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的“文学短评”习作——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11-30 发布于浙江

写在前面的话: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有一作文训练任务——“学写文学短论”。上周,于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后,我又上了一节“如何学写文学短评”的作文指导课,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完成的作文题——“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这两日正在批阅学生的习作。今天推出的是镇海中学高一(3)班陈瑜彤、李惟霄、秦可语同学的作文。

                                                记于2022年11月30日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镇海中学2022级高一(3)班  陈瑜彤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而辛弃疾的诗词中为何高频出现典故,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这是能力与积累的体现。千万字的输入,方能有百十字的输出。辛弃疾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皆是烂熟于胸。腹有诗书,笔下才能生华章。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在作诗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前人之经历,并化用于诗中。用典并非易事,直接生搬硬套,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敻异!”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霍去病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其次,是有隐情。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可君主并非大气之人,若直言当下境遇困顿,难免被奸臣弹劾,被圣上加罪,给本就不得志的自己雪上加霜。但才思泉涌难克制,便将今之哀愁托于前人典故,聊寄哀思。

最主要的是有共鸣。少时,祖父便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还曾两次让他跟着手下去燕山“谛观形势”,辛弃疾观察了地形,也目睹了沦陷区百姓的悲惨生活,坚定了祖父寄望他的“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决心。所以,收复失地、洗雪前耻、解救苍生、整顿乾坤,是写在辛弃疾基因里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望,是流淌在辛弃疾血管里的。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他在历史中看到了自己,是典故,也是心声。这种历史素材的选用,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还有一点,是有冲突。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还没有走马上任,就遭到了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杀起人来就像割草。由此,辛弃疾有了酷吏的名声,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可事实上,辛弃疾对普通老百姓宽厚,只对下属官吏严酷。”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为了求得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节,更加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于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场风气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可见他对同僚的不齿。不与今人同行,只求与前人为伴。辛弃疾在当今官场倍受挫折,便在先代同好中寻找寄托。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却不能自由翱翔于时代,于官场。于是他选择了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典故寄情,托典故言志。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镇海中学2022级高一(3)班  李惟霄

(李惟霄同学习作第1页)

(李惟霄同学习作第2页)

辛弃疾为何喜爱用典抒情?

镇海中学2022级高一(3)班  秦可语

(秦可语同学习作第1页)

(秦可语同学习作第2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