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俄国文学史(6-5)

 书虫小记 2022-11-28 发布于北京

托尔斯泰与前述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们最大的不同有三点。

一是在于他的小说艺术重点不在日常生活,而在于对心理的深度分析和刻画。谁也没有达到托尔斯泰对人内心细腻变化的准确捕捉高度和深度,他善于把最微妙的心理变化呈现出来,尤其是当这些感受和体验被他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后,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作者可以洞悉读者最私密、最隐秘而难以表达的情感。

《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公爵的妻子丽莎因难产去世,托老描写她死去时的容貌神情,似乎在说“我什么也没干啊,你们怎么这样对我呀”,然后,在后续诸多场景,反复重复丽莎貌似要说的这一句,令人心碎。

二是在语言的使用上,托尔斯泰也开创了独特的贵族语汇——用最简单朴实的口语词汇,结合复杂而富具逻辑的句法,变成了一种格调高雅、而又可信和实在的语言,极具特色

三是在方法论上,米尔斯基认为,托尔斯泰决然不同于同时期其它文人作家,也不同于后世诸多人对他的评价——他是个绝对的理性主义者,他从不诉诸直观、感觉、直觉这类主观而模糊的东西,他极重视章法、分类和练习!

他自20岁开始记日记,就是以日记为载体进行他的心理分析训练和试验,对自我,对他人进行观察和心理解剖;在他的日记,以及一些研究型的散文中,他特别热衷于分类——给段落、给人物进行编号,这是典型的理工男思维

在他所有作品中,总会出现独具他特色的大段分析和米尔斯基的所谓“陌生化”手法,突然间跳出了情节和场景,从第三个角度开展分析

读《战争与和平》时常常发现,这老头经常会跳出情节,开始大发他的议论与观感。

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对战争的细节性、具体性描述,把士兵们的英勇分析解构为虚荣、想象力缺乏和偏见的造成(何等准确而客观!),用今天我们的观点来看,这种描述当然不够“正能量”,他把俄国官兵与法国侵略者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了。

但却使他的《战争与和平》由此立足于一个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更为开阔的人类战争的宏阔视角。我在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非常惊讶于托尔斯泰这种能够超脱出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的境界。

他的理性在于,相比于那些虚浮地赞颂和夸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他更欣赏官兵们在战场上无意识、无野心的英雄主义、战友手足之情——这恰恰是由于托尔斯泰本人在战场上真刀真枪跟敌人干过,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过,所形成的对战争的意识。这也正说明,托尔斯泰崇尚人性的自然本色,而非受文明熏染的那一部分。

运用上述三个武器,托尔斯泰成功地使自己成了一个心理学家,并且摈弃了俄国地方和民族特点,他笔下的人物更具世界性和普适性

托尔斯泰甚至是刻意回避俄国当下的话题和民族性,除了《安娜》的某些部分以外,他的所有其他作品均不涉及当代话题,这表明了托尔斯泰对于当时改革和革命的一种保守态度。但却因此让他笔下的人物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他作品中的冲突全都是道德情感、心理冲突,并非社会冲突。说到底,托尔斯泰只不过是用了文学的笔,来研究分析和剖析人性心理。

米尔斯甚至认为,托尔斯泰是弗洛伊德的先驱,相比弗洛伊德,托尔斯泰更加理性、客观而实事求是,弗洛伊德反而显得是在用故事、传说和诗歌在研究心理学了。哈哈。

因此,相比其他俄国作家而言,托尔斯泰更易于为西方所接受和理解。说到这里,想起去年给各位随笔五篇幅陈丹青《局部》里提到过的,19世纪俄国文化有两大类“三杰”,第一类三杰就是俄罗斯面向西欧的艺术代表——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列宾;第二类三杰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文化的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苏里科夫、穆索尔斯基。非常有意思。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超脱出了俄国文学的世界级作品,其现代性和创新性,极大拓展了小说的领域和疆界。托尔斯泰本来是打算写一部有关十二月党人的历史小说的,结果在研究十二月革命时,不得不继续向前延伸研究的范围,进而产生了战争与和平的构思。

从哲学角度来看,托尔斯泰在创作此本时期已经至臻成熟,他以理性主义的方式来阐述他对非理性的自然主义的崇拜和向往——米尔斯基用了一句话概括,托尔斯泰的生活哲学,就是信赖生活的自在(盲目)力量,坚信一个人最佳的方式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去信赖万物的善意——库图佐夫消极乐观的伟大,与波拿巴雄心勃勃的渺小

就此一点而言,战争与和平的总调性其实是田园牧歌式的,而非其所描写的战争所展现出来的波澜壮阔。这就是托尔斯泰从未脱离开的俄国贵族英雄田园诗。

敝号将详尽随笔他的这部《战争与和平》,有兴趣可期待。

《安娜》可以被视为战争与和平的续篇。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安娜补充了托尔斯泰的个性人物系列;从艺术手法来看,托尔斯泰也开始超越自己的心理分析,寻求一种更为朴素的叙事方式。

安娜的结局也被视为是托尔斯泰思想发生转向的标识——他个人也经历了道德和宗教意识上的危机,从安娜之后,托尔斯泰就停止了对俄国历史的研究与探讨,转而开始写《忏悔录》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差异,在陀氏那一部分我们已经详细介绍。总体而言,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西化派的代表,陀氏则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代表。

米尔斯基在谈到托尔斯泰这个章节的时候,说,很难想象会有人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就来看这本俄国文学史。

