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6.坝上天梯领风骚―― 走双源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8 发布于安徽

2021年10月3日 歙县作协采风昌溪双源

作协一行人登坝上天梯采风途中

走双源:坝上天梯领风骚

江伟民/文

一条文昌古道,让一个歙南深山双源村风靡一时。文昌古道由岔口镇文山村起至昌溪乡下坝村(坝源)止,全长6公里,路宽1.8米,均铺设石板,越文山岭、坝岭而过。古时,文昌古道便是当地村民远赴旌德挑米的“米道”。歙南多山少田,要吃大米都得远赴旌德购买。挑米的队伍行进在漫无边际的古道上,一来一去少则十天、多则半月,成了一个时代独有的风景和记忆。

2017年春,单位组织过一次行走古道的远足活动。是时腿疾偶发,未曾跟随队伍登山,只是选了一个“近道”——由昌溪反向进入双源下坝与队伍“会师”。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双源。

“双源”的名字叫了十多年了,却总是叫不利索。2008年前后的一次行政区域调整,上坝源凤岐、永胜、永利三个行政村与下坝源的坝源村合并而成,加之上下坝源各有一溪流出,故称双源。

在一个多山岭山坞的皖南山区,随处见双溪汇流的地理结构,亦有多处地名称作“双河”、“双溪”、“双源”,是故这样的叫法倒是显得“泯然众人”了。

双源村的特色在一个“坝”字上。此坝非拦水筑坝之坝,而是用土垒成一丘,作狩猎之用的“坝口”,若在合村后的村名中带有“坝”字,或更能体现村落先人建村的本真意义吧。

 双源村上坝口新修建的石梯

辛丑国庆节前夕,接到陶馆馆长凌文的电话,相约10月3日,走一走双源,顺便提一提发展建议。想到难得悠闲的日子,再次接近一下文昌古道,便欣然答应了。不过这一次的双源之行,并没有走文昌古道,走的是一条“新道”。新道由上坝口村外,一路铺设上山,再由山巅处两边延伸,像一个放大N倍的走秀的“T”台形状。

设计者是有心的。新铺设的登山台阶,高低在10至15公分左右,拾级而上,竟是少了一种腿酸脚麻的不适。新道还处在施工阶段,只是我们到的时候,已是秋阳高悬,早起上工的骡子早已歇息,没有见到骡队驮着石板上山的画面。

“11头骡子,排成一排,向山上赶,那些透着浓浓的农耕文明的场景,足以震憾每一个人。”骡队凌晨3点上工,9点下工;傍晚5时上工,7时下工,一天工作8小时。赶骡的有男有女,女的胆子小,走得累了,抓住骡尾巴借力;男的胆子大些的,直接坐在骡背上……我们一边登梯,一边听着讲解,尽管汗水一地,却是趣味横升,恨不得牵了骡子来坐上去试试。“不过山道太陡,没有经验的人还是不能骑骡而上的。太危险。”一句话,又把那些刚扬起的念想掐灭了。

骡子运石料,此图为卸料后返程中

最远诸峰,便是水竹坑七姑尖,如一卧佛

山巅观景亭

登上山顶,左右两边散放了不少石料。这些石料都是骡队起早贪黑的功劳。东头约30米处一垄上,建有一亭,作观景台用。登台一眺,近可见霞坑石潭全境,稍远处便是经学大师吴承仕故里沧山源。其东北向最远处几处山峰影影绰绰,仿若一巨佛卧像,惟妙惟肖,大自然巧夺天工,当叹为观止。

卧佛所处之诸峰便是杞梓里水竹坑的七姑尖,大多是在来去水竹坑的马路上观赏的,总被一些电线挡住视线,远没有登高一眺来得畅快淋漓。

上坝口本就处半山腰中,新修的石阶又带着我们陡升了300余米海拔,亭中小憩时,山风野大,稍一会儿,便汗消生凉。天凉好个秋的时节已经到来。

下得山来,转道下坝(坝源),又是一路婉转盘山,快至村口停车场时,遇一农家货车弯道熄停。山道本来狭窄,会车不易,好在师傅吴云华手艺精湛,三两周转,硬生生避险为夷。吴云华现供职县教育局,老家就在昌溪,当起了我们的向导。

