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会馆

 鲸鱼腹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

  我是最近才知道老北京里还有个中山会馆的, 05年9月3日的羊城晚报登了一篇肖复兴的《白纸坊南第一家——中山会馆记》,写得很有味道,教我神往不已。于是,当有了这次到京的机会,我就一直寻思着要去看一看。

  那天,我坐了辆小出租车,从闹市驶入宣武区南片,从宽阔的马路挤进了狭窄的南横东街。街两旁低矮、杂乱,都是些小吃店、杂货铺之类的,路面也变得坑洼不平,在四周气派高楼包裹下的这片地儿,让我感到吃惊,觉得是不能持久了,早晚是要被改造的。出租车司机并没有听说过中山会馆,我让他只管往前开,直到我们看见了珠朝街的路牌。从车子下来,我往南拐了进去,虽然我是知道会馆就在珠朝街的5号,但当看见街口刚好站着个中年人,我还是上前打听了一下,因为这条凋败的小街看起来实在不象藏着什么显赫府第。

图片

  虽说乾隆年间,王鸣盛、钱大昕、蒋士铨、纪晓岚等一批腕儿都扎堆儿住在这街,但那也毕竟是以前的事了。世事沧桑,本所难免,中年人下巴一摆,半带调侃:“呐,你说那贫民窟?就那。”果然,只往前走了几步,就看见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牌子是嵌在一广亮式大门的旁边,门就和院墙一样的破旧,门楼门扇早褪色了,斑斑驳驳,门面上钉着信箱、门牌,还有新贴的红双喜——整个中山会馆的大门就数这最鲜亮了,但虽说新,也是贴好一段日子了。

图片

  我没有急着进去。大院是座西向东的,秋日里的午后的阳光从院墙顶上斜斜照下来,把珠朝街染得半边阴半边阳,面阳的那一边坐着好几位老人,他们显然对我这不速之客感到好奇,而我呢,也想和他们聊两句。我告诉老人,我就是中山人,所以要来看看中山会馆。旅行这么多年了,登堂入舍、叩访人家,就数这一次最理直气壮了。老人家们一听,也来了兴致,他们告戒我,里面有两百户,小心迷路出不来。

图片

  从门道进去,一位老太正坐着小马扎在太阳底下全神贯注的看报,她的背后也就是原来影壁的位置,张贴着街道居委会选民名单,也已破旧发黄。壁前是向两边延伸的走道,蜿蜒旁岔,狭窄逼仄,四下搭建开来的房子不可胜数,蚕食僭建,仿如蚁巢,整一大杂院。原来会馆的形制、模样是一点都看不出来了,只是觉得大。地方很杂,很乱,但也干净,老槐、枣树、石榴、柿子、蜂窝煤、抱鼓石、自行车、蒜颗、碗筷、拖把、衣袜、破窗棂、旧木器…,见缝插针,各安其所。这情景倒是相熟的,就在电影里,是无数影视作品里看过的生活场景,现在身处其间,反有几分亲切。四下里静悄悄的,大人们都上班了,孩子们也上学去了,可以想象,早晚时间,会是怎样的热闹。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相传是严嵩的花园别墅,清末被唐绍仪改建为会馆,他是香山县人,自然就叫成香山会馆了,县里人住这里是不用钱的(聂耳也曾住过,他不是香山人估计得交钱)。后来因为孙中山的关系,香山县变成中山县,而会馆也跟着改叫中山会馆了。民国元年,孙中山当了大总统来京,就住在这里并开过会,所以这里也曾经是风云际会。至于唐绍仪这位老乡,民国第一任总理,他建的另一处会馆,天津的广东会馆,我也曾去过,那会馆的舞台可真金碧堂煌、雍华绝代,有论者称之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古典剧场的“终结”!

图片

  肖复兴说,那时中山会馆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大得多,有说不清数目的跨院,有花园、有廊檐、还能放露天电影,就算今天的规模,在它附近陶然亭地区的72家会馆里,也算是大的,说它是“白纸坊南第一家”,不是虚夸。而今天,这一切都只能想象了,所谓翘檐飞拱、雕梁画柱、垂花木刻、戗檐砖雕、雀替雕饰,偶尔还依稀可辨,但那些大花厅、三进三出的院落,还有萦回的游廊,我是再寻认不出来了。

