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山东刘福新 2023-10-12 发布于山东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刘福新

 

这一集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坐南京公交车202路,沿途观览南京城风光,二是车到终点站灵谷寺之后,竟然意外地发现:没有通往明孝陵的公交车,可能是照顾到灵谷寺景区的旅游生意了,不论南京有关部门如何解释,某些搜心刮肚一门子挣钱的措施是很不地道的。

此篇博文图片不多,因为车里拍照不容易。

特地贴上本人长篇小说《侯景乱梁》的一章,可以浏览我对“侯景乱梁”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描写。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1、在总统府东侧的“东箭道”北端“阁外香”吃过午饭后,再乘南京公交202路车。14点57分拍下了沿途第一幅图片。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2、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3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4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5、明故宫遗址公园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6、几个军事单位的牌子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7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8、左下角有个碑,车里拍,不清晰。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9、1966年,我第一次看到了南京的东华门,印象迄今记载脑子里。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0、南京博物院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1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2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3、中山陵指示牌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4、在15点47分,202路车到了终点站灵谷寺。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5、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6、我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些排队的游客在干什么?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7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8、灵谷景区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19、灵谷寺简介。因为不肯通融,我与老伴没进灵谷寺。但这个地段与我对于《侯景乱梁》的描写很相似。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0、我与老伴也每人花了10元钱,乘车到明孝陵去。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1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2、车里拍。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3、这里是购票处,两个老外在购票。

    我与老伴都还没有70岁,所以每人半价35元。南京好对景点不要票,一旦要票,就来狠的。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4、进门了。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5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6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7



去“明孝陵”的路上(“南京之旅”第八集)            28、从这里开始,我要详细地拍照了。请看下集图片。

 

 

 

附:本人长篇小说《侯景乱梁》第三十章
 
(长篇小说连载)《侯景乱梁》第三十章《佼佼三萧》(41)
                                            

                 一从江左起狂飙,皇室良才盖寂寥。

                 好在三萧遮丑陋,不然史册净镌妖。

 

    却说前时永安侯萧确未能出得台城,刚出文德殿便遇上了侯景,没奈何随了侯景。想着以后见机而行,刺杀贼首。

    萧确勇敢过人,很受侯景的赏识。常把他置为左右,以为得了一员猛将。如今,侯景加紧搜罗骨干,正是用人之际,更对萧确宠爱有加。

    邵陵王萧纶,想念儿子,屡遣密使召确。萧确对来人说:

    “侯景轻佻,一夫可制,我常想着在他防范不严的时候杀掉他,但是直到现在还无机可乘。你回去告诉我父王,不要以我为念!“

    来人自去还报萧纶。

    萧确每天都在等机会下手,可总是没有可乘之隙。

    可巧侯景这几日有暇,要去钟山打猎,召萧确随去。

    侯景兴致勃勃,骑上“雪花白”,扬鞭催马,他身上的蓝缎披风飘起来,象一朵白里透蓝的浮云在低空飘飞。追随左右的,有衣装华贵的文武官吏。身后,是护卫将士,身裹甲胄,腰系弓刀,或举旗,或架鹰,或牵犬,或操戈,或持刀,一支浩浩荡荡的骑兵队伍如逶迤长蛇,出了建春门,行进到城东的钟山脚下。

    侯景勒住马缰,手中的马鞭轻轻举起,整个队伍便悄然无声地停了下来。

    他举目四望,北面,钟山主峰怪石林立,十分雄奇,山南边是缓坡,虽然缓坡尽处,有湖泊有河流有谷地,但却与覆舟山、鸡笼山、清凉山好似有条地脉相连,这是一条龙脉啊,怪不得诸葛亮说这地方是“龙蟠虎踞”呢!侯景好一阵惊叹。

    他下了马,田野几乎没有人迹,偶尔见飞鸦数点,惊惶地掠过荒烟蔓草;三两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与几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挎着破筐篮,低头搜寻着野菜;田地荒芜着,没有人在地里耕种,还有一个老汉光着膀子在刨挖地头上的茅根吃。老汉的根根肋骨凸了起来。

    四周显得荒凉、贫穷,让人辛酸。跟随前来的萧确不禁暗暗叹道:

    “这真是'萧家江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啊!”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这种天灾人祸的年头,老百姓忍饥挨饿的悲惨景象,真与《诗经》里说的一模一样。哎!人还不如草木呢。

    侯景见大家默默无语,便让马僮牵了马,继续向东坡行去。有座寺院立在眼前。侯景便问左右:“这是什么寺?”