下坝村

笔者与凌文馆长(左)在下坝村口交流

下坝民房七成以上为砖木结构,夹杂着数间土坯房,一个村落沿山而建,四周密林相绕,“黑白一黄四周绿”成了村子主色。上、下坝诸村以吴氏为主干,下坝则更为纯粹,几乎不夹他姓。

吴氏于嘉靖年间自昌溪迁入,衍25世500余年。说起村子四周栽树一事,村人相告,这是下坝传统。一个新媳妇嫁入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栽下一棵树,取开枝散叶,繁衍子孙之意。所栽之树纷杂,或樟或槠或银杏,各有不同,又或寓意后世子孙在各行各业均能出人头地。

站在村东头高处一土楼前,可统揽全村。两山夹一坞,很难找到一个平整的地基。所有的地基都是高高的石塝砌成的,建房成本之高可见一斑。村中古道纵横交错,同行者各取所需,四散开来,随意行走,一下子就没了踪影。到得要拍上一两张合影,就得四处喊人集中。毕竟村大人稀,大抵掏空了。

偶见村人,便以方言相询。一村人道,村子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现在村中多为留守老人,还有50人左右。又遇一村人道,不止50人,有60人,可以围个十桌人。还是少得可怜。只有到了举村欢庆的节日期间,下坝村才会重现曾有的热闹和繁华。

在下坝,最大的节日不是中秋,也不是春节,而是独有的“平安节”。百余年前,太平天国运动,村人为避战乱,四下逃离故土,直至战火停息才辗转返乡。下坝上村70余户村民于同治三年(1864年)阴历九月初八返乡,平安节定在了九月初九,与重阳节同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杀猪宰羊,外加煎豆腐、煎茶撒、煎芋头等煎炸食品,邀来亲戚好友共同庆贺顺利返乡。下坝下村60余户于同年十月十四日返乡,庆典日安排在了十月半,与上村一样热闹庆贺。

“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吃,所有能请的亲戚朋友都要请得来,一户都要摆上个两三桌,热闹赛过春节了,这在其他村子是很难见到的。”村民吴石华介绍。

上村下村实则连在了一起,加之都是一个祠堂出来的,全部连亲带故,因此九月初九也好,十月十五也罢,一个“平安节”分两次庆祝,一个民俗相隔月余过上两回,倒也潇洒痛快。

吴石华今年58岁,3岁时一场大病导致小儿麻痹症,跛着脚,行走不便,却是村中为数不多文化人。吴石华读书成绩优异,却因身体残疾,考取中专无学校认领,考取大学依旧没有高校录取。吴石华本身命运多舛,外加无妄之灾,身心受挫,极度失意。

吴石华是“师傅”吴云华的姐夫,同坐一车,吴云华便向我们介绍起了姐夫的诸多轶事。“他来到了建德新安江大坝边上,就想一头栽下去算了。三天,他用了三天的时间还是想明白了,回到家里,他要用自己的能力救赎自己。”

吴石华当过老师,后来学裁缝手艺,一直在织里打工,挣下了一份家业,成了村里身残志坚的代表。两年前吴石华年事渐高,便回到家乡,主抓村志编撰工作,用所学知识服务生他养他的土地。

