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篇 阴阳类论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雷公曰:请闻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560页讲的是我们知道主病在哪里,主要的病证发现在哪个脏里面,黄帝说了,“三阳为父”,观念就好像父亲一样,“二阳为卫”,保卫,“一阳为纪”,纪就是纪律。 因为少阳是转枢,它管阴阳的纪律,互相为补,相辅相成,绝对不能够有一个相失。“三阴为母,二阴为雌”,这时候我们用雌雄父母来看,“一阴为独使”。 如果是“二阳一阴”,二阳我们讲的是阳明,一阴讲的是厥阴。初见的时候阳明主病。这是我常常讲的,你如果遇到二阳,遇到一个阴,这个阴不能胜阳,阳是最大。当然病在阳,这是关键的。 阳明就是二阳,合并为阳明,那一阴,二阳一定比一阴大吧?一阴不能胜二阳。所以你不要去治他的肝病,你去治他的大肠。 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治肝病一定要通利肠子,基本的动作,你如果通利肠子,肝病不会再恶化掉。所以肝有病的人最怕便秘,最怕肠子不通。 所以说你这是看到病并了,如果看到三个阳,太阳病,还有一阴的病,那这个阴怎么会去胜过三个阳那么盛呢,对不对?意思是什么? 比如说这个人肝有点问题,照理说这种内脏有问题的话,你就不会得到感冒了。内脏问题如果很严重,它是从表往里走,你根本没有固表能力了嘛,居然还会得到太阳证! 所以这个人如果是有太阳证,只要我今天感冒得了葛根汤证,得了什么什么证,表证在的时候代表里证就没什么。 因为你表证在的话,代表阳气很够,你才会有表证嘛。最怕就是感冒都不知道了,你打疫苗自己感冒都不知道,照样感冒。 如果是二阴二阳,这就会相抗了,两个阴两个阳并在一起,二阴和二阳产生的问题医书上写的,《黄帝内经》说,“病在肺,少阴脉沉”,这是讲的心经的脉沉下去。 “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两个互相相交的时候“病在肾”。二阴二阳指的是少阴和阳明两个证,二阴二阳是两个齐头并进,两个相交就会有内脏病的出现。 前面那个“病在肺”,这个有一点争议,实际上这个少阴出现的时候是心经。 《黄帝内经》讲得很多。诸位如果你记不得,临证上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后面讲《伤寒论》《金匮》的时候,张仲景帮你整理过了,所以我就很怀疑张仲景可能有看到六十六篇到七十四篇,有看到这个东西。 他把它整理得很详细。诸位看过《伤寒论》《金匮》,这里你绝对不会受它迷惑。 后面“二阴一阳,病出于肾”。二阴讲的是少阴还有少阳,少阳少阴两个病并的时候,病会从肾脏出来,寒气就会进入心脏,因为水克火进入心脏,所以会“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肾脏一有问题的时候,大小便就会有问题。 这个“一阴一阳代绝”,一阴我们讲厥阴、少阳,如果它是脉象上面时时停停没有力量,常常有停一下,这个是阴气、寒气跑到心里面去。 这时候病在“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它这里讲的意思最主要是什么?比如说你心脏和肾脏同时出现问题了,看起来好像心脏、肾脏出现问题,实际上我们治脾它两边都会好。 所以表证上看起来,厥阴是肝脏,还有少阳、胆经还有三焦经。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它这一段讲的是“病在土脾”上,我们治肝治木,一定是治土,木会克土。 所以说你如果说按照这一段来解释的话,比如说肝有问题我们去固脾脏,这个问题就没有了,肝的问题自己会好,真正病是在脾脏,这样子解释。 “二阳三阴”,二阳指的阳明、太阴,“至阴皆在”,阴很强,二阳也是很强的,太阴也是这样,“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就是阴阳相抗,你不能控制我,我也不能控制你的时候“阴阳并绝”。 如果说出现脉是浮脉的,因为阴阳两个相抗,力量差不多,不相辅助而互相抗争的时候,产生的“浮为血瘕,沉为脓胕”,就是肚子里面长积块。 如果是脉沉,代表里面化脓了,化脓在骨边,这个都不是很好的现象。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这种后段就是讲:如果一个人的十二经脉,常人十二经脉如果是按照天地的循环这样下来。 一直循环,通通没有停止,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时候,一个人长寿是正常的,神清目明精神很好,能吃能睡能喝能拉。 一旦哪一脏受到影响的时候,它起因的原因可能是这个阴跟这个阳并在一起造成这个因,那可能这个阳跟这个阴并在一起造成这个因。实际上临证上面看的时候很简单,并不像书上那么难。 病人告诉你:“我晚上不能睡觉,胃口也不好,人疲劳倦怠,小便也黄的,眼睛看东西都昏昏花花的。”你听他在讲的时候,这个人肝有问题。 因为肝开窍在眼睛,再一听他胃口又不好,是木克到土了,他胃口就会不好,人就会疲劳倦怠。那你去治土就好了嘛,已经找到方法了,但是这是初期。 你真正到了里面重病的时候,光是去固土就没有办法了,这是病之初。当病气我们十二经的经气有问题的时候,脏里面出一点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经气,这个时候下手我们只要去固脏就可以了。 中间这段对话我们就不解释了,书上有。 563页,黄帝说:“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我们中医的观念里面,如果是冬三月,冬天生病,那你如果脉应该是冬天的脉,脉证相合的时候就没有问题,结果你冬天的时候看到阳证,冬天不应该有阳证,看到阳证。这一段整个讲的就是脉和证不合。 我举一个例给你听,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病人,他吐血又下血,这个人失血了,对不对?那照理说这个人很疲劳脸色发白苍白,很累,很疲劳。按照道理说,这个人失了血的话,身体一定会觉得冷,对不对? 脉是不是变得很小,你失血了还是虚嘛,结果你一摸脉的时候,脉变得很大很数,那同时病人说:“我不怕冷怕热”,完了,这是逆证,脉证相反的。 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阳绝,阳要离开身体了,那阳往外浮的时候病人会显现热证。就好像蜡烛烧到最后,那一点点的时候,剩下一点点的时候瞬间会变成蜡烛火很大,那一段时间你看到是阳证。 所以中医看到如果你看到病人是虚,摸到是虚脉,所有都是虚,这很好治,这叫脉证符,脉证不符都是危证,这里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比如说冬三月,本来冬天主收藏,现在不藏跑出来阳证来,病都是很危险。上面提出一些比如说“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初春会死人,春三月的病阴阳都绝的话在秋天的话会死人。这个东西前面都谈过了。 节气相克的时候会产生死证,相同节气的时候病会起来,在相生的节气,比如说肝病,肝病要好的时间是在夏天,夏天是相生的节气会好,肝病在春天的时候会发,病会起,相克的时节就是会致命,最危险的时候,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诸位可以仔细看看它的内容,我们翻译都写在里面就不讲了,一般翻译书上有的翻译的,我们就不用去再这里花时间解说。 完 |
|
来自: 艳子很安静 > 《(32-81)倪海厦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