    左右答:“这是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先帝所建,名开善寺。寺壁上还有阴参军的一首《开善寺》诗呢。“

    侯景一听,喜道:

    “进去看看究竟是首什么诗?”

    这寺院第二重的廊壁上的确有首诗,作者是湘东王的法曹参军阴铿。侯景又问萧确道:     

    “这阴铿是不是还被关押在永福省的那个人?”萧确道:“正是此人哩。”萧确目的很明确,能救一个是一个,所以故意引侯景来看这首诗。诗云:

 

                   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

                   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好诗,好诗!”

    侯景连声叹道。回头对郭元建吩咐道:

    “回去后,把阴铿放出来吧!”

    郭元建连忙答应着。

    出了开善寺,一行人又骑上马,信马游缰折向南边的谷地而行。谷地东面有座庄园,隐约可见。梁朝旧臣周石珍讨好侯景道:“您看,那座庄园是我朝开国勋臣沈约的呢。相当年,沈约建在这东田(南京市钟山东)的庄园,内有别墅,成了王公大臣们游览的好地方。大丞相要不要去看看?”

    侯景兴致勃勃地用马鞭指了指那座被称为沈约别墅的地方,“彼处尚住有沈约后人否?” 

    “沈约病中令道士奏赤章于天帝,以此获罪高祖①,沈约大惧,遂死,被谥曰'隐’。其子沈寔嗣后,已经衰落,现不知产业落入何人之手?”另一个梁朝旧臣严亶答道。

    “尔梁朝士族全盛之日,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楼阁映红日,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受用不绝,又怎知天象地理有变,子孙焉能享之?”一直没有说话的郭元建鼻子哼了一声,现出不屑的神情。

    “郭仆射②一语中的,剖析透彻,非我等迂腐能及!”周石珍和严亶皆向着郭元建躬腰施礼,脸现媚态。

    “不过,那庄园鼎盛时,沈约曾赋了一首《宿东园》的诗,那诗里有'惊麋去不息,征鸟时相顾。茅栋啸愁鸱,平冈走寒兔”的句子,可见当年这里的獐狍野兔甚多呢!”

    严亶似乎对今天没有看到野兽的踪影有些憾意。

    众人谁也没有吭声,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被吃光了,哪里还能呈现当年的情景?

    “沈约不是著了《晋书》、《齐纪》、《谥例》、《宋文章志》吗?这人虽不是经国执政之才,可也算是个文坛领袖了。回去后,你去集书省把沈约的《谥例》拿出我看……对了,还有他写的《高祖纪》,当代人写当代事,我倒要看看他沈约是像司马迁秉笔直书呢,还是将萧衍一味吹捧?”

    众人诺诺连声。

    靠近了庄园,里面已是狼籍不堪,了无生气,好似一座坟墓。侯景大失所望,扭头便走,众臣僚急匆匆跟了转回。

    一路上没见到一只野兽,连天上的飞鸟也绝迹了。近淮水傍钟山的大大小小村落,本来象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山水间,如今却千疮百孔,满目凄凉,被乱兵和官兵蹂躏得不堪入目。

    且说萧确虽然沐浴在夏日强烈的日光下,但却如身临秋风易水,只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萧萧之感。他知道,这一次机会难得,不管自己面临怎样的险境,只要能杀死侯景,贼军必定大乱,梁朝廷的匡复便有希望了。他那广额方颐的脸上,虽然隐隐露出一丝惆怅,但却掩盖不住那一股勃勃英气。

    “快看哪!那边树林里有几只鸟。”

    一位侯景的亲兵指着不远的林子。

    一行人顿时来了精神,急匆匆骑马贴近了树林。只听得“扑楞楞”响,鸟儿感觉到了威胁,纷纷展翅飞走了。

    前面是条小溪,是从山半腰流下来的,因为昨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溪水已没过溪中的石头,很清晰地听到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哗啦哗啦”的响声。

    小溪的右边有几棵耸入云霄的白杨,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枝上鸣唱,益发增添了这钟山的寂静和冷凄。

    侯景和几名亲兵打马在前,到溪边停下了。萧确暗暗抽出了一支箭,拈弓搭矢,向侯景射去,不料用力过猛,弓弦突然断了,那箭杆抛至侯景马前,陡然落下。侯景猛地回头,见萧确正在往外抽身上的佩剑……

   “好你个龟儿子萧确,本王待你不薄,你要谋害本王吗?”

