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要说魏蜀吴三国中哪国政权的改朝换代最为平和也最为精彩,那绝对非曹魏莫属。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曹魏政权的更迭并非来自外部的征伐,而是皇族曹氏与权臣司马氏两家明争暗斗激烈政治博弈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的产生又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多漫长呢,足足三代人! 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再到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可以说对曹魏皇权的攫取与控制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其中至于怎么个三步走战略,我们下面详谈。 一、司马懿:晚年奇计灭曹爽,魏家天下失依傍如果我们把司马懿的一生划分为两个阶段就会发现他与曹操的经历颇有几分相似:开始都是尽心尽力为皇室出谋划策平定天下,后来随着功高位重开始逐渐变为权利的“野兽”。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但与曹操又有些许不同的是司马懿面对的并不是孱弱的曹魏皇室,恰恰相反魏明帝在死前安排了一位位高权重的宗室与司马懿一道为自己的江山保驾护航,此人名叫曹爽。
然而这位和魏明帝关系颇为亲密的大将军并没有保持他小时候待人接物一贯的恭谨慎重,而他最终也因为丢了这个好习惯断送了自家性命。 少年天子即位,面对弱主曹爽没过多久便听从自己幕僚的计策率先发难,准备架空司马懿大权独揽。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通过以皇帝的名义把司马懿架空后将其玩弄于鼓掌之中。 △不成大器的曹爽 关于这件事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史书的记载,《晋书·宣帝纪》写道:
这段记载则将两人所处的境遇好坏描述的清清楚楚:①曹爽已经成功把持朝政;②曹爽兄弟把持着城中的兵权;③司马懿既无政权也无兵权完全处于劣势。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如果妄动或许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司马懿没有硬碰硬而是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称病居家不上朝。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心怀叵测且大权在握的曹爽正面冲突的机会。 而我们上一篇讲道曹操的时候也说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往往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司马懿更是将此权谋之道发挥到了极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老爷子把自己年老的特点用得是淋漓尽致让人赞叹不已。 彼时的他已经是六十九岁的老人,这放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绝对是高龄长寿了。在家的日子里他养精蓄锐静待时机。而上天也没有让这个“糟老头子”等待太久。 次年(公元248年)三月,曹爽何晏得到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的消息后(这个消息我推断应该是司马懿故意放出的口风)心中大喜于是便又不臣之心。
然而曹爽等人也算是久经宦海之人,短暂的惊喜之后便迅速冷静下来:虽说司马懿已经病重,但谁也没见过不是么,万一这个老滑头要是使诈呢? 为了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曹爽的一个党羽借助外出赴任之机前往司马懿府中名为道别实为打探虚实。 对方已经上钩司马懿也立刻进入状态开始了惟妙惟肖的表演。之见面对来人司马懿极其自然的做出了口歪鼻斜,汤粥横流,耳聋眼花昏聩不清将要病死之态。你来我往几番“交锋”下来访客竟然深信不疑。 当此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报告给曹爽后,这位曾经谨小慎微如今横行霸道的大将军终于放下心来,甚至都不做丝毫的防备。
这也就说明司马懿利用自己年老体迈这个“弱点”来进行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顶级政治圈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司马懿在这番博弈中充分利用了人年老“多病”的生理特点来麻痹对手,让对手信以为真从而放松或者撤除对自己的打压与戒备,同时成功的转移了政敌的关注点,为自己出其不意的反手一击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最后的结果我不用讲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也都知道,麻痹大意自认为“天下太平”的曹爽刚愎自用屡屡出错以至彻底出局被杀,他的党羽何晏等人更是被诛灭三族。 而大臣谋立藩王事件被迅速镇压之后也为司马懿提了个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为了永绝后患将曹魏诸王全部软禁起来严加防范。
曹魏皇室对此却毫无办法这也意味着皇权已经开始落入异姓之手。 做完这些事情没多久司马懿便驾鹤西去。在他斗智斗勇的运作下司马家族铲除了曹爽这个来自皇室的最大威胁,成功迈出了控制曹魏皇权的第一步。 二、司马昭:接替兄位大作为,灭蜀平叛建王业没错,司马懿死后接位的是其长子司马师。司马师一生的功业主要有废立皇帝(废曹芳立曹髦),进一步加强对曹魏朝政的控制,同时镇压了魏将毋丘俭等人的兵乱。但不幸的是在平叛过程中他意外受重伤没多久就病故了,临死前他把权利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英年早逝的司马师 关于司马昭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背后的典故是司马师所立的曹髦不满皇权被司马家族窃取最终孤独一掷率军攻伐最后惨遭弑杀的真实历史事件。 曹髦的被弑杀虽然不是出于司马昭的直接授意,却也跟他脱不了干系,当然了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找个替罪羊还是很简单的,于是冤有头在有主,谁杀得皇帝就让谁极其全家为其偿命,所以成济被斩,同时诛其三族。
但以上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司马昭为了进一步夺取曹魏的天下让远在西南之地的蜀国躺枪,遭受了灭顶之灾。 △司马昭 司马昭决定讨灭蜀国时在魏元帝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这年夏经过与谋臣将领们的商议攻取蜀国,原因有两个: ①息役六年,治兵缮甲:军队得到了充分的休整,装备得了很好的补充。 ②...先取蜀...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等待时机借助地理优势灭吴。 以上资料均引自《晋书·文帝纪》。 此后过程很简单,魏国发兵十八万余人三路并进,用了三个月左右时间迫使刘禅投降在此不多赘述。我想说的是是什么呢?司马昭此次迫不及待的灭蜀表面看是为了开疆扩土,实际上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为自己创造奇功,增加攫取曹魏政权的筹码。 我们都知道自刘邦建立西汉就定下了一条规矩:非刘氏不得封王。这一规矩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后世也多有效仿。可万事都有例外,纵然强如刘邦西汉早期还是存在很多的异姓封王,他们大都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为大汉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虽然后来多遭铲灭但也有例外:长沙王吴芮的封国至少在汉景帝时还依然存在。 这说明了什么呢?为国家立有不世之奇功的人还是可以被裂土封王的。远的就不说了,近在眼前的曹操就是如此,曹魏称帝后的国号就来源于当初的封号。 而曹操为何能被封王大家也都明白,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汉献帝迎入许昌尽君臣之礼,同时不遗余力剪灭豪强基本统一北方,对此《三国志·武帝纪》是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的:
这对汉献帝,对东汉王朝来说可谓“恩同再造”所以献帝才对曹操“裂地封王”。后来曹丕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禅让取得汉家天下的。 到这里诸位应该明白了吧。司马昭灭蜀之举就是为了效仿曹魏获得政权的套路。 △魏元帝曹奂 灭蜀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不要忘了它可是曹魏用了几十年都没搞定的硬骨头,你们曹家人没有搞下来的我司马家族搞定了,灭国开疆自然也算大功一件。 有了这个筹码在手,封王建国自然就顺理成章。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灭蜀后的次年(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魏元帝册封司马昭为晋王,裂土前后二十郡使其建立晋国:
一切都在按照司马昭的设想一步步展开:
尾声、司马炎:父辈栽树后人凉,一步登天皇位爽自此司马昭在父兄的基础上迈出了最重要的一大步,变得有名且有实。完成了毕生所愿三个月后司马昭骇然长逝。子司马炎即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禅让,筑坛祭天继承帝位,自此晋帝国经过长达三代人的不懈奋斗最终建立。 △晋武帝司马炎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烽烟,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大拇指“凭天行”,涉猎广泛、擅长五代十国、小说创作,立志讲好中国故事! |
|