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谈个有时效性的话题,话说XSC“一π”截止到6月3日,近来咨询的家长比较多,所以决定干脆写一篇文章来谈。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MD细节不能讲。所以本篇只聚焦家长的“纠结”的问题来谈一谈,就是当您有了两三个备选后,如何权衡。事先声明:不要指望李老师来拍板,如果您非犹豫不决,就让您家旺财拍板——后悔了的话,晚上就给它炖了就好了。为什么要把问孩子放第一位呢?为了方便决策失误后甩锅:你看,是你自己决定的——当然,这是玩笑。家长要清楚,初中三年是孩子去上学,而不是家长去念书。在学习这件事上,内因占主要因素,问一问孩子,是起码的尊重。孩子到了12岁,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如果孩子很抵触、很拧巴——你看,还没入学就有抵触情绪,那开学还要先花很长时间调适心态,这不是没事闲的?特别是有些学校是寄宿制,孩子适不适应寄宿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初中阶段,有的孩子比较恋家,不想寄宿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否接受寄宿这个一定要尊重孩子意愿,家长不能想当然。有家长会说,孩子了解的也不清楚,如何做决定呢?那就进入下一个话题了。就是看官方宣传,当然,所有官方宣传都会美化,看这个的目的是了解这所学校的“上限”,就是最好能达到什么样子。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看看学校学生们的普遍状态,校门口多少有些顾忌,一般出了学校50米,就开始表露自然状态了。通过这种田野调查,可以了解一所学校的“常态”。(当然,目前防疫阶段可能看不到,就先略过。)这是进一步了解学习体验,这是藏不住的。同时家长在自由状态下交流,往往伴随吐槽,由此可以了解一所学校的“下限”,说白了就是看看烂能烂到哪去。①最好是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家长都问一问,孔子曰过“大家都说好不算好,得好人说好,坏人说坏,才是真的好。”②不要问A校家长B校怎么样。您琢磨琢磨:您朋友刚买了个华为手机,您问他苹果手机咋样,他能说苹果更好?那自己岂不是冤大头?通过这个可以了解一所学校的“综合质量”。不过这个东西大多数人应该是拿不到,假如能搞到的,就很有说服力了。要注意的是网上那些随手能搜到的就不要信了——如果拿不到可靠的数据,这一条就忽略吧。 除了考虑学校,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还要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下一个要讲的了。初中和高中不同,高中就是什么录取线对应什么质量,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生源混杂,小环境比大环境更重要。所以不要冲着学校名字去,要看自己孩子去哪能进重点班。特别是各校都有校额到校,未来的竞争更多是学校内部的竞争。有人会说:哎呀,你普通初中出来的,上了重点高中也比别人差一大截——没那个,你上了重点高中,一只脚就迈进大学了。 换个说法就是交通是否便捷,尽量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或者因孩子上学搬家使家长上班通勤变得很麻烦。不要说什么“一切为了孩子”,当你有这种“牺牲者”的心态后,很容易积累负能量,如果孩子表现不理想,就容易心理失衡。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是个挺麻烦的事,所以维持一种大家都好的状态比较合适。 很多家长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李老师告诉你:这是个重要因素。孩子每天中午吃泡面、点外卖,吃公司配餐还是吃学校食堂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特别是连续三年。假如两所学校比到最后都差不多,那就可以比比食堂了。 不少家长觉得某学校高中挺有名气的,觉得初中应该不错。或者说某学校高中薄弱,那初中也拉跨——这是误解。大多数学校高中质量和初中质量关系不大,原因之前说过,高中是过筛子选拔出来的,什么分数段基本就是什么质量。而初中是混杂的生源,所以同一所中学初中和高中这两个没有可比性。(六小强除外,因为人家初中也有办法过滤生源。) 谨记人要留有口德,“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特别是自己孩子面临纯派位,这种概率的事情说不好的。 万一真派到您天天埋汰的学校,请您计算下孩子心理阴影面积。不管孩子最后去了哪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李老师常讲:不同学校就像不同跑道,有的是塑胶的,有的是柏油的,有的是煤渣的——跑道不同,但跑不跑在你个人。 “定则定矣”,确定后,就是考虑如何备战分班考,如何预习初中知识,为新的平台上的竞争打好基础了。至于还不如自己的王小明去哪了、吊儿郎当的马小跳怎么撞大运了、默默无闻的马晓丽是不是有门路……这些就都是自寻烦恼了——除了影响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啥用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