图片

  一位老人站在他家门前,方寸地方,依然围出了一小小庭院,栽植了花花草草,他告诉我,已经住这三十多年了。一位老奶奶在檐下忙着,把洋葱啊、韭菜啊、肉啊剁成末末,晚上可能要包饺子了。一位热心大姐领着我走了一段,去看留存下来的正宗老房,七拐八拐的,穿堂进屋,结果迷宫般从一家小菜馆的厨房里钻了出来,外头已是大街了,要回头走,店里的大哥又拉住侃了一段南北。还有一只小黄狗,乖乖的待在一间小阁楼上,探头好奇的张看了我两眼,却也没有大声呵难。

图片

  一位老太太高兴的告诉我:好了,现在这院说不拆了,要留下来。这确实值得高兴,但说保护,也还是有好多事情要处理的,居民要不要迁走?迁的话能不能妥善安置?后来僭建的房舍会不会被拆掉?会不会仿旧重建?等等。我觉得,恢复是恢复不出什么东西来了,说实在,这里只是一个遗址,只剩一个轮廓,一段记忆,一份情感。还不如尊重历史,把这一切连同它的杂乱和逼仄通通保留下来,让后人记得,从北平到北京,有一两代人就是这样生活、长成的。

图片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走遍整个大院,反正出来的时候,阳光又斜了许多,正正洒在街对面坐着的老人们的脸上。我过去和他们告辞,一位大爷喊住了我,给我说这大院的来历,还翻出旧报旧照片,显耀他自己曾获得过的文体、文明方面的荣誉,他精神采奕奕,挥动着双手,大声说着,当我知道他已经九十二岁了,真大吃一惊。这些亲切的、可爱的长者,弥久醇香!

  出得街口,很快就坐上了出租车,一瞬间,旋即汇入了一片车水马龙、热闹喧嚣之中,又重回到了气象万千、锦绣繁华的大北京、新北京了。

图片

  (鲸鱼腹  2005-11-06)


再议中山会馆 

  去年10月,我到京时曾去寻访了中山会馆。回来后写了篇贴子,贴到同行论坛,和朋友们作了些讨论。保护肯定是赞同的,大家只是对如何保护有分歧,以我们的经验,大多地方所见的是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所以一提到开发利用这些字眼,我们总是有着略带忧心与谨慎。

  我当时觉得,中山会馆有两层价值, 一是最初会馆时代的人文历史及建筑价值,二是见证北京急速成长的僭建式大杂院价值。要恢复为原来的中山会馆(第一种价值),难度不少,已毁掉的东西太多了,真要恢复,也必然是仿旧,仿旧我是有介心的,而且涉及很复杂的大规模拆迁。至于第二种价值,则现在全盘保留下来就是了,但要进行必要的微观的修缮整固。

  我很难评价中山会馆究竟应该如何善理、如何保护,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但按我观察,这片地方,肯定要改造的,而且已在弦上。我是中山人,感情上再加了一分,非常不愿意看到中山会馆被扫平,或慢慢垮掉,又或给涂脂抹粉得不伦不类收门票敛财。我曾经有个开玩笑式的想法,就是由中山市政府出资把它买下来,作为中山人在京的会馆,一如它最初的功能,并兼作窗口,作展馆。至于到底如何修缮、如何利用,可以从长计议,反正先把它保护起来再说。

  在北京宣武区的政府网站,中山会馆作为一个招商项目早于2005年9月7日公布了,《中山会馆开发利用项目书》全文如下:中山会馆为北京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珠朝街5号,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建筑面积2432平方米,现为民居,有住户98户,清嘉庆年间建成香山会馆,清光绪年间扩建,孙中山逝世后改为中山会馆。坐西朝东,广亮大门,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是京城会馆中规模较大一座。布局严谨,建筑精美,建筑形式及内外装修颇有特点。原有戏台、假山、亭榭、水池。中山会馆位于菜市口南大街一侧,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区政府已将中山会馆周边环境整治纳入2006年城中村整治项目,其环境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相应招商政策,政府投资负责环境整治、市政建设和文物修缮;投资商负责投资搬迁会馆内部居民,其投入的搬迁费用折低租金,拥有会馆长期使用权。搬迁经费约3500万元人民币。

  我以为最后一句是关键,我不知道是否已经有发展商承标了,不然, 3500万元的投资额,换取会馆长期使用权,应该不算苛刻。中山市政府实在值得研究。要知道,那里是北京!中山人要建设文化大市,要传承香山文化,若能把对中山会馆的保护也视为已任,善莫大焉!

  (鲸鱼腹 2006-07-27)

图片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