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神经萎缩针灸疗法

 醫慱云天 2022-11-24 发布于广西

视神经萎缩

[概述]

视神经萎缩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视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导致视功能障碍的疾病。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现代医学认为,原发病在球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萎缩过程是下行的,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其病因多为外伤、炎症、肿瘤、遗传性神经病等;原发病在视乳头、视网膜或脉络膜,萎缩过程是上行的,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病因多为视神经乳头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药物中毒等。病理变化: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所见视乳头苍白,而境界鲜明,筛板清楚;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乳头苍白,但境界不分明,不能窥见筛板。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肝肾素亏、精血虚少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而外感六淫,邪毒外袭,损伤目络;或因外物损伤,气血不通,而致目系失养而成。本病早期虽有标实或虚实夹证候,但因病程多较长,故以本虚为主。本病属于中医学“青盲”的范畴。

[诊断要点]

本病以视力减退为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苍白。原发者视乳头边界清楚,生理凹陷及巩膜筛板清疑难病针灸治验晰可见,视网膜血管正常或稍细;继发者视乳头边界模糊不清,巩膜筛板不清,视网膜动脉变细,视野常见向心性缩小,亦可出现中心暗点、扇形缺损或偏盲。视觉减退以红绿色视野改变为著。

[中医辨证施治]

一、气血瘀滞型

主证:外眼无异常、视物模糊或昏朦、头重眼胀,或头部外伤后,视力丧失,头痛健忘,舌色瘀暗,脉涩,或沉迟。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明目。

处方:

1.毫针法

1)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三阴交。

(2)球后、四白、风池、心俞、曲池。

操作:两组处方交替应用,留针40-60分钟,用呼吸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20-30次为1疗程。

2.水针疗法

(1)攒竹、三阴交。(2)四白、风池。(3)翳明、曲池。

操作:3组处方交替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ml药液,隔日1次,15-20次为1疗程。

二、肝肾亏虚型

主证:外眼无异常,视力进行性下降,以致不辨人物、明暗,同时伴见双眼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白,脉细或沉细。

治则:养肝补肾,滋阴明目。

处方:

1.毫针法

(1)睛明、瞳子醪、三阴交、光明、太冲。各论

(2)球后、承泣、膈俞、肝俞、肾俞、太溪。

操作:两组处方交替应用,留针40~60分钟,用呼吸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20~30次为1疗程。

2.水针疗法

(1)瞳子瞭、光明。

(2)球后、太冲。

(3)风池、肝俞、太溪。

操作:3组处方交替应用,维生素B2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ml药液,隔日1次,15~20次为1疗程。

三、气血双亏型

主证:外眼无异常,视力逐步下降,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补血,通络明目。

处方:

1.毫针法

(1)承泣、鱼腰、丝竹空、血海、三阴交。

(2)球后、风池、大椎、脾俞、光明、足三里。

操作:两组处方交替应用,留针30~40分钟,用呼吸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15-20次为1疗程。

2.水针疗法

(1)风也、太阳、足三里。

(2)四白、翳明、三阴交、光明。

操作:两组处方交替应用,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ml药液,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治验举例]

病例1,患者谢某,男,8岁。家长代诉:视物不清半月余。

病史:因患麻疹后,持续高热昏迷1周,伴烦闹不安,惊跳。脑脊液(-),诊断为麻疹后脑炎。热退后视物不清逐渐双目失明,经五官科会诊检查为视神经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型。

治则:养肝补肾,滋阴明目。按上述二型的两组处方交替应用,每日1次,20次后症状明显减轻,休息1周后,继续治疗30次,并每周用水针疗法2~3次。渐渐好转,视力逐渐恢复为正常,达临床治愈。

病例2,患者王某,男,18岁,工人。患青光眼进行手术后,继发视神经萎缩。现双眼视力仅有光感,呈逐渐加重,眼压增高,伴有头晕,头眼胀痛,腰酸乏力,舌淡少苔,脉细弱。治疗取双侧太阳穴刺络出血;而后以真空抽吸罐拔罐,留罐20分钟;再取睛明、球后、风池、肝俞、肾俞针刺,行气后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次。经过2个月的治疗,双眼视力恢复到0.8和1.0,眼压较前下降,后用中药调理以巩固疗效。

[临床体会]

本病为眼科的疑难病之一。确实属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症之一。

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感受外邪,邪毒内侵损害脉道;或外伤损络,而致目系失养,清窍朦闭而成。其病位主要为循行于眼部的足三阳经经脉。辨证初期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以标实为主;后期或久病则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取足三阳经穴为主,辅以眼部的经外奇穴,眼部诸穴酌予深刺,强调针感,针法以平补平泻为主,后期用补法,多不灸。视神经萎缩病程多较长,常规针治疗时可同时配合水针、耳针等特殊针灸针疗法,以提高疗效。治疗视神经萎缩病要打破常规,根据现代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睛明穴可深刺2寸,承泣穴亦可直刺2寸,球后穴刺入1.5寸。进针手法的关键是指力运用,要求持针时手指要如古人持笔,灵活而有力,即手指握牢针柄,才能使针坚有力,选择针具要针身挺直,针尖如松针,以33、34号针为宜。临床时,行针运针的关键技巧在于徐缓且速度均匀一致。首先确定进针部位,在眼眶壁与眼球之间的缝隙中找准穴位,然后确定针刺方向,使针尖朝向眶尖方向,先小幅度捻针穿过皮肤组织,入皮下1分许时,即停止捻转,协调腕与指的力量,手执针柄,如握手笔状,配合均匀平衡的呼吸,缓缓将针压入眶内。较理想的得气感是患者自觉眼球后部有热感出现,可增强对本病的疗效。

近年有专家认为水针疗法对本病有效。如刘红娣报道,用益气通窍活血注射液做球后穴注射,隔日1次,每次0.5ml,治疗44只眼,通过3个月为1个疗程的治疗,显效14只,有效24只,无效6只,总有效率86.3%(刘红娣,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7,(3):183)。张凤梅选用穴位:主穴,球后,承泣。配穴:合谷、足三里、翳明、足光明。注射方法:每次取主穴1个,配穴2个,用硝酸士的宁注射液,患侧首次注入0.1mg,逐日递增0.1mg至1mg,再依上法逐日递减至0.1mg,每日1次。双眼取双侧,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34只眼,好转达113只,无效21只,总有效率84.33%(张风梅.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7,(4):218)。另有人用黄芪或当归注射液 2ml,取双侧肝俞与肾俞穴交替注射,每周5次,配合眼三针(睛明、承泣、上明)等穴针刺治疗74例,117只患眼,结果显效24只眼,好转68只眼,无效25只眼,总有效率78.6%(张宏,等.新中医.2002,34(7):42)。

笔者多年治疗本病有20余例,确实有一定效果,有的因为各方面因素仅治疗几次就中断治疗影响效果。本病的治疗大多疗程较长,一般需经3~5个月的连续针灸治疗,应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眼眶周围穴位,采用压针缓进法,深刺,针入后不提插。眼周穴易出血,起针后应即时按压片刻。针刺“气至病所”非常重要,针感强则疗效佳。凡能配合的患者,应多采用呼吸补泻手法,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能增加疗效。在全程治疗过程中,多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并且勿急、勿躁、勿生气,尽量避免各种精神压力与不良刺激,有助于早日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