我赶紧中断了阅读,找来草婴译本读了一遍。真是不好意思,身边很多人说是中学时期就读过了的东西,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才读。

五、伟大时代的终结

米尔斯基这部俄国文学史的上部结束于1881年,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的那一年。这一年在后世被认为是俄国文学的全面崛起——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西欧,掀起了一股俄国文学热。

米尔斯基自己认为,这一年恰好是俄国文学从巅峰走向衰落的开始,衔接的人物就是托尔斯泰。继任的契诃夫已经是俄国文学衰落时期的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81年去世,屠格涅夫于1883年去世,托尔斯泰宣布退出文坛。不过,19世纪50年代之后,俄国的音乐界开始人才辈出——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包括科学界的门捷列夫。

米尔斯基把19世纪8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衰退的原因,归结为自80年代之后开始层出不穷的革命运动和社会思潮——文艺日渐趋向功利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显著

托尔斯泰本人就是例子。80年代之后,托老的思想从此前的保守派贵族,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包括教会、国家和组织。

他的理性主义态度始终没有变化,认为人不能依靠外部任何强制形式,而只能依靠心中的道德准则来生活。要遵从道德准则去生活,首要的就是个人自由选择。他对宗教情感的推崇到了一个极致——晚年他评价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宗教道德艺术。

对此,他认为同时期只有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的《双城记》、艾略特的《亚当·比得》、陀氏的《死屋手记》、毕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能算得上顶级艺术作品;稍次一点的是《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以及莫里哀、莫泊桑、果戈里的作品。

米尔斯基认为托老晚年最强悍的作品是《忏悔录》,可谓俄语散文的一流作品。托尔斯泰用了最漂亮的语言来呈现他的思想,以寓言的方式解析他的反思

同时,他晚年最失败的作品就是《复活》(这是我初中时期读过的一部作品),因为作品纯系为反礼仪派筹措资金而作,且托老写完都不再想改,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的意义了。

托尔斯泰在晚年享有巨大的世界声誉,慕名而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他的思想则不断左倾——开始倾向共产主义,1901年他甚至被主教公会开除了东正教教籍!

19世纪80年代的列斯科夫是托尔斯泰的学生和崇拜者,也是当时的短篇小说大师——这是在契诃夫成名之前的短篇大师。列斯科夫的成就在于语言和情节:在语言上,他找到了一种口语书面化的方法,总是能把众所周知的事物和情感,用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就这一点而言,连托尔斯泰都颇为欣赏

在情节上,他一反俄国小说此前的一本正经,用奇思妙想和插科打诨来塑造人物,他的短篇均以故事出彩——大胆明亮、怪诞夸张,生动活泼的语言,俏皮打趣的场景和非同寻常的情节。

19世纪9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由此引发俄国社会巨大动荡,亚历山大三世当政之后加大了镇压和管制力度。这却使得社会运动加剧,各类社会思潮涌动不已。

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政论的杰出代表是列昂季耶夫。此人在亚历山大三世时为外交官,且官运亨通,不过却有着特立独行的思想,倾向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因此,后来辞官投身于社会活动,撰文阐述思想,批评时政。

他的贡献在于俄语政论散文,被誉为继托尔斯泰之后少有的思想深刻、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的政论家,热烈歌颂底层劳动者,他还是个坚定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列昂季耶夫在后世被布尔什维克们奉为革命先驱思想家

无政府主义的杰出代表是克鲁泡特金公爵。克鲁泡特金写的《面包与自由》、《互助论》曾经滋养了20世纪初期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

克鲁泡特金出身极其高贵,但却背叛了自己的家族和阶级,坚持无政府主义立场,并参加革命运动,遭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政府的抓捕。克鲁泡特金在朋友帮助下逃出了俄国,一直流亡于瑞士、法国和英国,期间持续不停地写作,成为无政府主义理论大家。

值得一提的还有柯罗连科。这是个来自波兰的自然主义作家,十分崇尚屠格涅夫,因此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恢复了屠格涅夫式的俄罗斯自然风光素描。——毫无疑问,这是俄国文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柯罗连科把激情与诗意完美地镶嵌在了自然风景描绘中,西伯利亚东北部极其辽阔的空间,短暂的极地之昼和瑰丽的雪原,其雄伟壮丽令人悠思;倒塌的城堡,高高的白杨在风中飒飒作响。——想象一下那种情境。记得当年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他的散文。

六、90年代的契诃夫

安东·契诃夫出身农奴家庭,依靠其爷爷辈的努力,赎了身,全家自此成为自由农。到父亲这一辈因为经商成功,过上了小康生活。契诃夫和他两个哥哥由此都能读大学!

1876年,契诃夫勤劳的父亲带着两个哥哥都到了莫斯科,边经商边供儿子读书。到后来契诃夫也到了莫斯科学医,毕业之后以文才出名,很快就可以靠写短篇来供养家庭了。

契诃夫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的,这在俄国当时的知识界很少见。

契诃夫是从写短篇搞笑故事起家的,给各种报刊供稿,后来被一名编辑苏沃林看中了,长期约稿。由是契诃夫转而开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由短篇而开始戏剧,完全靠写而致富!

由于他的出身和际遇,契诃夫很早就形成了自己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念,他和柯罗连科一样,虽然对布尔什维主义不感兴趣,但当莫斯科科学院宣布把高尔基除名时,都宣布辞去科学院院士头衔来向政府当局抗议。

90年代末期,他的声望达到巅峰,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一起并列为伟大俄国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