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林:礼与中国文化(二)

 刘修强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作者:彭林(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

二、中国重礼治

       我们中国跟他们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相同的是礼仪是人类共同的特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一套自己的礼仪体系。除了野蛮民族没有,其他民族进入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的。而中国的这套礼仪要比西方先进。西方人主要将礼仪看作上流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一种技术。而中国人的礼仪是跟我们人生的进步,我们要成为君子,成圣成贤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地说说,礼仪在中国有多重要。在说起这个的时候我想起有人说中国礼仪博大精深,随便舀一勺都是精髓。他说这个话说明他对礼仪还不得要领。我们看看学术界的权威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图片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逃到日本,后又逃到欧洲,亲眼看见欧洲人欺负我们中国人。我希望大家去看看梁先生一本书叫《欧游心影录》。梁先生开始很迷信西方的文化,然而当他看到他们把牛奶倒到海里,把白糖放在鸡心项链里……梁先生意识到我们不能学帝国主义,日本就是学军国主义,学成了欺负别人。所以,他从西方回来鼓吹人类文明有两个坐标。世界上有两大文明体系,一个是西方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主要是中国文明)。两大文明归根到底,即是“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此可谓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钱穆《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礼是核心,这个没什么争议的。大家知道,孔子要“克己复礼”,回到周公制礼作乐那里。我只能说君子要博学,但是光是博学是无用的,博学的同时,还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述而》)孔子的核心是“仁”,这一定是和礼内外相辅相成的。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礼,王之大经也。”(《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左传》昭公十五年)还要怎么说,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啊。

图片

       现在民间很多人要学国学,怎么学,我把这句话送给你,“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方法路数要从诵读经典开始。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中国的经典是我们价值观体系的载体。我们中国人怎么生活,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人生理念是什么?读了经道理都懂了,最后要落实到礼。我们儒家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礼来实现的。既懂经又懂礼,“礼者,履也。”最终,你会走向“士”,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有学士、硕士、博士,人生最高的学衔叫“院士”,现在很多人专业上达到了,品格上远远没达到。我们忽略了这个“士”,只看到了前面的“硕”字“博”字。

图片

       司马迁说要防范于未然:“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太史公自序》)我们现在只看到法之所为用者,看不到礼之所为禁者。看不到礼是隐形的,给你挡了多少东西在外面,都是礼的教育。“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汉书·礼乐志》)我们一方面抓法,一方面还要抓礼乐的教育。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总结三代上下治乱得失,以礼为总纲,认为三代而上治国理民一出于礼,用礼引导民众孝慈、友悌、忠信、仁义,在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朝夕从事”,“安习而行之”,“迁善远罪而成俗”, 故“礼乐达于天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他这个书是写给皇帝看的,此书从三家分晋说起,开卷第一句便云“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意味深长。整个事情围绕礼与非礼来谈的。顾炎武认为要自治,文化自觉,都要用礼:“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顾炎武《日知录》)曾国藩对此特别推崇:“盖古之学者无所谓经世之术也,学礼焉而已。”他提出“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治国纲领:“治国以礼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图片

       你想想看,我们北京的人有十分之一都懂得以礼自治,这个局面一下就太平了。这个文化自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通过学习,以礼自治后,要以礼治人。我们每个老师都懂得以礼自治,而不是搞体罚……从内外两个地方来看,把礼扔掉了这个人还怎么谈道德呢。从外面来看,离开了礼,行政就是乱搞啊,治国说到根上是治民,把民治好了就没什么治不好的。当初四个现代化全是物质方面,唯独丢了一个现代的“人”,我们很少提人的“现代化”。60年代耶鲁大学一位教授向钱穆先生请教什么是中国文化,钱先生回答:中国文化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所以“你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钱穆与七房桥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包饺子走出去,不是中国结走出去,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怎么样让全世界的人民去认识。

图片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我们中国人讲的礼一定是符合道德理性的。所以《左传》君子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后面第一句话写“礼也”,国家甲把国家乙打败后占领不走,后面就写“非礼也”。这个礼不是局部的短暂的真理,是“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 乐记》)孩子孝敬父母还要讲时代性?到什么时代都是这样,中国人讲的礼就是道德理性,作为灵魂作为核心的规矩。道德理性无所不在,儒家经典《周礼》六篇: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秋官是管司法的。法在中国属于礼的一个部分。还有一部,孔子教弟子的叫《仪礼》,十七篇:冠、昏、丧、祭、射、乡、觐、聘诸礼。冠,就是成人礼。好多人以为成年了就成人了,其实它不等于成年礼;婚礼,怎么组建一个家庭……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但是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当孩子走到人生关键的节点,那么家庭社会通过一个仪式给予必要指导,对于他人生的意义是非常正面的。儒家的政治理想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那么《礼记》四十九篇之一《礼运》就是有关这一目标的权威论述。我们人跟自然怎么相处呢,《月令》里面规定十二个月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春天不能掏鸟窝,不能捕怀孕的兽,我们都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全世界哪个国家是这样的?《学记》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学理论的著作,这在全世界都是很超前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就是从这里提出来的。

图片

本文选自《敬德学刊》2015年春刊之“礼乐文明”

供稿 | 廖   玥

责编 | 廖   玥

美编 | 听   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HDJDSY

图片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