下坝村双龙井

吴石华说起下坝村的故事传说,言简意赅,妙趣横生。

“一个好好的昌溪不待,怎么转到上下坝来了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时候,昌溪吴氏大都以狩猎为生,上下坝地处深山,时有野兽出没,是狩猎的绝佳之地,族人时常集结入山,在岗头之上筑土为坝,持铳守候,只须等得猎犬把精疲力竭的猎物赶上坝头……'野猪过坝’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大良公是入驻双源的始迁祖,我们一来的时候不在下坝,而在坝岭下一个叫大坦的地方。族人养了一条母狗,有了身孕,竟是往下坝跑,还在下坝产崽。先人大多相信天意,更加相信动物的灵性,于是迁至下坝安家,家族兴旺。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村里有两个人,一名红,一名黑,武艺高强,常在天井上练武,能够飞檐走壁。太平军纪律涣散,经常进村烧杀抢掠,红黑二人凭着一手好武艺救了不少人。救了村民的还有狗。义军一进村,狗吠连连,村人便入山躲避,只是被烧了一些房屋……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村民,名字记不到了,他的儿子的名字叫吴以田,是我哥哥的岳父。吴以田的父亲结了婚之后却选择杭州灵隐寺出家,后被诓骗回家,逼着他与妻子同房,才有了吴以田,算是留了后……”

下坝村中有一“双龙井”,取此水饮之,可孕双胞胎。众人齐聚池边,见水由石塝渗出,水量极小。或因村人锐减,取此水饮用者寡,以致苔痕丛生。可作为村人口口相传了400余年的地方,怎么着也让外来者心生敬畏。

至于下坝“萝卜庙”或与村落发展关系不紧,倒也在一个漫长的农耕年月里成了村人聊以寄托的精神图腾。

采风团在昌溪乡会议室采访现场

在村里为我们安排的采访对象中,除了吴石华,还有耄耋老者吴来火。吴来火讲述了当年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当时的双源村为岔口区凤岐乡,吴来火的吴叶荣还当过凤岐乡乡长。

凤岐凤岐,凤鸣岐山。一个很好的典故,一个优雅的名字。

我们见到了何壬水——他是修建上坝口“新道”的主人何荣成的三哥。何壬水讲话实诚,不善言辞。

“骡子是广西来的,一块石板0.35平方,一次驮两块,现在的价格是每平方80元,驮一次56元。到了山顶上,再又重新谈价格,肯定会高上一些,路途远了,不加价,人家花不来。”

何壬水介绍,修路的石料全部来自贵州深山一家采石场。“2000多公里,运费就是一个吓人的数字。”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在当天采访到何荣成。何荣成是安徽昌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事务繁忙,脱不开身。2020年,何荣成所在公司在抗疫、抗洪中,义举连连,捐款捐物投工投劳逾百万元;连续5年来,他还为昌溪双源村脱贫攻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守儿童等捐献爱心60余万元。

一个肩负责任的人。

一个爱心满满的人。

新修的石板路,总长20公里左右,加上周边的附属建筑,包括路亭、门楼等,投资破亿元,为的是把文昌古道连接在一起,把上下坝几个村子连接一起,成为古道的延伸段、新的打卡点。“都是我弟弟公司投资的,他对家乡很有感情。”何壬水介绍。

何荣成就是双源村上坝口人。何姓在当地不算大姓,干出的事却是大事。一条直插云霄的石板新道,带给我们震憾的同时,更为一个深山村人留下了满满的乡愁。

笔者取名御风亭

这样的一条新石板路,山顶上的观景亭,又该叫个什么名字呢?双源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凌文馆长,一直在征询着大家的意见。同行者中说法不一。我提出了“坝上天梯”和“御风亭”的叫法。如同我所看重的,在双源村的“名号”中都不要离了一个“坝”字,毕竟这是祖先入驻之始的谋生手段。“御风亭”,便是结合村人尚武,有“驾御”之能提出来的。外加“坝”字繁体字写作“壩”,总得有些“霸气”才好。

一日双源之行,登道攀山,入村探幽,收获满满。借此“信笔开河”,博君一读一笑耳。

(文中部分图片为采风团友人提供,在此特作感谢)  

    2021.10.4伟民于至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