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海坛

 山涯茜草 2022-11-29 发布于浙江

行走海坛,最喜欢夏天看海,喜欢水天一色,仰望天空,人会自卑,因为什么都比我高,俯视大地,人会自负,因为什么都比我低,只有放宽视野,才能收容天地……


赵曙合:陕西咸阳人,教师。现工作于福建平潭,植根于平潭石头厝研究,作品以写生见长。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漫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连环画插画与绘本艺术人才智库研究员,福建纪委漫画特约撰稿人,平潭综合实验区美协常务理事。

出版物国画集《平潭百厝图》漫画集《丑丑先生说》绘本《花果芗城》。作品先后入选中美协主办金陵百家作品展,“子恺杯”作品展,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品展,福建省第七、第八、第九 届“意之大者——写意画作品展”。

《行走海坛》

文/赵曙合

来岚快20年了,说实话爱这这个地方,碧海蓝天,人情质朴,除了风大点其他都挺好的,与我想要住的地方很相似,记得大学毕业那会儿,同学们都要去北上广发展,问我想去哪?我说我想去的地方一定要有海但不能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因为我不喜欢走在高楼大厦间,觉得太压抑,只有横竖的天际线太没有美感了,于是机缘巧合的来到平潭,一座美丽的岛屿。

认识了美丽的平潭姑娘结婚生子,把家安在这里,每天晨跑伴这着熙攘的叫卖声,海风拂面,我很享受,因为我知道这个岛会长大,也会带我长大,我每天的生活简单充实,画画上课,上课画画,我着迷这个岛上的一切。

打盹的狗,吃草的羊,一声不响织网的老人,风中摇移的木麻黄,还有斑驳的石头厝,一座座用石头盖成的房子,它质朴无华,依山傍海而建、错落有致,风情浓郁,是海岛祖先对抗海洋的生存智慧结晶,被人称为东方的摩洛哥,海上的布达拉宫,阳光下,碉堡般的石头厝,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我有一种迫不及待想把它画下来的冲动。

从开始的速写,水彩水粉到后来的国画,越画越兴奋。福建文艺评论家林公翔说:艺术家须有“原乡意识”。我生活在平潭,需要一个仰望的视角、一个敬畏的抬头,扎扎实实的去做一件事情,石头厝无疑成为我这些年一直表达的主题。

背着画夹走在路上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哪天突然发现自己忘了带画夹就犹如出门忘了带钱一样,颇为不安。用一种什么样的视觉语言表达我对石头厝独特感受,是我创作中面临的难点。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遍了美术史,有人画山有人画石有人画房,画石头房鲜有,“外师造化”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过程,是艺术家“所见”、“所闻”到“所思”、“所想”,由视觉感受到思想传达的过程。宋代范宽说“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清石涛语“黄山是吾师,吾是黄山友”,几句话对我来说醍醐灌顶,与其多想不如多画只有多画或许才能找到相应的解法。

从敖东镇到大练岛,从北厝到东庠岛,一辆五羊本田摩托车带我走遍岚岛,石厝的瓦片由青色变红色,石厝立面由黄色到蓝色,从竹篙厝画到四扇厝,面每一栋石厝,我认真地画下每一细节,并尝试多角度、多时令、多气候地观察及表现对象。强化对石厝的瞬间感触,通过平视、仰视、俯视等多角度地观察体验来捉住它们的构造规律和美感。石厝三面皆石,房顶又有碎石,若全画则疏密难分,只有大胆舍去……方形房子锥形树圆形石头,自然构成,美自然产生…

一条平潭南街撑起平潭历史文化旗帜,这里也成为我最喜欢画的地方,石板路两侧,富有年代感的老旧商铺、斑驳破旧的老墙、青砖黛瓦的古朴石厝、肃穆的教堂、庄严的庙宇.....凄清、萧索、颓败,与热闹、喧嚣、嘈杂交融,岁月的流逝与时光的凝滞、时代的前行与历史的沉积,在这一带杂糅成一幅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老城居民的烟火气息缭绕其间。穿行徜徉,恍若隔代,在这里,时间很慢,画笔却很快,烟火气最抚人心,对画家来说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感动。

在注重感觉、感悟、感情的基础上,坚守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使画面见笔、见墨、见气、见神。我既不否认对石头厝原形特征的再现性,对岚人生活的真实描写,也不放松对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捕捉,所营造的水墨空间,幽深、空灵、虚幻、玄妙,元气流动又天机自然,使得画面既有写实性,又有艺术的写意美。

在我的眼中,自然与人的气息是相通的,历史与人业是相呼应的,房子与人之间存在着同形、同构相互感应的东西,可卧可游,意境源于心境。所以说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生,它不是机械地描绘具体景物的细枝末节,而是通过观察自然山川历史人文的纵横交错、疏密虚实、时序气象及天然气势来体悟大自然之美、发现大自然之美,并努力寻找与画家自身审美观、价值观的契合点,在追求再现情思境界的同时,通过不同凡响的笔墨语言和艺术构思,创作出自然之美与画家精神世界高度妙合的艺术作品。这点对我来说,只是个开始,往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正如《林泉高致》所述:“春山淡冶如笑,夏木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这种缘情致韵的审美情趣,恰是我石厝作品立意行意,以意造型的写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些东西想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自己读了快二十年的书,教了也快二十年的书,进入不惑之年逐渐明白有些能力不是书本能给予的,是行走时与周遭事物碰撞悟来的,是岁月沉淀的。

夜深了,妻女已睡,我在灯下整理写生作业,与其说是练技还不如说是修心,修一颗浮躁的心。每次走进乡野,定格的画面一动不动,安静的有些枯燥,这个画面让我不由的想起陶渊明,中国文人的乡土情节基本都源于他,如果没有他,乡野田园的美感会大大折扣,他提纯了普通人的感受,符号化了丘屿村落,深化了艺术家的艺术直觉。美是寂静的……正如顾成的诗一样——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的美好。

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一文中写道:“艺术心灵的诞生,在我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事务暂时绝缘。这是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有了这样的静照,才能写出有质量的作品。

-END-

书画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