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5、柔川嘹亮唱古今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8 发布于安徽

《曙光曲》剧照  左前一为张曙,中为田汉,右前一为聂耳。

他是一团火,燃烧自己照亮黑暗;

他是一缕光,温暖寒夜慰藉苦难;

他吹响号角,唤醒大众沉睡的心;

他挥舞旗帜,唱响时代最强的音。

他是文化战线的猛将,他是憧憬梦想的赤子,他是让人敬重的严师诤友;他也是“不孝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烽火岁月里,他用热情和生命谱写着独属于他的“曙光曲”……

他,就是音乐家张曙。                       

                                    ——题记

              张曙(1908—1938) 

惊蛰前后,只小晴两天,大地瞬间回暖。自坑口溯薛源而上,我们来到了革命音乐家张曙故里柔川村。柔川原属薛源,后薛源并入坑口,改行政村名为薛坑口。或许在大多人看来,“薛坑口”的组合只是又一次简单的拼凑,孰不知这一叫法,却是由来已久。我们在村中一老房子上看到一行字,上标“薛坑口大路直行”字样,从字迹上看,当是有了年份。村民相告,此指路标识,至少有50年历史。也就是说,曾经的坑口村本身就是薛坑口的省略叫法,只是现在又叫了回来。

柔川通往山外的古道,三座牌坊骑路而建,只是古道已不复存在,总长一公里的石板路,早已淹没在了蒿草丛生的山林之中。歙县是“中国牌坊之乡”,共有牌坊250余座,现存120一个小村子就三,却也并不多见。柔川三石坊均为贞节坊,皆系双柱三楼,楼阁式。一为'张法孔妻陈氏贞节坊',建于1668年;一为'张大曾妻项氏贞节坊',建于1743年;一为'张廷经妻洪氏节孝坊',建于1851年,洪氏坊并有二冲天柱,雕刻亦较精致。 

20年前,程彩仙就是踩着厚实平整的古道,从外村嫁入柔川。从她爽朗的笑声里,我们感受到了回忆的甜美。那个时候的婚礼,已经少了花轿,却不妨碍作为新人的撑着一把红伞,沿着石板路走进柔川的夫家亦不妨碍一个新人,心无旁骛地用自己的脚丈量着一条古道的宽窄、远近……

柔川出过诸多先贤。但可以说,自从这样一个藏在新安江腹地的秀丽村子,孕育出了一个名叫张恩袭的后生,用他的笔用他的情写出了一首首抗日歌曲,嘹亮歌声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时,就把先贤名头都盖了过去。1940年9月3日,在重庆召开追悼张曙逝世的纪念会上,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可磨灭的。”这是对张曙一生作出的结论和评价。

                                                 张曙(1908—1938)

张恩袭就是张曙。在上海因教唱民众进步歌曲获“教唆罪”两次入狱之后,毅然把名字改成了张曙,要让自己成为茫茫长夜里的一道曙光,为长期处在黑暗中的民众指引一条光明之路。张曙出生于1908年,1938年遭敌机轰炸遇难时,年仅30岁。

位于村中溪边的张曙故居为明代设计,占地600多平方米,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近几年来,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资60多万元,进行维修保护,重现了昔日光彩。12岁那年,张曙外出求学之后仅回家过两次,直到一个天才的革命音乐家英勇牺牲      

张曙故居

时到今日,柔川村中难以找出熟识张曙的故人,就连年逾古稀的侄子张凤山和曾外甥江卫平,对这位长辈的一星半点的了解,也是从祖辈的口中听来的。张曙短暂光辉的一生,留给滋养他成长的这片土地的只有日渐模糊的记忆和来自外面世界的点滴讯息。   

张凤山从未谋面过叔叔张曙,他认为叔叔性格的形成与家规祖训是分不开的,其中关键的一条,那就是时常挂在祖父口中的“坚决不能做亡国奴”。张曙两次入狱,家人花巨资才保他出狱,弄得一个殷实的徽商之家也捉襟见肘起来。即便如此,为了革命的需要,张曙还把父辈经商积攒的大量银元拿出去支援革命。张曙在革命上是不计得失的,不仅舍得金钱,还舍得付出宝贵的生命。

张曙诞辰已逾一个世纪,加之年青时辞世,知道他革命事迹的村民,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越来越少。江卫平扛起了宣介的大旗。为此,江卫平一面忙于收集张曙资料,一面忙于奔波县各有关部门。作为张曙的曾外甥,江卫平觉得自己这一辈人不去努力,等到下一辈人就是想努力也会因资料的缺失而无能为力了。在他的引领下,柔川村民成立了宣介张曙的演出队伍,外出巡回演出,高唱张曙革命歌曲,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歙县曾经有过这样一位革命音乐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宣介队伍中来。

                          江卫平演唱张曙革命歌曲

张曙不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歌唱家,而且是卓越的组织者,社会活动家,他12岁投奔父亲衢州求学,1927年从师田汉,走上抗日救亡道路。 张曙短暂的一生写下了300多首革命歌曲,大多葬身战火,目前传世的尚有30多首

“日落西山满天霞,对面山上来了一个俏冤家;

眉儿弯弯眼儿大,头上插了一朵小茶花。

哪一个山上没有树?哪一个田里没有瓜?

哪一个男子汉心里没有意?要打鬼子可就顾不了她……”

这首名为《日落西山》的抗战歌曲,由田汉作词,张曙作曲,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彰显的是仁人志士在民族大义面前先国后家的革命情怀。

天才的张曙,曾拉着独弦琴,保证了整场演出英雄的张曙,严厉斥责坐面包车却不付车费的日本人革命的张曙,以一已之力在武汉组织万人演唱会,为抗日鼓劲加油……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并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 ;那些闪耀着火花的思想,总会在一个清晨和傍晚,被一根无弦的琴弦拉动,重现昔时的嘹亮。

                           《曙光曲》剧照,右二为张曙,中为田汉

张曙故居前,薛溪水潺潺而过,流石穿沙,叮当作响。薛溪五尺宽窄,袖珍可爱,流量虽小,却终年不竭,以一己之力哺育着沿途千余村民。薛溪水经湖田与阳溪合流,在坑口汇入新安江从此浩东进,把一个小山村的厚重底蕴和红色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与众多的徽州山村一样,柔川村保留着多幢明清古建,岁月在墙体上刻下了斑斑锈迹。如果非要找出这个村子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所在,我想,那全在个人的思绪或想象里。如我,走在进出柔川的山道上时,充盈心间的便是一声声澎湃的号角,或粗犷凄厉,或激昂真挚,或振奋力量……这是其他村庄没有的独独一个嘹亮柔川所私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