    侯景咆哮着。

    侯景的亲兵急忙催动坐骑,团团包围了萧确,一齐放箭……萧确身上已中箭无数,尚拄剑立着。

    萧确骂道:“今日天不助我,没能杀了你这叛贼!你们快动手吧,我岂能从贼为逆吗?” 

    侯景的亲兵围了上来,萧确犹杀三人,但这时自己身上也被刺了数枪,最后由一个亲兵上前,把萧确的头颅剁了下来。萧确的确是萧氏皇族中的佼佼者③!

    经这么一番折腾,侯景没了雅兴,懊丧地打马回城。

 

    南徐州刺史萧渊藻④,因入援无功,正在烦闷。忽有探马来报,说侯景遣使萧邕已占据了京口(镇江),迫令萧渊藻解职,顿时气愤填胸,疾病发作。部下劝他出奔江北,再作后图。萧渊藻叹了口气说:

   “我位居台铉,受眷特隆,既不能诛除逆贼,正当同死,怎可投身异类,苟延残喘呢!” 

    从此,一连几天饭食不进,竟致丧生。

 

    鄱阳王萧范,在听到建康失守后,又要整军入卫,僚佐进谏道:

    “今东魏已夺去寿阳,若大王移足,虏骑必进窥合肥,前贼未平,后城失守,岂非失计!不如待四方兵集,再议兴师,进不失勤王,退可固根本,方算得两全了。”

    萧范闻言,更是犹豫不决。

    没几天,果然东魏遣将进逼合肥,又使魏收(《魏书》作者)写信给萧范,勒让合州。萧范正想讨伐侯景,怕东魏军队趁火打劫,不得已将合州割让给东魏,又派两个儿子萧勤和萧广到东魏当人质,请求东魏派军队援助他讨伐侯景。自引兵二万,出屯濡须⑤,羽书⑥上游各军,一同进兵建康。

    上游各军根本没有理睬他的,无一军到来与他会合;东魏勒割去合州以后,根本不想派军队帮助他,害得萧范进退徨,又加上粮草将尽,没奈何溯流西上。到了枞阳,侯景发兵出屯姑熟,萧范的部将裴子悌率众投降了侯景,萧范势力越来越孤单,眼见得大势已去。就是再回原来驻守的地方,也回不去了。弄了个鸡飞蛋打,好不懊丧!幸亏这时的江州刺史寻阳王萧大心⑦,传书信邀请萧范,萧范就带残余兵马到了江州,借居湓城⑧,过那寄人篱下的日子去了。其实,这江州对于萧范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曾任江州刺史⑨,如今江州的将领有不少还是他的旧部;但人走茶凉,今非昔比,他还是有些凄凉。

    萧范仍不甘心,仍旧向各镇通书,力图匡复。

    萧范住在湓城一个豪族的闲院里。

    这地方十分僻静,风景也雅致,但他一直静不下心来。他想起自己在侯景之乱这段日子里,为了勤王,自己的地盘没了,两个儿子做了东魏的人质。而上游各军和东魏的援军又根本没有理睬他。特别是白白地把合州拱手让给了东魏,我这不是亲手将梁朝的土地送与敌国吗?他不由得长叹一声:

    “我心力俱尽矣,其奈天何?”

    不禁潸然泪下,万念俱灰,深感自己这个皇族子弟在朝廷混得年头也不少了,耳闻目睹,无非是尔虞我诈,倾轧排挤,甚至皇上有难,也只为自己私利,不肯向前。想到这里,又不禁愤愤地在心里说:

    “平心而论,时世如此,大乱如何不生!”

    “分明是有毒蝴蝶,偏要长成无毒的模样,湘东即如此类,在敌酋面前,他倒会掌握分寸,勒马盘弓,引而不发,给侯景一个欺凌、虐杀我朝公卿的机会,借侯景的刀杀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他并没有闲着,借着自己远在江陵,招纳朋党,竭力消灭异己,以树立自己在皇族中的威望,让文臣武将唯他是从。而我呢,本来是无毒的蝴蝶,偏又长成色彩张扬的样子,不肯伪装隐蔽,反而生怕侯景不认识自己似的,硬和侯景动真家伙,结果到处碰壁,头破血流。而人家萧绎就与我不同,人家追求的是一种超常的权力和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冲击伤害,而自己却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同类。”

    如此感慨一番之后,他就想:看来这国家大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干脆买一块僻静秀美的地方,去过一过啸傲林泉的隐居生涯。到那时,脱去紫袍朝靴,戴一顶逍遥巾,穿一双云游履,只带一个家僮,跨上头毛驴,一肩风月的去了。至于这些个令人头疼的国事就放于一边吧!

