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 贵州行记-山路情

 邂逅另外一个你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贵州行记-山路情

图文:遥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真的,像这样的山,不管它有没有住着神仙,可它的万千姿态,它的顶天立地,它的连绵不绝,总让你看不够,总让你感叹大自然的无穷造化。

自小,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孩子,对于山,最熟悉不过了。

记忆里,第一次出城,就是随了长途大巴穿越了万千山岭,转过了九百九十道湾,上颠下抛,一路的颠簸才到的城。

这一次,又经历了如童年时经历过的那万千山岭,那九百九十道湾。

10月2日6时,早早地就出发了,一行五人,由桂林柳州直上,前往贵州荔波。一路上顺风顺水,车行通畅。

小时候与贵州毗邻,可从没踏足,到得今时,终于有缘见它真面目。

一路上,车行时速100,可入到贵州境后,不得不放慢车的脚步。

车行缓慢,翻山越岭,真是一山还有一山高。见只见,山连着山,望不到头的连绵不绝,此起彼伏。一路上,不知穿越了多少个隧道,估计来回加起来起码也有几百个,从没有如此频繁的穿越那么多的隧道。我问先生,我们过几个隧道了?先生答,无数个。

是啊,数不清有多少个。每过一个隧道,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路这个字,想到愚公移山的故事。

把坚硬的山石破开,让它成为路,这样的山,这样的路,真的太不容易的,崇山峻岭间,开出一条路,可见其工程的巨大,其精神的可贵。在古代,要移一座山,简直是空想,而现代,虽然有了现代化工具帮忙挖掘,可也工程浩大。那么多的隧道,我们过得容易,而于修建的人来说,却是一份苦差,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嗯,是的,山上本也没有路,只因前有愚公移山,后有修山筑路人,所以,才有了路,才有了我们穿州过省去向想往的地方的机会。

对于贵州,有俗语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尽平,人无三分银”。

或者这只是传说,可贵州的地,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人们只能利用山体不多的地来耕种,这样,就形成了梯田。待到秋收时节,稻谷金黄,一层一层的蔚为壮观。于观者,旅游者,那是一种难得一见的奇景,可于这里的人们,要把成熟的稻穗从山顶上挑回到山腰,甚至山脚下,那辛苦,不言而喻。

一路上,就见到许多挑稻谷的老少。他们不用箩筐,只把稻穗捆在担挑的两头,就这样一担一担的挑下山。当时我还问先生,他们为什么不用箩筐,先生答,那箩筐也不轻啊,还要挑上山,那不更增加重量么。是啊,看来就这样捆着才是最轻便的。

想起自己少时也曾这样挑过谷,不过不是在山顶上,是在山脚下的,可也够呛,走一趟得两三个小时,姐姐走在前面,我在后面怎么跟也跟不上,那个汗,那个累,那个苦,想起都让人感叹。

地不平,就形成了山,山多,自然地就少,地少,耕种难,免不了穷。这人无三分银,或者是夸张了些,但一路上所见,全是木板屋,这一村一寨,甚少砖瓦屋,全是木板建造。多的几百家上千家,少则几家,几十家,安安静静地扎根于这崇山峻岭之中。路上,常见有人独自走在山路上,前不到村,后不到店的。一老奶奶,挑着一担柴,艰难的行在路上,也不知要走多久才能回到家?看年纪,总有八九十岁了,那样大的年纪,还能做如此重活,让人敬佩,也让人怜惜。

这地无三日晴,并不是指天天下雨,或者是指天气不明朗,总好象披了一层面纱,灰,蒙,不透明。或者,这也是因了这里的山多。山多,林木茂盛,水气雾气就大,山泉不绝,作物不用浇水也能生长得很好。

有幸的,在去加榜的路上,遇上一场大雨,正好呢,没吃午饭,于是找了一家农家为我们做吃的。要了一只苗家走地鸡,还有本地的猪肉,蔬菜,与好两家各买了一个大大的南瓜。在等的过程中,静坐着看雨,看天,与苗家女子闲谈。看那苗家女子,才21岁,正青春呢,可已是一个一岁娃娃的妈了。清秀的面容,扎一条马尾巴,个子不高,那么多的人中,就她一个会普通话。她的爷爷静静坐在一边看着我们笑。老人家听说已是七十高龄,可看上去顶多也就50多的样子,闲着没事,帮着我们杀鸡。向老人问话,老人应该是听得懂,可不会说,只对着我们点头和微笑。

雨一直下,难得的一场雨了,把天空洗得一尘不染,空气清新极的。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天空放睛,雨终于停了。

雨停后,看远山如黛,云雾缭绕,那一座座的苗寨点缀其中,惹隐惹现,真有如仙境一般。

这样远离尘嚣,这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安静的与世无争,或者,这就是城里人向往的所在,这就是美的所在吧。

翻山越岭,转山转水,来回二千多公里哪,只为识你真容,贴近你的呼吸,只为洗我满身的尘嚣,只为....每走一个地方,特别是山青水秀的地方,都使我心生向往。我不知道,别人眼中的美是什么,可我知道,我眼中的美,就是这样一种原始的,质朴,这样一种自然的气息,它永远使人迷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