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设计一个中医汤药效果临床试验

 知行中航中医 2022-11-25 发布于云南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为了研究炎性疾病,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一组研究者试图对一群患有关节炎的大鼠进行基因改造。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大鼠同时也患上了肠炎,类似于人类的溃疡性结肠炎。现在,科学家得到了这种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几乎相同条件下生长,且出生时间、性别、重量等相同的大鼠进行基因改造获得肠炎的相同模型。假如我们辨别该模型中医辩证属于:中气不足证。我们就可以运用该模型来验证中医针对中气不足所用方剂是否有效。(注意:这里说的是验证方剂,而不是验证中气不足这一证型的对错,因为中医证型的验证需要另外一种解释:聚合性证据。)

    试验陈述:

    假设大鼠肠炎模型为中医“中气不足”证,其用方剂规定为“补中益气汤”。目的就是验证“补中益气汤”对“中气不足”证之间的疗效如何。如果说中药方剂对该肠炎模型无用,同样运用其他方剂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于是运用“补中益气汤”和其他方剂(比如:麻黄汤、大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等)在该模型上验证时会出现四种情况:

    1、补中益气汤有效,其他方剂无效。

    2、补中益气汤无效,其他方剂有效。

    3、补中益气汤和其他方剂都有效。

    4、补中益气汤和其他方剂都无效。

    那如何来判断补中益气汤是否有用呢,这就需要用到一个原则:聚合性操作原则。每个实验都有助于纠正其他实验在设计方面的偏差,当大量实验的证据指向类似的方向时,实验证据就有了聚合性。尽管没有一个实验的设计是完美的,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相当有力的结论。因此,聚合性证据原则要求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略有差异的实验所得的数据之上。这个原则让我们能够得出更强的结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一致性不太可能是由某个特殊的实验程序所造成的。聚合性证据原则也可以从理论检验的角度加以表述。当一系列实验一致支持某个理论,同时又共同地排除那些最重要的竞争理论时,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尽管没有单一的实验能排除所有的替代解释,但是将一系列能排除一部分替代解释的实验汇总起来,如果数据模式都呈现出某种特定趋势就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结论。例如,假设针对某一现象,同时存在五种不同的理论解释(称它们为A、 B、C、D和E),现在用一系列的实验来加以检验。假设有一个效力很强的实验检验了A、B和C理论,结果数据基本上否定了A和B理论,支持了C理论。再假设另一个效力特别强的实验检验了C、D和E理论,结果数据基本上否定了D和E理论,支持了C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了支持C理论的强有力的聚合性证据。我们不仅有支持C理论的数据,还有反驳其他竞争理论的数据。请注意,没有任何一个实验能够检验所有的理论,但是一系列实验汇总起来就能得出有力的推论。这一情况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表示:

    开始设置试验组:所有大鼠模型都在相同控制变量情况下随机分配,每组数量一致,每组所服用汤药力量一样。

1组:实验组。

2组:控制变量组,增加变量加入空气潮湿度这一变量,让大鼠模型有“湿证”的变量,看“中气不足”证在夹杂其他症状时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效果。

3组:对照组,水代替中药汤剂。

    这三组当中再分为补中益气汤组、大承气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和麻黄汤组。同样喂养条件下,以一个月为时间,最后判断大鼠肠炎愈合情况,可以测定炎症指标或解剖大鼠大肠病理判定。这样就会得到每一组中每个方剂是否有效。如果1组中的补中益气汤有效,而其他组无效,则说明补中益气汤对中气不足证有用。

    这里只是说明有效,是一种试验结果的陈述,并不能根据这种陈述做进一步的猜测。更不能以此断章取义。

    在这里看到去验证某一个方剂对某一个证型是否有效,是可以通过设计试验检验的,但中医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某一个证型为何是该证型,比如“中气不足”证,你如何以一个标准化的指标来确定是“中气不足”。西医判断贫血只要根据血红蛋白测量值就可以,也就是可以把诊断标准标准化,而中医难在把诊断具体化,其标准也只能在相对范围内,规定太死板,也会束缚中医,不去规定又会导致中医散漫无边。也有很多中医人在探索,比如中医“湿证”的诊断量化。

    中医“证型”量化相关文献:

    经修改补充后,最终形成了由30个条目构成的中医湿证评估量表,每个条目都有5个选择答案,分别是“无”计为0分、“轻”计为1分、“中”计为2分、“重”计为3分、“极重”计为4分,满分为120分,分数越高表明湿证越重,具体见表2。依据中医湿证评估量表使用手册中制定的湿证判定方法,如果受访者≥15条目选择“轻”或“轻”以上,就可以判定为湿证。

【路桃影;谢倩文;蔡坚雄;尹翎嘉;原嘉民;黄鹂;李倩;杨小波;杨志敏;吴大嵘.中医湿证评估量表的构建及初步优化[J].中医杂志,2021,(19):1677-1683.】

    之前所谓的中西医之争斗,大多数是不明白什么是科学的人在偷换概念和混淆视听,即使是科学也有它不能证明的方面。通过《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更好的认识到科学的优势和它不能涉足的地方。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只有少数人愿意去掌握本质的认识,大多数人不愿去认知本质原因很多,很多人他知道本质,但他并不用本质来处理世事,而是以混淆本质的方式或形式去谋取某种利益。为医者,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