    但慨叹归慨叹,牢骚归牢骚,萧范是不可能去过那隐居林泉的生活的,因为他的皇族子弟身份,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怕输的气质,他“宁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性格,决定着他的行动方向。所以,他又赶快否定了自己置身度外的心绪。他想:“不能泄气呀!重整旗鼓,我还是要拼上性命与侯景誓死一搏!”

    “可我为什么总不被人理解和支持呢?难道我这一片忠忱要付与流水吗?”

     那首《诗经·黍离》闪进了他的脑中: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是啊,萧范为什么会不被人理解?是谁害得他凄凄惶惶离家远行寄人篱下呢?

 

【注释】

    ①沈约获罪于萧衍事: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沈约因庇护亲戚受到武帝萧衍责备,回家后未曾至床,悬空睡下去,跌了一跤,几乎中风。当夜又梦见齐和帝(沈约原是齐臣,后帮萧衍篡位建梁朝)执剑,把其舌根截去。翌日,召巫士圆梦,又令道士祷禳,并自撰赤章(祷文),焚诉天庭,内称篡齐建梁的事,统是梁主萧衍一人所为,与己无关。凑巧梁主遣御医给沈约看病,得见赤章,问明原因,还宫复命,据实向萧衍回报。萧衍大怒说:“禅让草诏,皆沈约所为,怎得委诸朕躬!”自此,沈约既畏主谴,又怕冥诛,即便毙命,寿已七十三岁。梁主独赐谥一个“隐”字。从此,后人称其沈隐侯。与沈约文章齐名的还有江淹、任昉、谢朏(音fěi)等人。

    ②郭仆射:郭元建在侯景党徒中,是个有较高素养者。他此时,已经被侯景升为尚书仆射职。此事见第二十九章。

    ③萧确是萧氏皇族中的佼佼者:萧确字仲正,萧纶次子。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隶。公家碑碣皆使书之,除(任命,授职)秘书丞(南北朝时,中央政府设秘书省,秘书监为长官,秘书丞副之)。梁武帝萧衍曾叹曰:“为汝能之,特有此授。”大同二年封为正楷侯。常在府第中习骑射学兵法,为当时的士族所不屑,以为萧确是狂人。部下进谏,萧确曰:“听吾为国家破贼,使汝知之。”后遇侯景之乱,建康之役,萧确所向披靡,群贼惮之。萧确每临阵对敌,带甲据鞍,自朝及夕,驰骤往返,不以为劳,诸将服其壮勇。等到战败,混入俘虏中,贼军让他扛炮车,不知道他是谁。萧确后潜逃于朱方(镇江)。后来,侯景乞订城下之盟,又害怕萧确在外,要求梁武帝萧衍征召萧确入台城。后事书中尽述,故略之。

    ④萧渊藻:梁武帝萧衍的长兄长沙宣武王萧懿之次子,时任中书令、侍中要职。他与萧渊明为亲兄弟,萧渊明排行第五。萧渊藻年未弱冠时,平定益州战乱,已显出过人胆量,进号为信威将军。普通六年任侍中、领军将军,领军伐魏。大通元年为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旋加尚书令、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北部边镇涡阳。中大通三年任南兖州刺史。纵观其一生,还算萧氏皇族中的佼佼者。

    ⑤濡须:古水名,源出今安徽巢县西巢湖,经无为县东南流入长江,即今运漕河前身。古代当江淮要冲,魏晋南北朝时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此处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建于濡须水口的濡须城堡,又名偃月坞。

    ⑥羽书:军事文书,上插羽毛以示紧急。

    ⑦萧大心:萧大心,字仁恕,是梁朝太子(后为简文皇帝)萧纲之子。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以皇孙封当阳公。大宝元年被封为寻阳王。二十九岁时死于侯景之乱。

    ⑧湓城:即湓口城,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此处在南朝时曾为江州治所。

    ⑨萧范曾任过江州刺史: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七月,萧范被授予江州刺史。普通五年三月分扬州和江州为东扬州,原来的两州成了三州,以武陵王纪为东扬州刺史。四月,南康王萧绩接替了萧范为江州刺史。萧范在江州干了近五年刺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