见一斑。仲姬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所写《千字文》被元仁宗视为珍宝。她的小楷端庄清贵,行草舒展俊逸,世传管夫人书作“寸缣片纸,人争购之,后学为之模范”。管仲姬《与中峰禅师尺牍》的书风与赵孟頫颇为相近,而在运笔结字间流露才女特有的秀韧。其书法作品中更多为佛经典籍,如《金刚经》数十卷、《金刚经塔以轴》《泥金心经一卷》《普门品经》等。大德十年(1306),管夫人书《观音大士传》,又楷书《地藏庵观世音菩萨传略》,这是她根据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而成,被镌刻于碣石之上。妙庄王女儿历经艰辛修成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的故事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她有着“千手千眼”。原本被刻画为男身的观音菩萨,到元代之后的中国寺庙中纷纷变成了慈眉善目、端庄秀洁的女性形象,据说与仲姬这本完整的观音传记有很大关系。仲姬留下的诗词不多,除了著名的《我侬词》《渔父词》外,还有《寄子昂君墨竹》《题画竹》等,仅见的都是作画题诗,如“暮嶂远含青,春光空带碧。细看风前枝,抛书枕萝石”、“雪后琼枝嫩,霜中玉蕊寒”等等。仲姬在绘画方面,善画梅竹兰,兼工山水、佛像,尤擅画竹,师承“文湖州”(文同)的文人画风,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她的墨竹在风格气度上要胜出于赵孟頫,而且“笔意清绝,颇有韵味”,名靡时世。画竹也很有名的“元四家”之一倪瓒曾写诗表达对管夫人的敬意。仲姬于仁宗皇庆三年(1314)画了一幅竹子长卷,画面上竹枝竹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用笔遒劲而洒脱,墨色苍莽而清爽,豪放不羁又带几丝孤独苍凉,还题有“竹势撒崩云触石,应是潇湘夜雨时”的诗句。一扫脂粉的扭捏矫饰,英迈旷达,落落有丈夫气。明代画家董其昌惊叹:“此卷竹枝纵横墨妙,风雨离披,又似公孙大娘舞剑器,不类闺秀本色,奇矣奇矣。”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水竹图》则清新柔嫩、飘逸生动,以其独特的娟秀娴淑洋溢出女画家才有的灵气。亦刚亦柔,是管仲姬性格的不同侧面吧!《赵孟頫系年》里提到过仲姬有24幅绘画作品,也有全景山水楼台亭廊的界画,可惜保存下来的不多。其佛画之作有《紫竹图》《长明庵卷》《鱼篮观音图》《十六罗汉渡海图》《观音大士像》等。其中《长明庵卷》的评语为:“墨气高古,无儿女之态”。仲姬的创作经验总结在她所撰《墨竹谱》一书中。▲[元代]管道昇《竹石图》,纸本设色,36.8×24.2cm。私人藏品。 仲姬是非常全面的女艺术家,历代才女少有像她那样多才多艺的,不仅书画造诣颇深,而且刺绣技艺超群。在古代,女红作为相夫教子的一种本领,相当于男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重要。名门闺秀的琴棋书画可与刺绣并提,但也往往作为女红之余的副业。元代是中国织绣史上的一个高峰,在大都和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趋于美术化,但多为绣名人书画或花鸟楼阁的宋代遗风,而管仲姬以针代笔留给后世的是少见的元代佛教绣画。她的《观音像》是发丝和丝线合绣的佳作,手持佛珠、赤足而立的观音,静穆而潇洒。飘舞的披肩秀发、眉毛、眼睛都是用青丝绣制的。古人把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发绣源于唐代,信女们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神佛,以示虔诚。仲姬手绣的《十八尊者》于2004年以1980万人民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刺绣艺术品拍卖的纪录。《十八尊者》是迄今存世的元代保存最完好、图案最丰富、绣幅最多的名家孤品。大德三年(1299)仲姬皈依中峰禅师,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16幅,供于寺内。绣的其实是二十罗汉,是释迦牟尼十六弟子加入弥勒(布袋和尚)、摩耶、降龙、伏虎四位尊者,还有侍从、比丘、金刚、韦驮法像衣钵等,但后人沿俗仍称之“十八尊者”。专家认为,这幅绣画有三绝:一为粉本高绝,二为绣技妙绝,三为装潢精绝。26人,26相,或嘻笑愁怒,或定寂悟觉,瞻盼凝睇间,显出佛家济世度人、天王护法镇界的精神与性格。其造型能力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而笔触起转有致,更是流畅磊落,有曹衣出水,又有吴带当风,既注重线描力度,又着意赋彩设色。针法多样,其疏密、轻重、逆顺,循丝理而参差运针,将丝光的亮艳与和顺,运用得妙到毫巅。册尾有中峰禅师和两位明代文人画家的题跋。中峰禅师写道:“赵夫人面对如来,心存空寂,为梵宫之善果,显度世之⋯⋯”金文鼎赞叹:“精气贯注,毫发欲动,鼻孔皆灵,非具宿根慧业不及⋯⋯稀世之珍也。”王谦预言“足以传诸不朽矣”。果然,七百多年流传至今,保存完好,光彩耀目,充盈着一种动人心魄的佛家精神和气概,堪称刺绣史上的绝代神品。在《墨竹谱》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笔如神助,妙合天机,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纵而所欲,不逾准绳。”仲姬说的是她推崇的竹派宗师文同,其实也是她的成功之道。信神佛,尊传统,超凡俗,不悖天理,正像她的名字,循道而昇,开智开慧,也福泽周边⋯⋯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